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东国名。即今朝鲜。因朝鲜在中国之东,且为东方大国,故中国先秦史籍名之。参见“朝鲜”。 大东dà dōng(字)赵咏,唐代人,为降州刺史。 大东 大东《诗经·小雅》篇名。相传为谭国大夫所作。谭为当时东方诸侯国(故址在今山东历城东南)。此诗写周室严重榨取东方诸侯国及东方人的困苦怨愤,以东方人和西方人生活、赋役作对比,指出种种不平。最后历举天上星宿有空名而无实用,以见己之痛苦诉之于天亦无济于事。诗中对比鲜明,想象奇特,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或以为诗中“大东、小东”乃指东都洛邑一带,非指东方诸侯国,可备一说。 ☚ 蓼莪 何草不黄 ☛ 大东 大东《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大东》,刺乱也。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三家《诗》无异义。谭是西周时东部的一个小诸侯国,春秋时被齐国攻灭。这是东方诸侯国的臣民讽刺周王室搜刮财物,奴役人民的诗。是否为谭大夫作,无考。全诗七章,每章八句。前四章写东方诸国的财富已被搜刮一空,其臣民还要劳苦服役,与西方周人的逸乐形成明显对比。后三章忽而转到夜观天象,见景生情,历数织女、牵牛、启明、长庚等等星宿的徒有其名而无其实,暗喻周王室统治者徒居高位而不能纾民于困,反而诛求无已。此诗在《诗经》中别具一格,尤其后三章,奇思纵恣,光怪陆离。呼天而问,其意与屈原《天问》相仿佛。清人评为“后世李白歌行、杜甫长篇,悉脱胎于此”(方玉润《诗经原始》)。实为古典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之杰作。 ☚ 蓼莪 四月 ☛ 《大东》有饛飧,(一) 熟饭满满的盒里装, 有捄棘匕。(二) 枣木匙子弯又长。 周道如砥,(三) 大路平平象磨石, 其直如矢。它直得象那箭一样。 君子所履,(四) 大人们走在这路上, 小人所视。小百姓瞪着两眼望。 睠言顾之,(五) 回过头来看看他, 潸焉出涕。(六) 涕儿涟涟向下淌。 小东大东,(七) 近东远东各城邦, 杼柚其空。(八) 织机上被刮得精光。 纠纠葛屦,葛鞋带儿缠扎起来, 可以履霜? 穿它怎能踏寒霜? 佻佻公子,(九) 公子哥儿多漂亮, 行彼周行。走在那边大路上。 既往既来,一会儿来呀一会儿往, 使我心疚。(十) 叫我看着真心伤。 有冽氿泉,(十一) 旁流的泉水冷又清, 无浸穫薪。(十二) 别浸湿桦树的柴薪。 契契寤叹,(十三) 愁苦呀醒来就长叹, 哀我惮人。(十四) 可怜我们劳苦人。 薪是穫薪,(十五) 劈这桦树的柴枝, 尚可载也。还要车儿来装它。 哀我惮人,可怜我们劳苦人, 亦可息也。也该可以休息啦。 东人之子,东方人们的儿郎, 职劳不来。(十六) 做劳工呀谁奖赏。 西人之子,西方人们的儿郎, 粲粲衣服。(十七) 衣服穿得多鲜明。 舟人之子,(十八) 大人家里的儿郎, 熊罴是裘。找熊找羆把猎打。 私人之子,私人家里的儿郎, 百僚是试。(十九) 百样官职都承当。 或以其酒,(二十) 有的人馈送他美酒, 不以其浆。他不报人以水浆。 鞙鞙佩璲,赠他的佩玉圆而亮, 不以其长。他待人也不久长。 维天有汉,(二十一) 天上有一条银河, 监亦有光。照着人呀在发光。 跂彼织女,(二十二) 伸着脖子的织女星, 终日七襄。(二十三) 一天七次移地方。 虽则七襄,虽然它七次移地方, 不成报章。(二十四) 织起布来不成纹。 睆彼牵牛,(二十五) 牵牛星呀明明亮, 不以服箱。(二十六) 不能驾起那车厢。 东有启明,(二十七) 启明星呀出东方, 西有长庚。长庚星呀在西方。 有捄天毕,(二十八) 天毕星柄儿弯又长, 载施之行。(二十九) 看它们排得一行行。 维南有箕,南边有那簸箕星, 不可以簸扬。不能用它来簸扬。 维北有斗,(三十) 北边有那座斗星, 不可以挹酒浆。(三十一)不能用它舀酒浆。 维南有箕,南边有那簸箕星, 载翕其舌。(卅二) 它的舌儿伸得长。 维北有斗,(卅三) 北边有那座斗星, 西柄之揭。(卅四) 柄儿高举着向西方。 注 释 (一)毛亨:“,满簋貌。飧,熟食,谓黍稷也。” (二)马瑞辰:“按:捄者,觓之假借。《说文》:“觓,角貌。”引《诗》有觓其角。今《诗》作捄。角之曲貌曰觓,匕之曲长貌曰觓,其义一也。匕所以载牲体,亦以取黍稷。……棘匕承上簋飧言。王观察云:当谓黍稷之匕。其说是也。《说文》:‘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柶。’又曰:‘礼有柶。柶,匕也。’案《士冠礼》郑注:栖状如匕。以角为之。是以角为之,名栖以木为之,则名匕也。又《杂记》:匕,用桑,长三尺。棘匕对桑匕言。古者丧用桑匕,吉用棘匕,皆取声近为义。桑言丧则棘为吉,非必如《传》以赤心为喻也。” (三)朱熹: “砥,砺石。言平也。” 何楷:“砥细于砺,磨石也。如砥,以平原四达言。” (四)朱熹:“君子,在位。履,行。小人,下民也。” (五)毛亨:“睠,反顾也。” (六)毛亨:“潸,涕下貌。” (七)惠周惕:“小东大东,言东国之远近也。《鲁颂》遂荒大东。《笺》云:‘极东也。’……远言大则近言小,又可知也。谭在济南平陵县,实是东国。因其国而及其邻封,故言小东大东也。” (八)严粲:“曹氏曰:‘杼,梭也。’《说文》‘杼,持纬者。’董氏曰:‘柚卷织者。’朱氏曰:‘柚,受经者。’” 段玉裁:“《释文》柚本又作轴。” (九)王引之:“家大人曰:佻佻,当从《韩诗》作嬥嬥。嬥嬥,直好貌也。” 林义光:“诗言此嬥嬥然直好之公子,驰驱周道,往来不绝,是使我心伤病耳。” (十)郑玄:“疚,病也。” (十一)毛亨:“冽,寒意也。侧出曰氿泉。” (十二)马瑞辰:“《说文》:‘㯉,木也。’……从木虖声。读若华。或从蔓作穫。是檴即㯉之或体。今俗所称桦树也。《凯风》诗:吹彼棘薪,《东山》诗:烝在栗薪,《车𤛉》诗:析其祚薪,《白华》诗:樵彼桑薪。凡言薪者,多兼木名。故《笺》知经文获为檴之假借。” (十三)毛亨:“契契,忧苦也。” (十四)毛亨:“惮,劳也。” (十五)郑玄:“薪是檴薪者,析是檴薪也。尚,庶几也。可载而归,蓄之以为家用。哀我劳人,亦可休息,养之以待国事。” (十六)郑玄:“职,主也。东人劳苦而不见谓勤。” (十七)毛亨:“粲粲,鲜盛貌。” (十八)马瑞辰:“《笺》:‘舟当作周,裘当作求,声相近故也。’……按舟与周,字异而音同。……《笺》读舟为周,是也。……今按周人与私人,相对成文。《方言》:‘私,小人。’……私人即小人,则周人宜训为大。周之言㚋。《广雅》:‘㚋,大也。’周人为大人,犹周行或谓大道,周狗即大狗也。……裘,古本作求。后人始加衣作裘,以别于求乞之求。古未闻以熊罴为衣裘者。且此句对百僚是试言,非对粲粲衣服言。” 惠周惕:“舟人之子,即上文西人之子也。” 于省吾《泽螺居读诗杂记》“系指田猎言之。……田猎和饮酒,都是古代统治阶级玩乐享受之事。私人,则专指周人所属徒御言之。” (十九)毛亨:“是试用于百官也。” (二十)严粲:“贱人既为官僚,我东人行役至周,以其用事而致赂焉。或有馈之以酒者,彼不报之以浆。酒犹礼之薄,至赠之以鞙鞙然之佩瑞,可谓厚矣,亦不待之以长远。暂时相悦,旋复相背。言东西之人,不唯劳逸贫富之不均,我东人于西人,又往往礼之而不见答,怨之深矣。” 余冠英:“鞙鞙,《尔雅》作琄琄。玉圆貌。璲,瑞字的假借,宝玉也。” (二十一)毛亨:“汉,天河也。” 郑玄:“监,视也。” 严粲:“维天有河汉,其监视我而有光也。” (二十二)毛亨:“跂,隅貌。” 杨慎:“跂,《说文》引作𢺵。‘𢺵,顷也。支声。’伸头顷以望也。” 马瑞辰:“按跂,为俗企字。诗作跂者,𢺵字之同音假借。《说文》:‘𢺵,顷也。从匕支声。匕,头顷也。’引《诗》𢺵彼织女。盖从三家诗用本字。织女三星成三角,故言𢺵以状之耳。” (二十三)毛亨:“襄,反也。” 胡承珙:“经言日,并不及夜。况移七襄而至夜,亦不得谓之回反,盖反即更也。《吕览·慎人篇》返瑟而弦。《察微篇》举兵反攻之。《知度篇》县志又将反以自多。高诱注:并以反为更。此《传》言反者,亦谓从旦至暮,七更其次。” (二十四)毛亨:“不能反报成章也。” 陈奂:“报,亦反也。反报犹反复。” 戴震:“按织者之行纬,一往必有一复,如是而成布帛。经纬有章,故曰报章。织女虽日更七次,有往无复,非实能成此丝缕往复之章。报者,复也,往来之谓也。” (二十五)朱熹:“睆,明星貌。牵牛,星名。” (二十六)马瑞辰:“服之言负也。车箱以负器物,谓之服。牛以负车箱,亦谓之服。张衡《思玄赋》‘羁要枭以服箱。’章怀注:服,驾也。箱,车也。” (二十七)毛亨:“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庚,续也。” 王引之:“家大人曰:旦,当为且字之误也。且出与既入相对为文,日未出而明星先出,故谓之启明,若日出,则明星不见矣。” (二十八)毛亨:“捄,毕貌。” 孔颖达:“上言捄,长貌。此云毕貌,亦言毕之长也。” 朱熹:“天毕,毕星也。状如掩兔之毕。” 林义光:“按《说文》:‘毕,田网也’。” (二十九)朱熹:“行,行列也。” 姚际恒:“启明、长庚、天毕又因织女、牵牛及之,亦望中所见,故曰载施之行。” 余冠英:“施,犹张。” (三十)王引之:“家大人曰:经言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南斗之柄,常向西而高于魁,故云西柄,又云揭。揭,高举之名也。若北斗之柄,固不常指西,即指西,亦不得云揭也。且经先言南有箕,后言北有斗,明箕斗南北相连也。” 朱熹:“箕斗二星,以夏秋之间见于南方。” (三十一)严粲:“《广雅》曰:‘酌也。’” (三十二)郑玄:“翕,犹引也。” 严粲:“箕翕引其舌,若有所噬。” (三十三)陈奂:“斗,古枓字。《说文》:‘枓,勺也。’‘杓,枓柄也。’‘揭,高举也。’” (三十四)严粲:“斗西揭其柄,若挹取于东。” 姚际恒:“欧阳氏曰:箕斗非徒不可用而已‘箕张其舌,反若有所噬。斗西其柄,反若有所挹取于东。” 注 音 饛meng蒙 簋gui轨 飧sun孙 捄qiu求 匕bi比 砥di底 睠juan眷 潸shan杉 杼zhu柱 柚you又 佻tiao挑 冽lie列 氿gui轨 契qi气 惮dan癉 鞙juan捐 璲sui遂 跂qi企 睆huan缓 簸bo跛 挹yi邑 翕xi夕 揭jie接 大东
【注释】①有饛(méng):装满食物貌。簋:(guǐ)食器。飧(sūn):熟食。②有捄(qiú):长而曲貌。匕:匙、勺之类。③砥:磨刀石。④君子:指周之官员。履:行走。⑤小人:指东国的平民。⑥睠:眷恋。⑦潸:流泪貌。⑧大东:远处的东方诸侯国。小东:较近的东方诸侯国。⑨杼柚:梭子及转轴,代指织布机。⑩纠纠:交织貌。屦: (jù)草鞋。(11)可以:何以,岂可。(12)佻佻:轻薄、安逸貌。(13)周行:即周道。(14)既:复。(15)疚:忧伤。(16)有冽:寒冷。氿(guǐ):侧出的泉水。(17)获薪:已砍的薪柴。(18)契契:忧苦貌。寤叹:难以入眠而叹。(19)惮:通“瘅”。劳苦疲病。(20)薪:砍伐取木。 是:此,这。(21)职:只。 劳:服劳役。 来:通“𠡠”。 慰问。(22)西人:指周人。(23)舟人:即周人。(24)熊罴是裘:猎取熊罴。(25)私人:指东人而沦为周人之奴仆者。(26)百僚:各种差役。试:充当。(27)浆:汤水,薄酒。(28)鞙 (juān)鞙:佩玉绶带美而长貌。璲:端玉。(29)长:长佩。(30)汉:天河。(31)监:镜子。(32)跂:踮起脚。(33)终日:由旦至暮。七襄:多次更动位置。(34)报章:经纬交织,指布帛。(35)睆(huǎn):明亮貌。(36)服箱:驾车载物。(37)启明:金星,日出前在东,称启明星。(38)长庚:日落后金星在西,称长庚星。(39)天毕:毕星,由八颗星宿组成,状若长柄猎网。(40)载:则。施(yí):斜行。(41)箕:箕星星座,形似簸箕。(42)簸扬:扬米以除糠。(43)斗:北斗星座,形似斗勺。(44)挹(yì):以勺舀酒。(45)翕(xì):向内缩,若用力吸取。(46)揭:高举。西柄高举,若将取于东。 【鉴赏】这是东人怨刺周室之诗。 全诗七章。此诗构思巧妙,想象瑰丽。前四章重在写事,是实写;后三章重在抒情,是虚写。实写与虚写交互生辉,浑然一体。吴闿生《会通》说它“文情俶诡奇幻,不可方物,在风雅中为别调。……实三代上之奇文也。”这一评语甚为恰当。 首二章写东人遭受经济剥削。这满盘满盘的熟食,被枣木匙勺舀取干净。这意味着东人的粮食全部被人吞食。那周道平坦而笔直,东人的粮食就是通过它源源不断地运往周朝。西人在大道上来来往往,而东人只能在一旁注视。东人眷恋地回顾这一切,便不禁潸然泪下。不仅如此,东人的织物也被洗荡一空。那纠结的葛布鞋,怎么能践踏霜雪! 而那西方的花花公子仍在周道上跑来跑去,继续运走东人的血汗。这怎不使我的内心感到痛苦与忧伤。 三、四章写东人遭受徭役之苦。寒冷的泉水不要浸泡已被砍断的柴薪。我们这些疲病之人,真是可哀可叹。那些被砍断的柴薪还用车子装运回去,我们这些疲病之人,也应该休息休息。东人整天劳累不堪,但从来无人慰问;西方的公子身着鲜艳的服装,却无所事事。西方的公子每天以追逐野兽而取乐,而东方的小民则要充当各种差役。这两章通过对照描写,显示出东人、西人之间劳逸不均。 五章写东人、西人贫富悬殊。西人每天痛饮美酒,而东人连汤也喝不上;西人身系贵重的瑞玉之佩,而东人连最普通的长佩也没有。诗人想到这里,他仰首望天,只见银河宛若明镜闪着光芒,织女星在空中不断地更动位置。由此,诗人突发奇想,由人间转到天上,生出以下许多光怪陆离的想象。 末二章写众星有名无实。织女星虽周行天际,却不能织布;牵牛星虽明亮,却不能驾车。东有启明星,西有长庚星,还有那弯曲的天网星,在空中排列成行,然而又有何用。南箕星虽形状像簸箕,但不能簸米去糠;北斗星虽形状像斗勺,但不能舀取酒浆。诗以众星有名无实隐喻周朝统治者徒具虚名,不能解除东人深重的苦难。不但如此,他们像南箕星座内缩舌根吞噬东人的血汗,还像北斗星座高扬其柄不停地舀取东人的财物。这四句与首章“有簋飧,有捄棘匕”遥相呼应,神完气定,结束全诗。 《诗序》说:“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其意是说,西周初年,政治清明,贡赋平均,赏罚不偏。但到了幽王之世,政治昏乱,东人不堪剥削,于是以此诗向周王室“告病”。此说显与诗意不合。此诗是写东人怨刺周王室,而并非写东人向周王室“告病”。故后世一般不用此说。 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酒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 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 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 不以其浆; 鞙鞙佩璲, 不以其长。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大东》一诗, 在《诗经》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吴闿生说它“文情俶诡奇幻,不可方物,在《风》《雅》中为别调。开词 (当作辞) 赋之先声。后半措词运笔,极似《离骚》,实三代上之奇文也。”现在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奇文”。 《毛诗序》说:“《大东》刺乱也。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说是谭国大夫所作,本无可稽考。这当是一首民歌,作于谭国人,倒是可能的。谭国在今山东历城县东南,属于东方诸侯国,或即诗中所写的“大东”。《鲁颂·宫》说“泰山岩岩, 鲁邦所詹 (瞻)。奄有龟蒙,遂荒 (按: 读如荒服之“荒”) 大东,至于海邦。”又说:“保有凫 (凫山) 绎 (峄山),遂荒徐宅 (今安徽泗县北),至于海邦。”上几句诗就鲁国之东北方向言之,由“大东”至于海邦; 后几句诗就鲁之东南方向言之, 由“徐宅”至于海邦。 据此, 则吴闿生谓“小东”“大东”指“东方大小之国”,恐非。旧说指东方远近诸侯之国,庶几近之。若坐实为某地,亦难。 《左传·庄公十年》“齐师灭谭”,此诗自不产生于东周。姚际恒认为作于幽王之时,亦无据。大抵说来,当作于西周时期。 西周初年,周公辅政,“三监”以奄叛。周公亲自东征,经过三年战争,平息了这场叛乱,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残奄,迁殷遗民,经营东都洛邑。以后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周公总管陕以东的地区,对东方诸侯国采取分区经营的办法,封姬姓大国以监视东人。周人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从宗周镐京到东方诸国,“辟开修 (长) 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逸周书》)。这就是所谓的“周道”,亦称“周行”,即通往宗周的道路,这颇类现代的军事公路。这条“周道”给东方人民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给西方人民带来的也是沉重的灾难。因此,在《诗经》里凡是写到“周道”“周行”的诗,如《周南·卷耳》、《桧风·匪风》、《小雅·四牡》、《小雅·小弁》、《小雅·何草不黄》等等,或嗟怀人,或哀征夫,或叹不归,都是表现西方人民忧伤服役之苦的。《大东》这首诗则从另一个角度,控诉西周统治阶级通过这条“周道”,残酷地榨取东方人民的血汗。 我们说这首诗“奇”,首先在于它表达的思想深刻。它善于通过形象化的手段,从当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把周王朝残酷榨取东方人民膏血的罪行,极为生动地揭示了出来。 民以衣食为先,这首诗就是抓住当时经济生活的几个主要方面,有层次、有重点地一一展示出来。诗的第一章是写“食”,即写耕种的果实被攫取。“有簋飧, 有捄棘匕。”“有”即“”, 即今语“满满”。“簋”是古代盛肴馔的器皿。捄,即觩,弯曲貌。棘匕。是酸枣木做的匙勺。这满簋满簋的食品,却有弯弯曲曲的勺匙去舀它,这意味着东人耕作的成果被人吞吃了。那么,吴噬这丰盛食品的是什么人呢?笔锋一转,写到“周道”,它平坦,笔直,然而却散发罪恶的血腥味,西方的君子往往返返,东方的小人怒目而视,怒视这条吸血管吸干了东方人民的血液。“睠言顾之,潸然出涕。”“睠言”,《荀子》引作“睠焉”,《后汉书》作“睠然”,反顾的样子。朱熹说:“今乃顾之而出涕者,则以东方之赋役,莫不由是而输于周也。”短短的八句诗,把西人的贪婪,周道的罪恶,东人的忧愤,全都和盘托了出来。 其次是第二章,进而写“衣”,即写东人纺织之物被攫取。“小东大东,杼柚其空。”姚际恒说:“唯此一句,实写正旨。”“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可”读为“何” (采俞椒说),东方人民的织物已被洗荡一空,那纠纠结结的麻鞋 (一说为葛草编织的草鞋),怎么能践霜踏雪? 而那些西周统治阶级的花花公子们,在周道上“既来既往”,继续运走东人的汗水,怎不使我内心产生无限的悲哀。 复次,第三、四两章,再进而写“劳役”。“有冽酒泉,无浸获薪。”“酒泉”是侧出之泉,“获薪”即刈薪,砍伐下的柴薪。这两句是比喻,宋严粲《诗缉》说:“获薪以供爨,必暴而乾之,然后可用; 若浸之寒冽之泉,则湿腐而不可爨矣。喻民当抚恤之,然后可用。若困之以暴虐之政,则穷悴而不能胜矣。”西周统治阶级给东国人民带来的正是穷困、劳悴和嗟叹。“契契寤叹,哀我惮人。”“契契”即忧苦貌。“寤叹”即不寐而叹息之意。“惮”字鲁诗作瘅”,“劳病”之意。“惮人”即劳顿病苦之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意思是说,如果把获薪当柴烧,还可以载之而去,以免继续为寒泉浸渍。可怜我们这些劳病之人,也该休息休息了,大有人不如薪之叹。他们为什么如此困顿而不得休息呢?第四章直接点明原因,是“东人之子,职劳不来”,是“百僚 (从《释文》训劳,指劳事)是试。”他们专门从事劳役而得不到抚问,各种沉重的劳役都强加在他们身上,这自然是不堪忍受了。特别是第五、六、七三章诗,又以幻想的形式深化诗的主题,更奇幻之笔。 我们说这首诗“奇”,尤其表现在艺术手法上,有许多独到之处。这首诗的象征手法和巧妙的比喻,是很有特色的,因多已为人论及,这里姑且从略。此外,这首诗的鲜明对比手法,也是颇富特色的。它是根据诗的内容要求而巧妙安排的。诗的一、二章,写西人的“君子”“公子”在“周道”中络绎不绝,是为了交代东人贫困、嗟叹、落泪的原因。而“东人”与“西人”的行动为“所履”“所视”之类,也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第四章,重点在表现东人与西人之间的生活悬殊,因而比较集中地使用了对比手法。“东人之子,职劳不来; 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 私人之子,百僚是试。”这里,诗人善于抓住生活中最典型的事例,加以对照描写,而且是交互映衬,你中含我,我中含你,使形象的色彩更鲜明,意蕴更丰富。“东人之子”既是“职劳不来”,自然是形神憔悴;“西人之子”既是“粲粲衣服”,自然是无所事事。“舟人”即“周人” (采林义光、杨公骥说),他们既是“熊罴是裘”,就暗含百事不为之义。“私人”指“私属”,即奴仆,即指东人。因为他们在周人统治之下,实际上已沦为奴仆,所以自称“私人之子”。他们既是“百僚是试”,就暗含衣衫褴褛之义。这种语言的交互为用,使对比的双方,其形象的意蕴更为丰富,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本诗的另一个特点是丰富的联想。这首诗“俶诡奇幻”,在表现手法上,堪与屈原的《离骚》媲美。它通过丰富的联想,巧妙地把现实的描写与奇异的幻想结合起来,把人间现实与宇宙星空巧妙地结合起来。 诗人丰富的联想是贯穿全诗的,前四章是在现实生活中游刃,由“簋飧”想到“周道”,由“杼柚其空”想到“西人之子”的“粲粲衣服”,想到“东人之子,职劳不来”、“私人之子,百僚是试”,都没有离开现实生活的土壤。 第五章以后,诗人的联想由人间突然转到天上,由地上一下飞到星空,又由星空转到人间,实在是奇幻莫测。这章诗的前四句依然是现实的描写 (详后),后四句即跨入幻想的境界。“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姚际恒说:“此二句不必有义。盖是时方中夜,仰天感叹,适见天河烂然有光,即所见以抒写其悲哀也。”“跂彼织女,终日一襄。”遥望寞然而居的织女三星,竟“不觉动‘杼柚其空’之意” (姚际恒语)。进而想到织女星的忙碌辛苦,说她“终日七襄。”“七襄”,甚难得其达诂,旧说是“七反”“七驾”,指自卯至酉移动七次,自然十分辛苦。高晋生师认为:“七疑当作才。才,古在字。襄可能是织布机的古名。” (见其所著《诗经今注》第312页) 这是说“织女”终日在织机上忙碌。 第六章笔锋一转,“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高晋生师说:“报,借为, 古代布和绸都称。 章, 花纹。 二句指织女虽然天天在织布机上,然而织不成布匹,徒具虚名。”进而由“织女”及于“牵牛”星,“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由于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赋税皆由“周道”出之而西的事实,所以诗人笔下的“牛郎”,也自然是徒具虚名的了。“织女”“牵牛”尚且有名无实,那东方的“启明”星,西方的“长庚”星,更徒具虚名的了。所以那曲曲有柄的天毕星,也只是斜斜地排列在太空之中罢了。 诗的卒章,诗人进而写到“箕”星和“斗”星也是徒具虚名,“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 (舀取) 酒浆。”诗人进而由“箕”“斗”的形象,联想到西人的残酷剥削,“维南有箕,载翕其舌; 维北有斗,西柄之揭。”欧阳修《诗本义》说:“箕斗非徒不可用而已,箕张其舌,反若有所噬; 斗西其柄,反若有所挹取于东。”由此可见,诗人就是通过联想这座微妙的桥梁,把人间的社会现实与星空的幻想境界,有机地连成一体的。 我们说这首诗“奇”,还“奇”在其巧妙的结构。这首诗虽然是现实的描写与幻想的驰骋参半,但是这两部分并不游离,而是构想得十分缜密的。我们说它结构绵密,首先在于它首尾照应,虚实结合。如诗的首章以“棘匕”可以将东人之“簋飧”舀净,“周道”可以将东人之财物运光,实写西周统治者无止境的“敛民”,以至于东人“杼柚其空”; 卒章以“箕”“翕其舌”,“斗”“柄之揭” (举),虚写西周统治者的“敛民”。王先谦诠释这章诗说:“下四句与上四句虽同言箕斗,自分两义。上刺虚位,下刺敛民也。”这与诗的首章可以说是实写与虚写交互生辉,开头与结尾前呼后应。不仅诗的内容安排如此,即便在语言的运用上,如“有捄棘匕”与“载翕其舌”、“西柄之揭”,也有着明显的呼应关系。 其次,在于它构想得交互成文,绚烂多姿。全诗共七章均为“敛民”而发,首章侧重写“敛耕”; 二章侧重写“敛”织; 三、四两章侧重写“敛”役,以及由于重敛所造成的东人与西人之间的生活悬殊。五章由现实的描写转向虚幻的描写,“跂彼织女”与“杼柚其空”相合,六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与“有簋飧, 有捄棘匕”也暗合。 至于卒章已如上述, 既与首章相呼应,也与第四章相呼应。它以幻想的方式虚写东人贫困之因,只不过是把人间的现实生活内容,用非人间的形式表现罢了。这就使读者的思绪时而围绕着现实生活运转,时而又在幻觉的世界里翻飞。文章也更因此而显得丰富多姿。 复次,在于它过渡自然,联系紧密。这主要说的是诗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章节之间联系紧密,过渡接榫极为自然。如一、二两章写过敛食、敛织之后,第三章即写“惮人”之可哀,东人为什么成为“惮 (瘅) 人”呢,第四章一开头就点明是由于“职劳不来”,说明是敛役造成的,接着就写东人与西人之间的生活悬殊,进而说明“重敛”所造成严重社会后果。这就显得联系十分紧凑。特别是诗的前半现实的描写,由第五章以后却转为幻想的描写,这中间的转环是很不容易处理的。然而在诗人的笔下,却是过渡得十分自然的。这章诗的前四句依然是现实描写:“或以其酒,不以其浆”两句,是说西人花天酒地,而东人连水浆也喝不上。这是以东西人之间食品的悬殊收束上文,与第四章东西人之间在衣饰、劳役等等上的差别相联接;“鞙鞙佩璲,不以 (因) 其长”两句,郑笺云:“佩璲者,以瑞玉为佩。佩之璲璲然,居其官职,非其才之所长也。徒美其佩而无其德,刺其素餐。”显然这两句是过渡句。既实写了现实生活中的“周人”,又暗示了后面天汉中的“列星”。这就使诗的前后两半接榫十分自然。 由上面简略的分析看,我们可以说《大东》的确是《诗经》中的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 大东有饛簋飧,有捄棘匕。①周道如砥,其直如矢。②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③睠言顾之,潸焉出涕!④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⑤纠纠葛屦,可以履霜。⑥ 佻佻公子,行彼周行。⑦既往既来,使我心疚!⑧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⑨契契寤叹,哀我惮人。⑩ 薪是获薪,尚可载也。(11)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12)西人之子,粲粲衣服。(13) 舟人之子,熊罴是裘。(14)私人之子,百僚是试!(15)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16)鞙鞙佩璲,不以其长。(17)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18)跂彼织女,终日七襄。(19)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20)睆彼牵牛,不以服箱。(21)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22)有捄天毕,载施之行。(23)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24)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25) 维南有箕,载翕其舌。(26)维北有斗,西柄之揭。(27) 【注释】 ①有饛(meng 盟):装满食物的样子。簋(gui 鬼):古代食器。飧(sun 孙):熟食。有捄(qiu 球):长而弯曲的样子。棘(ji吉):酸枣木。匕(bi 比):勺子。②周道:大路,官道。砥(di 底):磨刀石。朱熹《诗集传》:“(如砥),言平也。”矢:箭。③君子:指贵族。履(lu 旅):踩,踏。小人:指老百姓。④睠(juan 倦):回头看。言:义同“然”。顾:意同“睠”,回头看。潸(shan 山)焉:流泪的样子。焉:形容词词尾。涕:眼泪。⑤小东大东:指东方各诸侯国。朱熹《诗集传》:“小东大东,东方小大之国也。”杼(zhu住)柚(旧读zhu逐,今读zhou轴):织布机上面的两个部件,这里指代织布机。杼:梭子,穿纬线。柚,通“轴”,绕经纱。《释文》:“柚,音逐,本又作轴。” ⑥纠纠:缠结的样子。屦(ju剧):用麻、葛等制成的鞋子。⑦佻(tiao挑)佻:王引之《经义述闻》:“家大人曰:佻佻,当从《韩诗》作‘嬥嬥’。嬥嬥,直好貌也。”周行(hang航):大路。⑧疚(jiu揪):忧苦。⑨有冽(lie列):寒冷。氿(gui鬼)泉:从旁流出的泉。获薪:砍下的柴。⑩契契:忧苦。寤(wu误):睡醒。惮(dan旦):劳苦。(11)前一个“薪”:劈开。尚:也许能够。《郑笺》:“‘薪是获薪’,者,析是获薪也。尚,庶几也。”(12)职:职责。来(lai赖):通“𠡠”,慰劳。(13)西人:指周人中之贵族。粲(can灿)粲:鲜明的样子。(14)舟人:大人,统治者。舟:通“周”,大。熊罴是裘:求熊罴,即打猎。裘,当为“求”。《郑笺》:“‘舟’当作‘周’,‘裘’当作‘求’,声相近故也。”(15)私人:小人,指下层人。《方言》:“私,小也。”百僚是试:试用作百僚,即任用为各种奴隶。僚,奴隶的一个等级。试:任用。(16)或:有的人。浆:古时的一种酸味饮料。(17)鞙(xuan绚)鞙:同“琄琄”,佩玉的样子。璲(sui碎):瑞玉。(18)汉:银河。监:照。(19)跂(qi旗):织女三星鼎足而成三角的样子。织女:星名,共三颗。襄(xiang箱):反复,来回移动。(20)报:复,往来,这里指织机上的纬线一来一往。章:布帛上的纹路。(21)睆(huan缓):明亮的样子。牵牛:星名。服箱:指驾车。箱,车箱,指代车。(22)启明、长庚:即金星。它先日而出,故称“启明”;后日而入,古人以为是另一颗星,故称“长庚。”(23)天毕:星宿名,排列形状像畋猎用的长柄毕网,故名。朱熹《诗经集传》:“天毕,毕星也,状如罨兔之毕。”载:动词词头。施(yi义):绵延。行(hang航):行列。姚际恒《诗经通论》:“启明、长庚、天毕,又因织女、牵牛及之,亦望中所见,故曰‘载施之行’。”(24)箕:星宿名,共四颗,其状像簸箕,故名。(25)斗:星宿名,共六颗,状如舀酒之斗,故名。挹(yi义):舀,酌取。(26)翕(xi息):收缩。缩舌作啮咬之状,喻统治者向东国搜刮。(27)西柄之揭:斗柄向西扬起。揭,高举。斗柄西扬则向东舀取,喻义与“翕舌”同。 【译文】 饭盆里的熟食盛得满满,酸枣木勺子又长又弯。平平的大道像磨刀石,笔直如同一根箭。大人贵族在道上走,小民只能瞪眼看。回过头来望一望,不由伤心泪涟涟! 东方大小诸侯国,织机上丝缕都被掠光。缠缠绕绕的葛麻鞋,竟也可以踏雪霜。穿戴漂亮的公子哥,走在宽阔的大路上。一会来啊一会往,看了使我心悲伤! 冰凉的泉水从侧旁流,不要浸湿我砍的柴。夜晚醒来连声哀叹,我们劳苦人多悲哀。把那些木柴全劈好,还得用车来装载。可怜我们劳苦人,休息休息也应该! 东国人的子弟,只服劳役没抚慰。京师周人的子弟,穿戴鲜艳多华丽!大人贵族的公子哥儿,终日欢娱猎熊罴。小民百姓的后生,却被支使做奴隶! 有人奉上醇香的美酒,周人却说不如酸汤。身上佩着漂亮的美玉,周人还说它不够长。茫茫苍天灿灿银河,空照人间发微光。鼎足三颗织女星,一天七次挪地方。 纵然一天挪七次,终究不能织成锦章。亮光闪闪牵牛星,终究不能驾车辆。东方启明亮闪闪,西方长庚闪闪亮。毕宿八星柄弯弯,一路延绵排成行。 南方箕宿星四颗,不可用来扬米糠。北方斗宿六颗星,不能用来酌酒浆。南方箕宿四颗星,缩起舌头把口张。北方斗宿星六颗,斗柄向西高高扬! 【集评】 明·钟惺:“(五章以下)想头甚奇,出语似谑,颠倒淋漓,变幻鼓舞。只是穷极呼天常态,生出许多波澜耳。”(《评点诗经》) 清·姚际恒:“(“维天有汉”)以下,忽入《天文志》,光怪陆离,非人世所有。”(《诗经通论》卷十一) 清·牛运震:“(第五章)徒然插入星汉,无聊不平,逼出异想。”“曰‘跂’、曰‘睆’、曰‘捄’,每一字星形宛然,句中有图,可兼《天官书》。”“推广言之,恣肆恢奇。似呆似谑,都成奇妙。……‘翕舌揭柄’,直与篇首‘饛簋捄匕’暗应,首尾回环有情。”(《诗志》卷四) 清·方玉润:“诗本咏政赋烦重,人民劳苦。人后忽历数天星,豪纵无羁,几不可解。不知此正诗人之情,所谓‘光焰万丈长’也。试思此诗若无后半文字,则东国困敝纵极写得十分沉痛,亦不过平常歌咏而已,安能如许惊心动魄文字?所以,诗贵有声有色,尤贵有兴有致,此兴会之极为歘举者也。……故不必论其辞之有意义、无意义也。若论意义,织女、牵牛、南箕、北斗,有意义者也;启明、长庚、天毕,无意义者也。使以其无意义,节而去之,直接‘南箕’句,未为不可,然文气迫而不舒,光焰亦因之顿减矣。此中消息,非老于文者不知,即非深乎诗者,亦未可与论得失也。倘斤斤然字句间求之,讵能免高叟之诮欤!后世李白歌行、杜甫长篇,悉脱胎于此,均足以卓立千古。《三百篇》所以为诗家鼻祖也。”“五章以下,大放厥词,借仰观以泄胸怀积愤,与上‘杼柚’、‘酒浆’等字若相应若不相应。奇情纵恣,光怪陆离,得未曾有。后世歌行各体从此化出,在《三百篇》中实创格也。”(均《诗经原始》卷十一) 【总案】 这是一首东方诸侯国的民众困于赋役,怨刺周室的诗,相传作者是谭国人。谭国故地在今山东章丘西,后属齐国。诗前半篇以周人的生活与东人对比,写东人的困苦怨愤。第五章后半章开始,过去许多论诗家认为不可解,或认为这段内容只是为了增加诗的文采和浪漫气氛,并无实际意义。其实,这部分先历数天上许多星宿有空名而无实用,以喻世道之不合理;后又用箕星敛舌吞噬、斗星举柄东取,喻统治者向东方诸侯国的横征暴敛,意味深刻而隽永,正所谓“借仰观以泄胸怀积愤”。 大东有饛簋飧, 有捄棘匕。 周道如砥, 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 小人所视。 睠言顾之, 潸焉出涕。 小东大东, 杼柚其空。 纠纠葛屦, 可以履霜? 佻佻公子, 行彼周行。 既往既来, 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 无浸获薪。 契契寤叹, 哀我惮人。 薪是获薪, 尚可载也。 哀我惮人, 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 职劳不来。 西人之子, 粲粲衣服。 舟人之子, 熊罴是裘。 私人之子, 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 不以其浆。 鞙鞙佩璲, 不以其长。 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 不以服箱。 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 有捄天毕, 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 不可以簸扬。 维北有斗, 不可以挹酒浆。 维南有箕, 载翕其舌。 维北有斗, 西柄之揭。 金盆里的熟食装得满又满,枣木匙子的柄儿长又弯。通往周京的大路平平坦坦好像一块磨刀石,笔笔直直犹如一根箭杆。然而,这条道路只有西方的君子们大摇大摆来来往往地走,东方的小民们只有眼巴巴望着干发愁。望了一遍又一遍,忍不住鼻儿发酸双泪流。 可叹忽远忽近的东方诸侯国呵,连织机上的布帛也被搜括空了。人们只好穿着葛草编织的草鞋,这草鞋岂能抵挡冰凉刺骨的寒霜? 那些轻狂桀骜的西方公子们哟,一个个盛气凌人地走在大路上。来来往往不停歇地掠夺我们东人的财产,使我看着犹如万箭穿心痛苦到极点。 那旁溢而出汩汩流淌的冰凉的泉水,千万不要浸湿干枯柴。忧愁难眠,悲叹声声,真可怜呵,我们这些劳苦的人们。劈下这些干枯柴,还得用车子去装载。可怜我们劳苦人,什么时候才能稍事休息养养神? 东方诸侯国的子弟们,一年到头只当苦差都无人来慰问。西方周京的子弟们,却衣冠楚楚鲜艳闪亮威风凛凛。西方周京的子弟们,捕猎熊罴多么逍遥自在;东方的子弟们,干这干那任人宰割活像是奴才。 有人喝着进贡来的美酒,有人连一滴薄酒也无法沾嘴唇。有人享用着进贡来的佩玉带,有人连一条普通的长带子也没有。抬头遥望那无声无息的银河,明亮似镜泛着银光。再看那织女三星如鼎足,一日七次变换位置真忙碌。 那织女星虽然七次变位忙啊,可总是空织布匹不能成花纹。那灿灿发光的牵牛星,它却不能牵引车辆向前进。那早晨见于东方的启明星,还有那傍晚见于西方的长庚星,又有那天毕星如网柄儿长,徒劳无益斜挂天空没用场。 那南方天空闪闪发亮的箕星,却不能用来簸米扬糠。那北方天空排列有序的斗星,却不能用来斟酒酌浆?那南方天空闪闪发亮的箕星,缩着舌头空张着大嘴巴; 那北方天空排列有序的斗星,西翘长柄向东方。 全诗七章,每章八句。关于此诗主旨,诸说庶同。《毛诗序》云:“《大东》,刺乱也。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郑《笺》云:“谭国在东,故其大夫尤苦征役之事也。”陈子展《诗经直解》、高亨 《诗经今注》、金启华《诗经全译》、程俊英《诗经译注》等基本上都是对《毛诗序》的进一步阐发,无甚异议。要之,《大东》是一首构思奇特、想象瑰丽之诗。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周人与东人生活对比的不公平,倾诉了东方人民对西周统治者的怨恨与不满情绪,是《小雅》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难得的佳作。 此诗当作于西周初年,周公辅政,“三监”以奄叛,周公亲自东征,胜利后占领了山东一带,于是封姜太公于齐,封其子伯禽于鲁,以镇压殷人。为了便于行政控制与军事调动,又从周之镐京开始,修了一条通向东方各诸侯国的官道——“周道”,将从东方剥削、掠夺来的财物由此运至西方。在周人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下,造成了周人(主要为周之官员) 与东方人民各方面的不平等,这就引起了东人的仇视与怨恨。这种情绪便在 《大东》诗中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 首章写东人之粮食被西人攫取,他们眼睁睁望着西人将粮食从“周道”上拉走,不禁潸然泪下。二章写东人的纺织物品被攫取,甚至连尚未下机的布帛都被搜刮一空了,可见掠夺之残。三章、四章写东人的“劳役”之苦,深刻揭示了东人命运之悲惨。五章又回到了“粮食”与“衣服”的问题,继续写西人与东人丰俭苦乐不均的现象。六章、七章,列举织女星、牵牛星、启明星、箕星、北斗星等星宿的徒具虚名而无实用,比喻西周贵族徒居高位而不能解决东方人民的苦难,把东人对西人的怨恨之情推向了高潮。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吴闿生《诗义会通》称之为“文情俶诡奇幻,不可方物,在《风》、《雅》中为别调,开词 (辞) 赋之先声。后半措词运笔,极似《离骚》,实三代上之奇文也。”本诗之“奇”,概括有三端: 首先是创作手法之“奇”。即成功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全诗七章,前四章主要是立足于社会现实,通过东人与西人在生活处境、地位待遇及机遇命运等方面的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写出东人的悲惨与怨愤之情。这部分内容全是实写,侧重于叙事。后三章则径由现实转入宇宙天象,“历数织女、牵牛、启明、长庚、天毕、南箕、北斗,想象甚奇,出语似谑……只是穷极呼天常态,生出许多波澜耳。”(明·钟惺《古诗归》)。豪放恣肆如此,可谓“惊心动魄”(方玉润《诗经原始》)。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天象来写人事,指桑骂槐,痛快淋漓。这部分内容是虚写,侧重于抒情。全诗就这样虚实相生、叙事与抒情结合,极为高妙。陈子展 《诗经直解》说:“盖先有《诗》人之小《天问》 (按: 即指本诗之写天象的内容),而后有《骚》人之大《天问》(按: 即指屈原之 《天问》) 乎?二者虽有椎轮大辂之殊,但亦不妨同视为古典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的确如此。 其次是想象之“奇”。这主要表现在巧妙而灵活的比喻上。诗的开头两句:“有饛簋飧,有捄棘匕。”既是起兴,又是比喻。意思是说,金盆里的满满的熟食,你们却用带柄的长勺不停地舀。这就像东方的财富本很充足,但禁不住西人的无休止的掠夺。寓怨恨之情于委婉的比喻之中,收到了声东击西的艺术效果。第三章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二句,以泉水不要浸湿干枯柴之愿望,比喻东人不堪剥削之苦的祈求,至于后部分天象中的银河、星辰之类,更是投上了周王室的影子。以星辰的虚名无用,比喻周人的尸位素食; 以南箕北斗若有所吞噬、挹取,比喻周王朝对东方人民贪得无厌的剥削与榨取。就这样,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和预想,把人事之实与天象之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加大了讽刺力度。 再次是结构之“奇”。诗的前半部分,诗人抓住 “食”、“衣”、“役”三个方面,依次侧重表现西人对东人的剥削与奴役,后部分由俯视人间转而仰观天象,以富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去虚写东人贫困之因,即以种种天象的徒具虚名而隐喻西人无安抚东方之实力,真是神思奇想,光怪陆离。第五章在人间与天象的描写中起过渡作用。此章前四句仍从现实出发,写西人与东人“衣”“食”方面的悬殊,收束前文;后四句转入天象,开启下文。如果说前部分是东人贫困之“果”的描写的话,那么,后部分便是东人贫困之“因”的揭示。这种倒因果关系是一目了然的。 正如孙《批评诗经》所云:“所征天象,亦是所谓徒有虚名而不适于用,以喻财用匮乏,总是申杼柚其空意。命意造语俱奇甚。末章再说一遍,而意更深一层,绝有奇态。”全诗以西人的掠夺行径起笔,又以西人贪得无厌之丑态收笔,首尾呼应,神完气足,包容全篇,诗旨更明。 大东 大东〔原文〕 ☚ 蓼莪 四月 ☛ 大东 大东极东。此指周时东方的诸侯国。《小雅·大东》二章:“小东大东,杼柚其空。”毛《传》:“空,尽也。”朱熹《集传》:“小东、大东,东方小大之国也,自周论之,则诸侯之国尽在东方。”马瑞辰《通释》:“大东为极东。”陈奂《传疏》:“小大东国,杼轴尽空,则是伤于财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柚,又作轴。”《鲁颂·閟宫》六章:“奄有龟蒙,遂荒大东。”此指鲁国的东境。毛《传》: “龟,山也; 蒙,山也。”郑《笺》:“奄,覆也;荒,奄也。”陈奂《传疏》:“大东,鲁东境海邦,即鲁东境之极也。” ☚ 大夫 大任 ☛ 各方1 各方1四方,各个方位:四方 四乡 四维 四远 四宇 四封 四外 四隅 四面 流方 东南西北 另见:方向 辨认 各面 ☚ 各种方向 高处 ☛ 大东镇名。旧称“大东沟”。在鸭绿江口西岸。现为辽宁东沟县人民政府驻地。是丹东市的外港。 大东 大东《诗·小雅》篇名。相传为谭国大夫所作。谭为当时东方诸侯国(今历城东南)。此诗写周室对东方诸侯国的严重榨取和东方人的困苦怨愤,将东人和西人的生活、赋役作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西周王室与东方诸侯之间的矛盾。最后历举天上星宿有空名而无实用,以见己之痛苦诉之于天,亦无济于事。后来《古诗十九首》“南箕北有斗,牵牛不服轭”和杜甫《岁晏行》“高马达官厌梁肉,此辈杼柚茅茨空”等语,即由此诗化出。惠用惕《诗说》:“小东大东,言东国之远近也。”也有人认为诗中所言“大东小东”,乃指东都洛邑一带,并非指东方诸侯国家。 ☚ 下泉 大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