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串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串连dàchuànlián“文化大革命”时的一种全国性的“串连”活动。“文化大革命”初期,各地师生和红卫兵为了“革命”“造反”,纷纷停课,在全国范围内步行、乘车,彼此相互联系。例如:“为了保证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连的正常进行,对于文化大革命中的现行反革命分子,必须实行专政,依法制裁。”(《光明日报》1967.1.8)“在全国上上下下大串连,煽风点火的红卫兵小将,就像天兵天将似地突然出现在芙蓉镇上。”(《芙蓉镇》1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大串连’那年月,他来过杭州。”(《北京晚报》1987.9.2) 大串连 “大串连”Dachuanlian“文化大革命”初期得到毛泽东支持的一种群众运动,完全符合毛泽东“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意图的大动乱。早在1966年6月10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就提出各地学生去北京应该免费。约从7月下旬开始,每天均有上千学生到北京中南海反映文化革命情况, 实际成了串连。8月16日陈伯达对外地来京学生讲话,赞扬他们的行动。8月18日天安门广场的百万人大会,实际是一次号召大串连的大会。8月18日至11月26日毛泽东先后8次在北京接见了各地师生及红卫兵1100余万人。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外地高等学校革命师生、中等学校革命学生代表和革命教职工代表来北京参观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 规定来京参观的师生免费乘坐火车, 生活补助费和交通费由国家开支,到京后的伙食、住宿由北京市安排,在京时的饭费由国家财政开支。“中央文革”又鼓动、指使“造反派”赴全国各地串连, 建“联络站”, 煽风点火,冲击党政军机关,揪斗领导干部。这种数以千万人计的乘车、吃饭、住宿不要钱的全国性大串连,古今中外没有先例。后来又有工人到北京串连和到各大城市串联。由于交通十分拥挤, 火车不堪重负, 中央又提倡步行,于是无数的“长征”队,纷纷到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韶山等参观。经中央三令五申, 到1967年春基本停止串连, 但有些人甚至到1968年才回到原单位。 ☚ 扫四旧 一月上海夺权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