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是一个原因不明的骨胳肌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肢体对称性近端肌无力。病理特征为肌肉退行性变及炎性细胞浸润,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如肌炎出现特征性皮疹,伴皮肤水肿,则称为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根据Baheu及Peten可分为5种类型:
❶原发性多发性肌炎;
❷原发性皮肌炎;
❸皮肌炎(或肌炎)伴发恶性肿瘤;
❹小儿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伴发血管炎;
❺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伴发其他风湿性疾患。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数中年发病,少数在10~14岁时发病。一般女性多见,男女比例1:2~3。国外患病率为7/10万人口。
发病机理 尚不完全明瞭。目前认为与细胞免疫有关。多发性肌炎的淋巴细胞可以对培养过的肌肉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但对浅纤维母细胞或上皮细胞均无毒性作用。其细胞毒性作用与多发性肌炎的疾病活动性成正比。另外,多发性肌炎患者的淋巴细胞在体外肌肉匀浆中可以引起增生,这些增生的淋巴细胞仍对肌肉细胞有细胞毒性作用,以上说明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可能是多发性肌炎的发病因素。此外,现已查明抗PM-1抗体、抗JO-1抗体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的阳性率依次约为20~30%、10~15%。而在其他风湿病疾病中很少出现。这些对多发性肌炎较特异的抗体,与其发病机理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儿童患者骨胳肌的血管壁内有IgG、IgM及C3的沉积物, 提示有Ⅲ型变态反应,而导致肌损害。本病部分患者并发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肿瘤细胞可以成为患者的自身抗原引起各种抗体的产生,由于肌肉组织、胶原纤维及血管炎可与肿瘤组织有交叉抗原性,因而当产生抗原抗体反应时,发生病变。
临床表现 约85%患者有进行性骨盆带及小肢近端对称性肌无力,并可蔓延双肩、上臂、颈部及咽部肌肉组织,出现肢体不能移动、不能抬头、吞咽困难等,并可并有肌痛及肌肉压痛。肢体远端肌肉受累约仅20%,眼肌受累颇罕见。约20%晚期患者可出现肌肉萎缩。使肌炎患者有光感性皮肤损害,脸部以眼睑为中心的面部红班水肿,上眼睑有淡紫色的肿胀,有特殊诊断意义。胸部V形区及颈部弥漫性红斑,并可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及色素减退的斑点,称皮肤异色症。手指关节伸面紫红色斑,表面有屑,称“Gottron斑丘疹”。指甲皱裂呈弥漫性发红、发亮,伴毛细血管扩张。以上四种是较典型的皮损表面,此外还可见到血管炎的表现。约25%患者可有四肢关节痛,较少有关节肿胀。约在20~50%患者中出现雷诺现象。心力衰竭、心电图异常及膈间质纤维变化偶见。约10%的患者伴有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其中70%患者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的症状先于恶性肿瘤的发现。伴发的恶性肿瘤中以乳腺癌最多见,其次为肺、前列腺、卵巢、子宫及结肠癌等。
实验室检查 血清肌酶水平增高,其中主要是肌酐磷酸激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我国资料后两者的阳性率较前者为高。血清抗PM-1抗体及抗IO-1抗体均为对可溶性核抗原的抗体,较少在其他疾病出现,但由于其敏感性不高,仅15~25%,故在诊断上受到一定的影响。肌电图国内资料60%左右病人有肌原性改变,自发纤颤电位占57%,肌强直样放电占7%,运动单元电位平均时限缩短占56%,波幅下降占24%,最大力收缩时呈病理干扰型占64%。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主要根据
❶对称性近端肌无力;
❷血清肌肉酶增高;
❸典型的肌电图异常;
❹典型的肌肉活检所见;
❺典型皮肌炎的皮疹。如病人有以上4条为确诊,3条为疑诊,2条为疑似。这是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中首先考虑下司动神经元疾病。这可以通过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肌电图测定做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有家族史及进行性病程,重症肌无力多累及眼肌,激素引起的肌病可以因减少或停用激素而缓解。其它酒精、青霉胺、苯妥英钠、多粘霉素、氯喹及催吐剂中毒可从病史中了解。内高泌性肌病如甲亢性肌病也是以近端肌肉无力为主,但它起病缓慢,男性多见,肌肉活检无炎症改变,而血清中有关甲状腺功能的指标有异常。
风湿性多发肌痛在老年病人中多见,典型的是近端肌肉疼痛,唯一的实验室异常是血沉加快(只要用小量激素就可以迅速缓解)而肌电图、肌肉活检无异常,可以鉴别。
治疗 活动期病人必需充分休息,等炎症反应过后再开始进行积极的理疗,激素是公认有效的治疗。开始用强的松每日50~100mg,出现效果大约需一个月左右。在逐渐减量治疗中约再经两个月病人才有肯定好转,这时就可以改为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用药,并逐渐减量。而维持量有些病人需要几年,也可并用免疫抑制剂如依美蓝、环磷酰胺或氨甲蝶呤等免疫抑制剂或切除胸腺 (伴有癌症的病人,在切除癌瘤以后多发性肌炎多能迅速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