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西周至汉代的铜矿开采和冶炼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县西北约3公里处。1974年至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黄石市博物馆等单位曾多次调查发掘。遗址中发现有古代矿井(俗称老窿),包括竖井、平巷、盲井和斜巷。年代大体属于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上限可早至西周,后期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存。矿井中普遍使用木质框架作支护。竖井的主体支护框架是用榫卯法穿接制成。后期还使用了“密集法搭口式框架”。井巷内有比较完整的排水系统,并掌握了井下通风和矿石提升技术。井巷中出有斧、凿、锄、钻等金属采掘工具,木铲、竹筐、藤篓、辘轳、绳索、木钩等装载和提升用具,木槽、木桶、水勺和船形木斗等排水、选矿用具。遗址范围内堆积有大量的古代炉渣,总量超过40万吨。在11号矿体曾清理出春秋时代炼铜竖炉8座。竖炉由炉基、炉缸、炉身三部分组成,有鼓风口、金门等结构。炉周围发现工棚遗迹和碎矿用的工具等。模拟实验证明,当时的竖炉进行氧化矿的还原熔炼,其冶炼性能良好,炉龄长,操作简单,可连续加料,连续排渣,间断放铜,持续生产。每炉日产粗铜不低于300公斤。铜绿山遗址的发现,揭示了我国古代采矿和冶铜的生产情况及其工艺水平,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个空白,开辟了考古研究的新领域。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