字词 | 大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夏Bactria中国史籍对巴克特里亚王国的称谓。参见“巴克特里亚”。 大夏❶夏朝。爲禹之子啟所建,共傅十二代,十六王。約當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前十六世紀左右。揚雄《羽獵賦》:“雖有唐、虞、大夏、成周之隆,何以侈茲。” 大夏 大夏周代“六舞”之一。又称《夏籥》,因其所用伴奏乐器以苇子制成的籥为主。相传为夏禹时代的乐舞,用以歌颂治水英雄。《吕氏春秋·仲夏纪》载,夏禹“命皋陶作《夏籥》九成,以昭其功”。演出时,舞者围白麻布裙子,赤裸上身,头戴兽皮帽子。《礼记·明堂位》:“皮弁素绩,裼而舞大夏。”周代用以祭祀山川(《周礼·春官·大司乐》)。 ☚ 大武 云门 ☛ 大夏(1次) 古国名。朱熹注:“大夏,外国名也,在西南。” 右~之遗风《惜》 大夏dà xià古地名,在西北方。《惜誓》:“涉丹水而驼骋兮,右大夏之遗风。”洪兴祖补注:“《淮南》云:九州之外有八殥,西北方曰大夏。”姜亮夫通故:“按《惜誓》词面所陈,皆神游之境,此二句在‘休息乎昆仑之墟’之下,皆‘登苍天而高举兮’,‘攀北极而一息兮’一段中文字。则大夏不得在西南,当从《洪补》引《淮南》在西北之说。按夏本中国人之称,天山左右之慕中国者,亦多以夏名。”汤炳正今注:“大夏:古地名,在西北方。” 大夏夏禹樂。《周禮·春官·大司樂》: “以樂舞教國子, 舞雲門、大卷、大咸、 大㲈、大夏、大濩、大武。” 鄭玄注: “此周所存六代之樂,……大夏,禹樂也。”《禮記·明堂位》:“裼而舞大夏。”鄭玄注: “大夏,夏舞也。” 《禮記·祭統》: “八佾以舞大夏。” 鄭玄注:“大夏,禹樂文舞也。” 大夏dà xià〖名词〗 夏季 夏季夏(夏天;夏日;夏时;~序;夏月;夏令;夏节;夏景;~中;时~;九~;朱~;槐夏;长~;大~;阳~;纁~) 朱明 朱阳 朱律 朱火 热天 火天 炎天 炎节 炎月 槐序 火序 午季 暑天 暑月 长嬴 长赢 另见:热 炎热 ☚ 春季 秋季 ☛ 大夏dà xià大厦,大屋。张衡《西京赋》:“~~耽耽。” 大夏中亚古国。或作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3世纪末至2世纪初,国势强盛,占有北起阿姆河上游,南达印度河流域广大地区。后分裂,国势日衰。先后臣属于大月氏,哒、突厥等族。8世纪被阿拉伯人兼并。 大夏❶即“西夏” (385页)。 大夏中亚古国。大夏人属东伊朗人种。故地在中国西北地区,很早和中原有交往。公元前174~前161年受大月氏第一次西迁冲击和向南迁徙塞种部落大战,失败。公元前145年占据中亚地区。约公元前139~前129年,由北方南下的大月氏人征服大夏。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大月氏以大夏呼之,西方称之“吐火罗斯坦”。 大夏 大夏古国名。❶《管子》载,恒公西伐大夏,涉流沙。今人认为大夏故地本在山西西部,后迁至甘肃西部,故大夏又被称为西虞、西吴、西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河水二》均记陇西郡有大夏县、大夏川水,或据此以为古大夏中心区在今临夏一带。 ☚ 行国 匈奴 ☛ 大夏 019 大夏夏禹的乐舞。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人人皆知。禹之父鲧治水无功被诛,他接替父职,用疏导的方法消除了洪水之患,成为治水的英雄。舜传位给他。《大夏》是歌颂夏禹治水的乐舞。《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禹立,勤劳天下, 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洨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夏龠》即是“大夏”,龠是一种古代乐器,舞者手执着龠,头戴皮帽,赤上身,下着白裙模拟治水以颂扬大禹治水之功。后世流传的一种快三拍的“禹步”,就是这种舞蹈中的舞步遗留。 ☚ 韶舞 夏龠 ☛ 大夏 大夏远古时期的一种乐舞,传说大禹为民治理洪水,日夜操劳,过家门而不入,苦战十三年,终于疏通河道,治理了水患,因而受到人们的爱戴,继舜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 ( 《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该舞属文舞,因跳时舞者手里拿着乐器龠,所以又称“夏龠”。周朝用于祭祀山川表演时, “皮弁素”( 《礼记·明堂位》)。舞者头戴皮制的帽子,裸露着上身,下穿素白的裙子,以大禹治水为内容,颂扬夏禹治水之功。公元前544年,吴国季札在鲁国首次看到经过周初整理的 《大夏》 表演,不禁赞叹道,“美哉! 勤而不德”。 ☚ 大韶 大濩 ☛ 大夏巴克特里亚(Bactria)的音译。又称“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隋书》和新、旧《唐书》作“吐火罗”。《大唐西域记》作“睹货逻”。中亚细亚古国。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6世纪后期为波斯帝国一行省。公元前250年总督狄奥多德建国称王。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国热强盛,领土扩张至印度西北部。后转衰,为大月氏所征服。8世纪为阿拉伯人所灭。文化多受波斯、希腊、印度和中国的影响。 大夏 大夏远古六代乐舞之一。形成于夏、禹时代。相传大禹因治理黄河有功,受人民爱戴,于是有皋陶创作了《大夏》这部乐舞来颂扬他。因夏禹以文德治国,所以舞者在表演时手执龠作为饰物,又因此而另名为《夏龠》。它的组织结构继承了《大㲈》的九成表演形式,对后来的乐舞之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周代经修正后定为宫庭舞蹈。春秋时期通常在鲁国祭祀周公的仪式上表演。 ☚ 大咸 大笛 ☛ 大夏汉时西域国名。在今独联体土库曼、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阿姆河一带。汉初,臣服于西迁的大月氏,分休密、双靡、贵霜、肹顿、都密五部翖侯治之。 大夏西域国名。即吐火罗国。地在今阿富汗北部兴都库什山脉与阿姆河上游一带。首都巴克拉特 (Bactra,《史记》作蓝市城,即今阿富汗北部城市巴尔赫)。兴起于公元三世纪,强盛时领有北起今阿姆河上游、南达今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后国土分裂,唐中叶时为大食所并。 大夏十六国之一。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称大夏天王,建立夏国。为区别历史上其它以“夏”为号的朝代及政权,史称大夏。屡败后秦,系后秦劲敌。413年始筑都城统万(内蒙乌审旗南白城子)。418年乘刘裕南撤之机袭取长安,称帝。 《十六国疆域志》载其统治区“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据有今陕西北部及内蒙河套一带。431年为吐谷浑所灭。历三主,二十五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