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和探讨,大众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着重分析和研究大众传播工作者和受传者的心理因素、心理状态,以及传播效果和受众心理的相互联系。传播学的奠基人霍夫兰和卢因等,曾先后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过传播现象,他们所提出的一些理论为其后的传播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德国学者马莱茨克(Maletzke)在他所著《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受到了传播学界普遍的重视和运用。这一模式如下页图所示: 目前,大众传播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在美国和德国等地。 ☚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社会学 ☛ 大众传播心理学mass communication psychology研究大众传播媒介与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规律的科学。研究范围正如美国政治家拉斯韦尔(H.Lasswell)在其《传播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提出的五个W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和取得了什么效果。大众传播过程包括五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工具、接受者、传播信息和传播效果,这构成了大众传播学研究内容的五个方面: (1)控制分析; (2)媒介分析; (3)受众分析; (4)内容分析; (5)效果分析。其发展趋势是由强调传者的主观意图,忽视受众的能动性,到相反强调受众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解释的主动性,降低传者的决定性作用,再发展到既重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也十分重视受众的主观因素对传播效果强大的反作用。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对大众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C.L.Hovland)都被认为是大众传播学的先驱人物,尤其是霍夫兰德的态度研究成为传播学中的经典。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Maletzke)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传播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典范。该模式对传者和受者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了分析,包括传播者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工作组(小群体)、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及媒介对传者的影响,也包括接受者的自我形象、人格结构、作为社会成员的接受者、社会环境及所归属的群体对接受者的影响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