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元大一统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元大一统志》

 元朝官修地理总志。至元二十三年(1286)开始编纂,主要编纂人札马剌丁、虞应龙等。三十年完成755卷。稍后又得《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由孛兰盼、岳铉等主其事,至大德七年(1303),全书告成,共6000册,1300卷。全书分为建置沿革、坊廓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胜、古迹、宦迹、人物、仙释等目。《元史·地理志》多取材于此书。《大明一统志》也以此为蓝本。今存至正六年(1346)杭州刻本残本。近人赵万里以《元史·地理志》为纲,将元刻残帙、各家钞本与群书所引,汇辑为一书,共10卷,题为《元一统志》,196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古籍名著《大元大一统志》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大元大一统志

 简称《元一统志》。元代全国性总志。六百册,一千三百卷。札马剌丁、虞应龙、孛兰盻、岳铉等主持编撰。成书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
 札马剌丁,又译作札马鲁丁,元代回回人。生卒年不详。曾作为回回习星学者事于忽必烈藩府。元至元四年(1267年),造浑天仪、浑天图、地球仪及昼夜时刻之器等七种时间、天象观测仪。同年,撰《万年历》。至元二十三年,奏请编修地理图志。元世祖忽必烈纳其建议,命主其事,与秘书少监虞应龙等共同编撰。三十一年,成书七百五十五卷。此后,又陆续得到《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因而倡议重修,由孛兰盻、岳铉等续编。前后历时十七年全书正式告成。
 此志继承了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宋代《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志书的体例,以行省和路、府、州、县为纲,分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胜、古迹、宦迹、人物、仙释等门类,记载了元朝范围内各地方的山川地貌、气候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名胜、文化背景、政区沿革、宗教流派、杰出人物、民间传奇等等,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舆地书。所引资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的,大都取材于宋《舆地纪胜》和宋、元旧志,北方各行省的大半取材于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边远地区的材料则采自当时新编的《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等。因此,该书保存了宋、金、元旧志中的许多材料,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其中有关西域、岭北等地区的地理、历史资料多属罕见,尤为珍贵。惜原书已佚,但仅从今存残本中亦可见其内容之丰富详尽,例如,其中记述了元大都(今北京)的寺观、古迹壮丽、繁多,此为他书所未见。又,记载了延安路鄜州石油、石脂等矿产情况,弥补了沈括《梦溪笔谈》的不足。该书对于了解元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状况等的历史都是极为重要的材料,对于研究地理、地质、考古等也有重要价值。原书除文字记述外,还附有“彩画”地理图。此书问世,对后代“一统志”的编写影响很大,如《元史·地理志》、《大明一统志》等不仅多取材于此,而且编写体例也与此相承,成为明、清一统志的范本。后人对此书评价很高,尤其赞赏其在建置沿革、山川、古迹、人物、风俗、土产等类目上的详备(清代吴骞)。《四库全书总目》亦称:“自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元丰九域志》外,惟元岳磷(铉)等所修《大元大一统志》最称繁博。”
 原书曾于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在杭州刻印刊行,称杭州本,但亡佚于明代。今残存有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立中央图书馆影印清袁氏贞节堂抄本三十五卷,辑于《玄览堂丛书续集》;今人金毓黻所辑残本十五卷、辑本四卷,见《辽海丛书》;赵万里辑《元一统志》十卷,一九六六年中华书局出版。

大元大一统志

简称《元一统志》。全国总志。官修。残三十五卷。是志由元朝两次修纂。一修始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历五年乃成,七百五十五卷。后得云南、甘肃、辽阳各图志补订重修,由集贤大学士同知宣徽院事孛兰肹、昭文馆大学士秘书监岳铉主其事,于大德七年(1303)成书,一千三百卷。取“九州共贯”, “以一治之”通纪全国之义,定名《大元大一统志》。初未刊行,至正六年(1346)始于杭州刻版。全书承《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 《舆地纪胜》等书成例,将元代各路、府、州、县史迹归纳为建置沿革、坊廓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势、古迹、宦迹、人物、仙释等部门,一一叙列,凡江南各行省,大半取材《舆地纪胜》和宋、元旧志;北方诸省,则取材于《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内容丰富, 收罗详备。征引诸志较多,可校补它志所缺,大率可验元代政区划分,有路、府、州、县四级。路可直领司、府、州、县;府、州亦可直领县。对元大都(今北京)寺观古迹的记载,精细确切,为它书所未见。尤对延安路石油石蜡产地的记载,可补宋沈括《梦溪笔谈》之不足。直接影响《明一统志》和《元史·地理志》的编修。原书明代已佚。近代金毓黻搜集整理,刊有残本十五卷,辑本四卷。《玄览堂丛书续集》刊残本三十五卷。近人赵万里以《元史地理志》为纲,汇残卷诸版本以及诸书所征引部分,辑为十卷,名《元一统志》,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

大元大一统志

048 大元大一统志

元代官修地理总志。至元二十三年(1286)开始纂修,前后凡两次:一次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成书,755卷;一次于大德七年(1303)续修,1300卷。以每路和行省直辖的府、州为纲,分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古迹、人物等目。在全国性区域志内是卷帙最为繁富的一部。《大明一统志》纂修因袭此书体例。原书已于明代散佚,后经金毓黻收集整理,只有残本15卷,辑本4卷流传下来。

☚ 舆地纪胜   大明一统志 ☛
大元大一统志

大元大一统志

官修地方总志。编撰者先有陈俨、虞应龙等,后有孛兰肹、岳铉等。从至元二十三年(1286)开始纂修,前后共两次:元朝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行秘书监事扎马剌丁奏议编大一统志,元世祖忽必烈采纳他的建议,并命陈俨与秘书少监虞应龙等搜集材料编志。至元三十一年(1294)成书七百五十五卷。此后,又陆续得到《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因而倡议重修,于大德七年(1303)成书一千三百卷,编为六百册。先后历时十七年,完成这部空前规模的全国性地理总志。
《大元大一统志》以每路每府所辖的州和行省直辖的州为纲,分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胜、古迹、宦迹、人物、仙释等目。书中所引资料内容丰富,网罗详备。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都取材于宋《舆地纪胜》和宋、元旧志,北方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边远地区的材料,则采自云南、甘肃、辽阳等“图志”。因此,这书保存了宋金元旧志中的许多材料,有较大的史料价值。例如,书中记述大都(今北京)奇观、古迹的壮丽繁多,为他书所未见。书中关于延安路鄜州石脂、石油的记载,可与沈括《梦溪笔谈》互为补充。唐宋以来地理书推陈出新,宋元间州县地方志也逐步发展,再加上各地官府上报的文书,致使《大元大一统志》采用的资料空前广泛。此书缺点在于转抄资料时剪裁不当,难免芜杂。总的说来,该书对于了解元朝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特别是研究地理、地质、考古等有着重要价值。《元史·地理志》多取材于此。
《大元大一统志》刊布后,由于民族矛盾的影响,流传年代短促。1368年明太祖即位于金陵,收复燕京,强烈反对“夷狄入主华夏”,致使这一部大规模官书,官府拒不收管,私家无以保藏。经过长时期失散,清代收集残本,只遗留下十五卷,从中可以约略见到它的一些编制特点。金毓黻所辑成的《大元大一统志残本》十五卷,见《辽海丛书》本。后来金毓黻与安文溥又根据《明一统志》、《元史·地理志》、《钦定热河志》、《满洲源流考》、《盛京通志》以及其他有关书籍,辑成《大元大一统志辑本》四卷(《辽海丛书》本)。后郑振铎刻《玄览堂丛书续集》时刊有此书残本三十五卷,可略见原书规模。中华书局1966年出版的赵万里校辑本(全二册)是目前通行本。

☚ 河源志   真腊风土记 ☛

大元大一统志

元朝官修总志。前后两修。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开始,准集贤大学士札马拉鼎“宜为书以明一统”奏,命其与秘书少监虞应龙等人,以所上版图,纂辑为志;二十八年书成,名《大一统志》,共七百五十五卷。其后,得《云南图志》、《甘肃图志》和《辽阳图志》,成宗又命集贤大学士孛兰盻、昭文馆大学士岳铉等重修;大德七年(1303年)书成,共一千三百卷,定名《大元大一统志》。此志仿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和《舆地纪胜》等书体例,以路和行省直辖府、州为纲,分建置沿革、坊廓、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胜、古迹、官迹、人物、仙释等门。内容宏富,有较高史料价值,历来为学者所重。但原书明代已佚,仅有残篇传世。自此书出,明清均效法其体例,编纂本朝的一统志。参见“札马拉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