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佛寺石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佛寺石窟在彬县水帘乡大佛寺村。石窟内有石雕佛像3尊。大佛盘膝端坐在莲台上,头部周围有浮雕坐佛7尊,边缘刻有19个飞天,大佛两侧的胁侍菩萨身高均达十余米。石窟崖壁的佛龛内,雕有400多个佛和菩萨等造像,造型生动,形态各异。大佛石窟之东,另有4个小石窟,俗称“罗汉洞”。其西亦有3个小石窟,名“千佛洞”,内有各种立体石雕佛和菩萨造像。石窟壁上的浮雕计有360多幅。大佛寺东西200米处的石窟崖上,还有数量可观的佛龛和摩崖造像,但多已风化圮毁。 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石窟在陕西省彬县城西12公里。石窟依山而凿,根据风格判断,不少造像为北朝时期的作品,但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石窟主要由大佛窟、罗汉洞、平佛洞组成。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窟平面为半圆形,高30余米,窟内有石雕佛像三尊,主尊(即大佛)高24米,呈结跏趺坐。头顶螺髻,面作方形,身披袈裟,袒右胸,右手作施无畏印,形象端庄,造型雄伟、健硕,反映出我国初唐时期的雕刻艺术已达很高水平。罗汉洞包括南北排列的四个小石窟,除佛、菩萨等造像外,壁上有浮雕经变故事60余幅。千佛洞由三个石窟组成,窟内均有造像,四周壁间有浮雕300余幅,刻画的经变故事和人物形象极其生动。此石窟工程浩大,规模宏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石窟 石雕大佛像 ☛ 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石窟大佛寺原名庆寿寺,因大佛而得名大佛寺,整个石窟设计别具匠心,是中国唐宋时期的著名石窟。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将其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钟山石窟 ☛ 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水帘洞乡大佛寺村。系佛教石窟寺,石窟坐南朝北,分布于清凉山上,泾河在面前蜿蜒东去。现存大小窟、龛361个,其中洞窟107个,佛龛254个,造像1498躯,开凿年代始于北朝,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主窟大佛洞前有砖木结构五层楼阁,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系唐太宗为其母庆寿所造,故名庆寿寺。现存建筑系明嘉靖年间重建,经清代和现代修葺而成。大佛洞是全寺中心,也是全寺最大佛洞,平面呈半圆形,半径约21米,高31米。洞内主像西方三圣,皆石胎泥塑。居中为阿弥陀佛,高27米,宽10米,佛指长2米,大佛背光边沿浮雕飞舞于碧空的22躯乾达婆与紧那罗。其左为观音菩萨像,高21.5米;其右为大势至菩萨,高21米。大佛洞内四壁布满佛龛造像,有“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题刻。除大佛洞外,罗汉洞、千佛洞等也颇多盛唐造像与题刻。全寺还有《温室洗浴众僧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刻经文两通,碑石8通,题记178则(唐24、宋68、金2、元18、明65、清1)。 ☚ 7. 彬县 苻坚墓 ☛ 大佛寺石窟陕西省境内最大的佛教石窟。原名“庆寿寺”。位于陕西省彬县城西12千米。除大佛窟为唐代外,其他造像多是北朝时期的作品。大佛窟平面呈马蹄形,最大径约21米,高30多米,正壁雕趺坐大佛1尊,高24米,面相丰腴,雍容肃穆,造型雄伟匀称,雕饰端庄富丽。两侧雕胁侍菩萨各1尊,高约5米。佛、菩萨各有背光,其上雕出坐佛7尊、飞天19个。窟内有唐贞观二年(628年)的题记,窟前有楼3层,高约50多米。自佛窟西侧狭窄的石级而上,进入俗称“罗汉洞”的石窟群,共有南北排列的4个小石窟。窟内除造像外,壁面还有浮雕的经变画及唐宋游人的题刻。向东为千佛洞,共3个石窟,窟内除造像外,雕有300多幅人物画像。整个石窟工程浩大,建筑设计别具匠心,是陕西省保存最完整的石窟寺。该石窟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