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本病多发生在50~60岁,男多于女。异常浆细胞浸润骨骼和软组织,产生M蛋白及多肽链,引起骨骼破坏、肾脏病变和贫血等。起病多缓慢,可数月至十余年无症状,但可有血沉快、M球蛋白血症及不明原因的蛋白尿等。临床表现繁多,如骨痛、贫血、出血、肾功不全、神经症状、感染、高血钙、淀粉样变及各种脏器浸润后的特有症状等。治疗:可化疗、放疗、支持疗法等。
亦称浆细胞白血病。是浆细胞恶性增生的一种骨髓肿瘤性疾病。恶变的浆细胞可侵犯骨髓及骨质,产生溶骨性病变。临床上表现为骨痛及病理性骨折。实验室检查有贫血,骨髓中恶变细胞可超过10%,肾功损害甚至肾功衰竭。在病程中可发生反复感染及免疫球蛋白异常。可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化疗。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又名浆细胞骨髓瘤,是单株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恶性浆细胞产生M成分免疫球蛋白,侵犯骨髓及髓外组织,出现溶骨性病变、肾功能损伤、反复感染等。欧美各国发病率为2~4/10万人口,我国亦不少见,多发于40岁以上的人,男稍多于女。
病因 尚未完全阐明。似与遗传因素、病毒感染、慢性炎性刺激以及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可能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使某一浆细胞株发生异常增生恶变,浸润脏器组织,分泌大量M成分,即结构均一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进入血流。M成分经电泳分析可分为IgG、IgA、IgD、IgE、IgM、轻链、双(多)克隆、不分泌等八型。以IgG型最多见,占半数以上,其次为Ig-A、轻链型,IgD及IgE少见。IgM型多合并巨球蛋白血症。半数患者尿中出现本周(Bence-Jones)蛋白,即免疫球蛋白的K或λ轻链。有20%患者仅出现本周蛋白尿而血清中测不到M成分,是因为分泌到血清中的轻链已迅速被肾脏排泄。大量本周蛋白尿可使肾脏受累,是患者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单株恶性浆细胞增殖,使正常浆细胞受抑制,因而血清中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故而出现反复感染。M成分呈高粘性和凝聚性,可引起高粘滞综合征;有时因含有冷球蛋白故发生雷诺现象,或与凝血因子相结合可发生出血倾向。
临床症状 因骨胳受累常有骨痛,病理性骨折,溶骨性病变和高钙血症,因造血受累和溶血而发生贫血,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多发性神经炎,出血倾向,呼吸和泌尿系反复感染。血沉明显增快,血清蛋白电泳出现窄底高峰带为M成分,尿中查出本周蛋白。骨髓涂片可见瘤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10%以上。X线检查可见溶骨性改变、弥漫性骨质疏松、骨硬化。临床表现可因不同型别而异:IgG型临床较典型;IgA型常伴有高脂血症,髓外肿瘤较多见;IgI)型少见,发病年龄较轻,多见本周蛋白尿,肾功能受累严重,预后较差。
诊断 一般根据骨痛,溶骨性改变,骨髓涂片,血清中查出M成分,尿中有本周蛋白,符合其中两项即可确定诊断。非典型病例或早期病例常易误诊。对不明原因的血沉快,贫血,反复感染,肿块或骨关节痛的中年以上患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常需要与其他恶性浆细胞病如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反应性浆细胞病鉴别,还须与骨转移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组织细胞增多症等有骨质改变的疾病相鉴别。
治疗 除支持疗法外,多采用综合化疗方案,约75%患者可取得不同程度的缓解。放疗仅用于局部以减轻骨质破坏与止痛。预后差别很大,病程短则数月或长达数年,中数生存期已由3.5~9.6个月延长至2.5~3.7年。病人多死于感染、肾功能衰竭,少数可转为浆细胞性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又名浆细胞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由于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能力的某个浆细胞发生恶变,恶变细胞大量增生,形成大量单克隆恶性浆细胞。该细胞侵犯骨髓及骨质,产生溶骨性病变,合成和分泌大量结构均一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轻链),在临床上引起骨胳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出血,肾功能损害,反复感染及免疫球蛋白异常等一系列表现。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因尚未明确。浆细胞肿瘤不仅见于人类,也可见于狗、猫、仓鼠、大鼠、小鼠等动物。动物实验发现,给BALB/C或NZB纯株小鼠腹腔内种植固体塑料或注射矿物油,可引起浆细胞瘤,但同样方法在非纯株小鼠很难引起浆细胞瘤。C型病毒感染在小鼠可促进浆细胞瘤的发生。这些实验结果表明遗传因素,慢性抗原刺激及C型病毒感染与小鼠浆细胞瘤的发生有关。在人类,观察到某些HL-A型者的骨髓瘤发病率较其他HL-A型者为高,骨髓瘤偶尔发生于兄弟姐妹或近亲数人之中,电离辐射可使骨髓瘤的发病率增高;慢性抗原刺激,如慢性胆囊炎,慢性骨髓炎,可促使骨髓瘤发生。这些现象提示遗传因素、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可能与人类骨髓瘤的发病有关。染色体研究仅发现某些非特异性异常,一般认为这些异常可能是继发于肿瘤的改变,而非原发性改变。
关于发病机理,推测是遗传因素或某种获得性因素(如慢性抗原刺激)的综合影响促使某个浆细胞发生恶变,恶性细胞失去控制地大量增生,并保留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特性。恶性浆细胞广泛浸润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导致贫血、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肾功能不全、反复感染、营养不良等因素可加重贫血。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与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因子Ⅴ、Ⅶ等)形成复合物,干扰凝血过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覆盖于血小板表面,影响血小板聚集并使血小板减少;血液粘滞性增高,损害毛细血管等因素均可导致出血。瘤细胞破坏骨质是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基础。肾脏损害主要由于大量轻链从肾小球滤过并被肾小管重吸收所造成。高钙血症、高粘滞性综合征(hyperviscosity syndrome)、淀粉样变性及瘤细胞浸润可加重肾脏损害。血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增多使血液粘滞性增高,引起微循环障碍。骨质破坏使钙逸出增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与钙结合,形成非离子化钙,导致血钙升高。由于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缺乏免疫活性,而正常免疫球蛋白常显著减少,故易并发感染。
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者。40岁以下的患者少见,但在国内报道的病例中,年龄最幼者仅14岁。男多于女。本病在中国并不罕见,但尚缺乏发病率统计。欧美等国的发病率为2~4/10万。
病理解剖 病变骨的骨小梁被破坏。骨髓腔内为灰白色瘤组织所充塞。瘤组织可穿破骨皮质,浸润骨膜及周围组织。在显微镜下,瘤细胞呈弥散性分布,间质量少。除骨胳外,肝、脾、淋巴结及其它髓外器官也可有瘤细胞浸润灶。在显微镜下检查肾脏,可见到凝溶蛋白(BenceJones protein)管型,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肾小球和小血管壁淀粉样变性,肾组织钙化灶以及瘤细胞的浸润等。
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长期无症状,但血清蛋白电泳发现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或尿凝溶蛋白阳性,一般称为“骨髓瘤前期”。此期可长达数年,个别患者甚至长达20年,最终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临床表现:
骨胳损害: 骨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部位以腰背部最为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及四肢骨。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常见于下胸椎、上腰椎及肋骨。瘤组织穿透骨质,侵及临近组织,可形成肿块。
贫血及出血倾向: 贫血见于大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而加重,重者血红蛋白低至3g/dl左右。出血多表现为粘膜渗血或皮肤紫癜,晚期可发生内脏出血。颅内出血可引起死亡。
易受感染: 患者常有反复感染,并可成为最早的临床表现或促使患者就医的原因。其中以肺部感染及泌尿道感染较为常见。在病程晚期,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肾功能损害: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本病显著特征之一。偶尔可以是最早的表现。在病程晚期,尿毒症可成为致死原因。
高粘滞性综合征: 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提高了血液粘滞性,使血液流动迟缓,引起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渗出或出血。视网膜、脑、肾等器官微循环最易受到损伤,引起头晕、视力障碍、手足麻木、肾稀释和浓缩功能不全等症状,严重影响大脑功能时可导致昏迷。高粘滞性综合征多见于IgG型骨髓瘤及巨球蛋白血症。
雷诺现象(Raynaud's phenomenon):部分患者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冷沉淀球蛋白,遇冷时球蛋白凝集沉淀,引起微循环障碍,出现手足紫绀、冰冷、麻木或疼痛等现象。遇热后症状缓解。
高钙血症及脱水: 血钙升高可引起头痛、呕吐、嗜睡,甚至心律紊乱或昏迷。血钙可沉积于肾脏,引起肾脏损害。大量钙自尿中排出使尿量过多,加之高血钙引起的呕吐,可导致脱水。
淀粉样变性: 据国外某些报道,约有8~15%的骨髓瘤患者伴发淀粉样变性,淀粉样物质广泛沉积于多个组织、器官及瘤组织之中,引起相应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改变。
神经系统症状: 常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或(和)神经根综合征。胸椎或腰椎的病理性骨折可能造成截瘫。
关节症状: 部分患者有关节疼痛和类风湿样结节形成。淀粉样物质沉积于关节内是关节症状的病理基础。
肝脾肿大: 肝肿大见于半数以上的患者,脾肿大见于少数患者,一般均为轻度肿大。
实验室检查 有以下改变:
血象: 贫血属正常细胞正常色素型。红细胞常呈钱串状形成,血沉可增快至100mm以上/1小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偏低。外周血涂片可见到少量骨髓瘤细胞。
骨髓象: 瘤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的5~10%以上,大多为15~20%,最多可达95%。瘤细胞形态变异较大分化良好者与成熟浆细胞相似,但多数瘤细胞与幼稚浆细胞相似。瘤细胞直径为15~30μm,外形不规则,染色后胞浆呈灰蓝色,核旁空晕不明显,胞浆中可有葡萄样空抱和嗜酸小体,核染色质较疏松,有1~2个核仁。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瘤细胞内质网扩大,高尔基体发达,线粒体增多,胞核和胞浆内有包涵物。包涵物由免疫球蛋白及碳水化合物组成,与血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关系密切。
血液生化: 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之一。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均一,在电泳中具有相同的泳动速度,故在血清蛋白电泳中显现为一窄峰,位于γ区或β区或α2区,称为M成分或M蛋白,约20%的病例可阴性。应用免疫电泳可将其分型。血清白蛋白和其他正常免疫球蛋白常显著减少。极个别病例不分泌M蛋白,称为不分泌型骨髓瘤。
血尿素氮及肌酐常升高。血清钙也常升高。血磷在肾功能不全时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大多正常,偶有轻度升高。高胆固醇多见于IgA型骨髓瘤,低胆固醇多见于IgG型骨髓瘤。血尿酸升高可引起尿路结石。
尿: 根据不同报道,约40~70%骨髓瘤患者有凝溶蛋白尿。此蛋白系自肾脏排出的免疫球蛋白的轻链。骨髓瘤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和轻链不平衡,合成的轻链可多于重链,轻链由于分子小,可自肾小球滤过而出现在尿中。将患者的尿酸化至pH4.5~5.0,加热至50~60℃时,此蛋白即凝固而出现沉淀,若继续加热至90~100℃时则又溶解。此方法简单易行,但少量时不易检出,如以浓缩尿作电泳则阳性率高。尿蛋白电泳和免疫电泳可发现尿中单克隆轻链(κ链或λ链)。
X线检查: 有下述四种表现:
❶溶骨性病变,表现为多发性圆形或卵圆形穿凿样溶骨性病变,最多见于颅骨,系本病的X线典型表现;
❷弥漫性骨质疏松;
❸病理性骨折;
❹骨质硬化(罕见)。
分型和分期 根据血清和尿中M成分的特点,本病可分为: IgG型;IgA型;IgD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或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型及不分泌型,其中以IgG型最多见。
临床分型与治疗效果及预后有关。Durie和Salmon于1975年提出分期标准见下表。
Salmon的分期标准
分期 | 分期标准 | 瘤细胞数 (×1012/m2 体表面积) |
Ⅰ期 | 血红蛋白>10g/dl 血清钙正常(≤12mg/dl) X线检查正常 M蛋白合成率低 IgG<5g/dl IgA<3g/dl 尿中轻链<4g/24小时 | <0.6 |
Ⅱ期 Ⅲ期 | 即不符合Ⅰ期也不符合Ⅲ期 符合下述一项或一项以上 血红蛋白<8.5g/dl 血清钙>12mg/dl | 0.6~1.2 |
进展性溶骨性损害 M蛋白合成率高 IgG>7g/dl IgA>5g/dl 尿中轻链>12g/24小时 | >1.2 |
每期可分为A、B两组:A组肾功能正常,B组肾功能不正常。
诊断及鉴别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典型病例有骨痛、骨髓中浆细胞增多、血清蛋白电泳示有M蛋白、尿凝溶蛋白阳性、X线检查示溶骨性病变及病理性骨折等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对早期或不典型病例,若对本病的警惕性不高,则易漏诊或误诊。本病易被误诊为慢性肾炎、肾盂肾炎、再生障碍性贫血、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结核病、骨髓转移癌等。须进一步与本病鉴别的疾病尚有良性单克隆丙种巨球蛋白病、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原发性淀粉样变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因此须强调对不明原因的血沉快、贫血、肾功能不全、反复感染、肿块或骨关节疼痛的中年以上患者,应进行血清蛋白电泳,骨髓穿刺或骨胳X线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治疗 近20余年来,随着对本病病理生理的逐步深入了解、有效化疗药物的发现及合理应用,本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所延长。
支持治疗: 对病情较轻患者,适当的经常性活动有助于改善骨质脱钙、高钙血症和脱水。骨痛用化疗无效时可用止痛剂或局部放射治疗,必要时用矫正性支架减轻骨痛和防止病理性骨折的发生。贫血及出血严重时应输血。出现脱水时补液纠正。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有改善出血、脱水和降低血钙的作用。别嘌呤醇可降低血尿酸水平。肾功能衰竭时可用血液透析。血浆粘滞性过高时,可采用血浆置换。需注意预防感染,若发生感染,应积极控制。
化学治疗: 环磷酰胺、左旋苯丙酸氮芥(melphalan)、氮甲(N-formylsarcolysine)、甲基苄肼(procarbazi-ne)、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双氯乙基亚硝脲(BCNU)、氯乙环己基亚硝脲(CCNU)及长春新碱等药对本病均有效,其中以苯丙酸氮芥和环磷酰胺的疗效较好。单用一种药物的效果不如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取得缓解后,需长期维持治疗。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如下。
多发性骨髓瘤常用联合化疗方案
方案名称 | 方案组成 | 有效率 | 作 者 |
CP方案 | 环磷酰胺4mg/kg·d×7 静脉注射,而后1~2mg/ kg·d口服,长期应用 强的松40mg·d×7口服 而后减至10~15mg·d长 期应用 | 60~ 65% | P P.Carb- one et al, D.K. Kor- st et al |
MP方案 | 苯丙酸氮芥0.25mg/kg· d×4口服 强的松2mg/kg·d×4口 服间隔4~6周给药一次 | 63% | R.Alexa- nian et al |
M2方案 | 环磷酰胺10mg/kg,第1 天静脉注射 双氯乙基亚硝脲0.5~1.0 mg/kg,第1天静脉注射 苯丙酸氮芥0.1mg/kg· d,第1至第7天口服 强的松1mg/kg·d,第1 至第7天口服,而后逐渐减 少剂量,至第21天时停用 长春新碱0.03mg/kg第 21天静脉注射 休息14天后重复给药 | 90% | B. J.Lee et al |
病程及预后 多发性骨髓瘤的自然病程在不同患者有很大差异,生存时间短者仅1~2个月,长者可达数年,中数生存时间为3.5~9.6个月。随着近代化疗的进步,患者的生存时间逐步有所延长。目前,经过治疗的患者的中数生存时间为3.7年。少数患者可生存7年或更长时间。
本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有下述表现者预后都不良: 确诊时全身状况很差; 血红蛋白<9g/dl、尿素氮>30mg/dl、血清钙>12mg/dl、瘤细胞数增长快、瘤细胞总数多;化疗时血清M蛋白和瘤细胞数迅速减少,而化疗停止后又迅速增多;有多发性溶骨性病变;有凝溶蛋白尿及肾功能损害,瘤细胞分化不良; 免疫球蛋白属IgD型、IgA型或轻链型,不分泌型骨髓瘤预后亦差。
导致本病患者死亡的原因是感染、肾功能衰竭和全身衰竭。少数患者因出血而死亡。少数患者经长期化疗或放疗后,突然转变为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偶可转变为红白血病或浆细胞白血病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