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司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司农 大司农官名。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为九卿之一。秦代置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武帝时改称大司农。 ☚ 正始 中领军 ☛ 大司农 大司农官名。秦代置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称大司农。为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主掌租税钱谷盐铁及财政收支。并兼管农业手工业及调拨物资、平抑物价等事。为九卿之一。新莽时曾改称羲和或纳言,东汉时复称大农。魏晋南北朝沿置。北齐及隋称司农寺卿。北周有司农上士。南北朝至隋,司农职位渐轻,逐渐成为只掌仓储出纳保管及宫苑园囿,市易度量等具体事务的官职。 ☚ 治粟内史 少府 ☛ 大司农宋词典故·大司农 【出典】 《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后汉书》志二六《百官志三》:“大司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 【释义】 两汉时,朝廷设大司农,为九卿之一,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等事。 【例句】 趁此际、纳禄悬车,亦为大司农省。(刘克庄《转调二郎神·四和》2611)这里以大司农指宋代的司农寺,谓自己致仕将为国库节省开支。 户部尚书【同义】总目录 太宰大司农大司徒户部尚书 大司农 大司农亦称“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清光绪年间,常熟人翁同龢为户部尚书,世有以“司农常熟世间荒”讥之者。 ☚ 户部尚书 大司徒 ☛ 大司农官名。秦置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为“大农令”,武帝时改称“大司农”,为九卿之一。掌钱谷绢帛、盐铁专卖及国家财政收支等事,是全国最高的理财官。东汉以后,其权渐轻,只掌管仓储之事,有时亦兼理农桑。财政之职转归度支尚书。此齐设“司农寺”,其长官称“司农寺卿”,隋唐以后沿置,但历代名称略有不同。唐代一度改“司农”为“司稼”,旋复旧名。金、元置大农司,设“大司农”居正职,以“卿”为副职,掌农桑、水利、学校、救荒等事。并曾改其官署为“务农司”或“司农寺”。明初设“司农司”,不久废,其职掌并入户部。世人习惯上常把“大司农”当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农 大司农官名。汉代始置。元代亦置。掌全国农业政令。《汉书·百官公卿表》: “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景帝后元年 (公元前143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5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65官长、丞皆属焉。”《元史·百官志》: “大司农司,秩正二品。凡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事,悉掌之。至元七年 (公元1270年) 始立,置官5员。十四年罢,以按察司兼领劝农事。十八年,改立农政院,置官6员。二十年,又改立务农司,秩从三品,置达鲁花赤1员,务农使1员,同知2员。是年,又改司农寺,达鲁花赤1员,司农卿2员,司丞1员。二十三年,仍为大司农司,秩仍正二品。大德元年 (公元1297年),增领大司农事1员。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升从一品,增大司农1员。定置大司农4员,从一品; 大司农卿2员,正二品; 少卿2员,从二品; 大司农丞2员,从三品; 经历1员,从五品; 都事2员,从七品; 架阁库管勾1员,照磨1员,并正八品; 掾史12人,蒙古必阇赤2人,回回掾史1人,知印2人,通事1人,宣使8人,典吏5人。” ☚ 大农令 大良造 ☛ 大司农 大司农官名。秦置治粟内史,掌谷货。汉景帝后元年 (前143) 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始更名大司农。“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 ( 《汉书·百官公卿表》),凡国家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如:田赋、口算、货币、盐铁专卖、沽榷、均输、平准、漕运及军国的支出,皆归其管辖。大司农设丞2人,秩一千石。其主要属官有大司农部丞、太仓令、均输令、平准令、籍田令、常平仓官、榷沽官、稻田使者及郡国盐铁官、郡国使者等。王莽改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东汉复置大司农,其属官仅有太仓、 平准、 𣜦官三令丞, 余被省减, 或改隶于郡县。自魏晋南北朝设司农寺,长官为司农寺卿。其职掌多转归尚书省诸曹,仅掌仓廪之事。隋、唐、宋、元沿置,为承户部之政令而掌仓储出纳和京官禄给之事的事务机关 明初设司农司,不久废,并入户部。后世文人常以大司农代称户部尚书。 ☚ 治粟内史 执金吾 ☛ 大司农官名。汉景帝时改秦代治粟内史为大农令,武帝改称大司农,为九卿之一。掌租税钱粮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魏以后或称司农、司农寺卿。唐高宗曾称司稼,不久复旧称。掌仓储。金、元置大司农司,掌农桑、水利、救荒及学校等事。明初置司农司,不久遂废。习惯用为户部尚书的别称,简称大农。 大司农 大司农官名。简称“大农”。秦及汉初, 置治粟内吏, 管理国家财政, 为九卿之一。景帝后元年(前143)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 斡官、铁市两长丞。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之。主管征发钱粮、蠲免租税及国家用度, 以及管理粮仓、水利和官田诸事。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榷酒酤、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 亦由其主持执行。王莽新朝改称羲和, 后又改称纳言。东汉末称大农。北齐时称司农寺卿。隋唐以后所置略同。唐高宗时改司农为司稼, 旋复用旧名, 主管仓储。金、元时置大司农司, 掌农桑、水利、学校、救荒等事, 并曾改称为务农司或司农寺。明初尚置司农司, 不久将其职并入户部, 自此大司农一官便废。清不置, 而以户部主管钱粮、田赋,因此后世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 ☚ 治粟内史 大农 ☛ 大司农 大司农汉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秦及汉初,设治粟内使管理国家财政,汉景帝改治粟内使为大农令,武帝又改为大司农。大司农下辖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分别负责掌理粮食库藏,物资供应,物价调节,国库出纳,皇帝亲耕田等事务。此外盐铁专卖业务亦属大司农主管。元代也在朝廷设大司农,但其职权仅负责农桑水利事。清代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 ☚ 少府 户部 ☛ 大司农dà sī nóng1、官名。在秦朝和西汉初称治粟都尉,掌钱谷货币。汉景帝后元年改称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又改称大司农。王莽时又改称羲和,后来又改称纳言。有两丞,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另外,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及騪粟都尉,也属大司农。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书·王莽传》。 2、在东汉,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及边郡诸官的钱粮调度等。大司农的长官称卿,一人,俸禄中二千石;丞一人,俸禄比千石;部丞一人,俸禄六百石。属官有太仓令丞各一人,平准令丞各一人,导官令丞各一人。原先属大司农的郡国盐官、铁官等,在东汉改属郡县。原属大司农的雒阳市长、荥阳敖仓官等,在东汉改属河南尹,并省去均输等官(见《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光武帝纪》:"以太仆赵憙为太尉,以大司农冯勤为司徒。"《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秋七月癸巳,以大司农邓彪为太尉。"三国曹魏改称司农;南朝梁改称司农卿,又称春卿;北齐称司农寺卿,掌农功仓库。隋唐沿置;唐曾改称司农、司稼,掌仓储。明设司农司。清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 大司农官名。❶西汉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改大农令置,掌全国财政收支、仓储、农业、水利、盐铁专卖、、平抑物价等,为九卿之一,秩中二千石。东汉沿置,兼掌王室财政收支。三国魏时主管全国民屯事务,并沿袭汉制,三品。西晋时全国财政收支已改由尚书省掌管,权任渐轻,三品。东晋时仅掌仓储及供膳等,曾被省去,后复置。南朝宋、齐沿置,宋三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改称司农卿。北魏亦置,三品。北齐时改称司农卿。 大司农官名。秦代置治粟内史,西汉沿置。景帝后元元年(前143)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称大司农。九卿之一,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东汉相沿。曹魏时主管全国民屯事务。北齐时称司农寺卿。唐一度改为司稼,不久复旧称,职掌仓储。金元置大司农司,掌农桑、水利、学校、救荒等事。并曾改称为务农司或司农寺。明初,其职掌并入户部。习惯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简称大农。 大司农官名,也是机构之名。秦置治粟内史,汉初沿置,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武帝时改称大司农。王莽改为羲和,又改为纳言。秩中二千石。秦初分别设立主管国家财政的治粟内史和主管皇室财政的少府,都列为九卿之一。中央政府中主持财务行政的机构得到了加强,这是国家行政机关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秦与西汉时期皇室利用拥有的大量土地,役使士兵、罪犯、官奴婢等从事劳动,从而征取农林渔牧等项产物,以供宗庙祭祀和皇室消费,而一切使用皇帝所拥有的土地的人,都须向皇室纳税。皇室的支出,就从少府收入中支付。重大的支出如修建宫室、陵墓之类,由大司农掌管的国库支拨,而在少府支出有剩余时也可调拨一部分经费给国库以周济急用。东汉光武帝以旧属皇帝的大量土地拨归国家,而皇室支出,亦由国库开支,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始合而为一。东汉大司农具体的职掌,据《后汉书·百官志》所载,是关于田租口赋的收入,盐酒专卖,铁冶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漕运的管理,各地物产的调度,以及国家财政的支出。大司农汉初有二丞,称大司农丞或大司农中丞。桑弘羊任大司农时,置大司农部丞数十人分管郡国均输盐铁之事,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置大司农部丞十三人,每人分管一州,劝课农桑。王莽时置部丞六人,职掌与平帝时相同。西汉时大司农的属官有太仓、平准、均输、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又有騪粟都尉,不常置。此外所属者尚有郡国盐铁官、常平仓官、榷酟官、大司农史、稻田使者、郡国农官以及大司农斗食属等。东汉时盐官、铁官改属郡县,仅置太仓、平准、导官三令丞,大司农的组织缩小。魏晋沿置大司农,然自魏以来,尚书权力扩大,度支尚书代替了秦汉大司农的职任。大司农职权衰落,东晋哀帝时省并于都水,孝武帝时复置,南朝宋文帝元嘉间又省,南齐又置。梁天监七年(公元508年)置十二卿以象四时,大司农改称司农卿,为春卿之一,位视散骑常侍,其官署称寺。主管农功仓廪,统太仓、导官、籍田、上林令,又管乐游北苑丞、左右中部三仓丞,䇲库、荻库、箬库丞,湖西诸屯主,天监九年(公元508年)置劝农谒者。陈制同梁。北魏亦改称为大司农卿。北齐始置司农寺,以司农寺卿为长官。金以大司农为司农司的长官,员额一人,正二品;元以大司农为大司农司的长官,员额四人,从一品。参见“司农寺”、“司农司”、“大司农司”各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