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白色病变病名。亦名女阴白色病变、外阴营养不良症。曾称为外阴白癍。指女阴皮肤脱色变白,上皮角化萎缩或增厚粗糙,外阴瘙痒,或伴有裂痛。属阴痒、阴痛、阴疮等证范畴。多因肝肾阴虚及肝经湿热所致。若因肝肾不足,精亏血少,血虚化燥生风。症见外阴皮肤变白、干燥发痒、或兼皲裂、涩痛,带下量少。病理检查多为萎缩型。治宜滋阴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加何首乌、补骨脂、女贞子、旱莲草、仙灵脾、坤草; 外用熏洗方: 苦参、白鲜皮、蛇床子、红花、大黄、补骨脂、何首乌、坤草、仙灵脾。若因肝经湿热下注,湿热侵入阴部。症见外阴剧痒,甚则痒痛,兼有溃疡、带下量多色黄、口苦、纳呆,病理检查多为增生型。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兼以活血化瘀。方用萆薢渗湿汤 (《疡科心得集》) 加苦参、白鲜皮。外用熏洗方: 三棱、莪术、苦参、白鲜皮、蛇床子、何首乌、补骨脂、坤草、大黄、龙胆草、黄柏、茵陈。此二型均可以电热熏熥法外用治疗。方药同前。 外阴白色病变 外阴白色病变外阴白色病是指外阴皮肤及粘膜不同程度的变白与粗糙、萎缩的状态。病因至今不明,曾有人将有病变的外阴与大腿的正常皮肤交换移植,发现被移植的病皮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自然转变成健康皮肤,而被移植到外阴的正常皮肤却变成了病皮,由此推论局部神经血管营养失调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过去称此病为“外阴白斑”,并认为是一种癌前期病变。1975年国际外阴癌研究会决定取消“外阴白斑”病名,而改称其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关于外阴增生型营养不良、硬化苔藓型营养不良、混合型营养不良等病名都属此病的不同类型。主要症状为外阴奇痒难忍,外阴皮肤或粘膜变白、变薄,干燥易皲裂,并失去弹性,阴蒂多萎缩,严重时阴道口挛缩狭窄。以往多主张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高。近年来通过大量病例追踪观察,临床实践证明,为控制局部瘙痒,或恢复外阴皮肤正常形态,药物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目前不主张手术治疗,即使在已有上皮非典型增生者,也仅有一小部分发展为癌。治疗应经常保持外阴皮肤清洁干燥,禁用肥皂或其他刺激性药物擦洗,避免瘙抓,不食辛辣或过敏食物,衣着要宽大,不穿不透气的人造纤维内裤。局部用药以止痒消炎、润肤和改善局部营养为目的,可用茵陈洗剂即茵陈、苦参各9克,水煎薰洗。外用20%丙酸睾丸酮鱼肝油软膏,能使皮肤变厚、变软、粘连松解。有严重瘙痒者可同时加用氢化可的松类软膏。 ☚ 外阴尖锐湿疣 眼一口一生殖器综合征 ☛
外阴白色病变 外阴白色病变指外阴皮肤和粘膜变白,变粗或萎缩的外阴病变,有的伴有阴部瘙痒、疼痛和其他症象。本病有虚实之分。虚者可因阳虚内寒,或血虚失荣化燥,冲任虚损,阴部失于濡养或温煦所致。实者可因肝热脾湿,湿热浸渍,冲任受损所致。辨证论治: ❶肝经郁热者,外阴干燥瘙痒,皮肤增粗皲裂,脱屑,有时溃疡流水,胸胁苦满,精神抑郁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以丹栀逍遥散加减清肝泄热,解郁止痒。 ❷气血不足者,外阴干燥瘙痒,有蚁行感,灼热疼痛,带下量少色黄,有时带下如血样,头昏目花,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以归脾汤加减健脾益气,补血止痒。 ❸气滞血瘀者,外阴干涩瘙痒,皮肤增厚、脱屑,肌肤甲错,皲裂出血,腹胀腹痛,面目青黯。舌紫黯或有斑点,脉沉涩。以桃红四物汤加味活血行气,化瘀止痒。 ❹脾虚湿盛者,阴部瘙痒,甚则疼痛,坐卧不宁,带下量多,色黄如脓,腥臭秽浊,胸闷不舒,口苦且腻,纳谷不香,心烦少寐,肢体倦怠。舌苔腻,脉濡数。以易黄汤加味(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泽泻、泽兰、茯苓、白术、茵陈、白藓皮)清泄湿热,健脾止痒。 ❺肝肾亏损者,阴部干涩,灼热瘙痒,局部皮肤变白变薄,带下量少,有时夹血样,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耳鸣如蝉,腰膝酸软,烘热汗出,口干不欲饮,苔薄或少苔,舌淡红,脉细数。以归肾丸加味(见月经先后不定期)滋补肝肾,润燥祛风。偏阳虚者,可用右归丸加味;阴阳两虚者,可选用二仙汤加味。针灸治疗:取曲骨、横骨、阴阜、坐骨结节等穴,温针灸。外治法: ❶外洗方:当归、赤芍、仙灵脾、首乌等煎水外洗。 ❷射干酒(60%酒精500毫升浸泡射干100克,浸一周后即可用),局部外敷,有很好的疗效。调护: ❶保持阴部清洁卫生。 ❷积极治疗局部感染病证或皮肤病,清除刺激因素。 ❸已患本病者,应按医嘱坚持治疗,注意性生活卫生。 ❹忌辛辣厚味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 阴吹 13.15 妇科杂病 ☛ 外阴白色病变 外阴白色病变外阴白色病变是妇科常见病,主要症状为瘙痒。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外阴白色病变多为各种类型的外阴营养不良。外阴营养不良是指外阴皮肤或粘膜由于生长和营养紊乱而引起的病变,以往以其它名称命名的许多外阴病变,如白斑病、白斑性外阴炎、外阴干枯、萎缩性硬化性苔藓、肥厚性外阴炎、神经性皮炎等均属外阴营养不良。其病因不明。外阴的潮热、慢性刺激及搔伤、某种营养缺乏、变态反应、代谢紊乱、神经精神因素都可能是发病原因。 1975年国际外阴疾病学会根据外阴活组织检查的镜下表现,将外阴营养不良分为三类: (1) 增生型营养不良: ❶无不典型增生。 ❷有不典型增生: 分轻度、中度、重度。 (2) 萎缩型营养不良: 硬化性苔癣。 (3) 混合型营养不良: 硬化性苔癣伴有局灶性上皮肥厚。分 ❶无不典型增生。 ❷有不典型增生: 分轻度、中度、重度。 外阴营养不良的癌变率低于5%,有不典型增生者才有癌变的危险。而不典型增生的发病率仅占外阴营养不良活组织检查的2~3%。 外阴增生型营养不良 分良性上皮增生(即无不典型增生)及不典型增生两种。显微镜下可见上皮肥厚、棘细胞层增生,上皮脚延长增宽,有不同程度的角化亢进。真皮层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不典型增生型除上述特点外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有异型性,按程度不同又可分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级。 外阴增生型营养不良好发于大小阴唇及阴蒂。多为边缘清楚的局限性病变,也可为弥慢性侵及整个外阴部。皮肤及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增厚、粗糙,色泽为淡暗红色或白色,也可红白相间。外阴因受潮热、搔抓及外用药等影响,即使在同一病人的外阴不同部位,有时亦可呈现不同的病变,严重时肿胀、充血并可发生裂纹、表皮剥脱及表浅溃疡。患者有外阴剧痒及灼热感。如有皲裂或溃疡时可有疼痛及性交困难。有不典型增生者属癌前病变、多为局限性,需依靠活组织检查识别。在外阴增生型营养不良中,不典型增生约占10%。不典型增生的程度愈严重,恶变的可能性愈大,而轻度不典型增生有可逆性,经过治疗多可痊愈。 在有皲裂及溃疡处作局部活检是唯一可靠的诊断方法。最好在1%苯胺兰染色试验下选择活检部位。 增生型营养不良的治疗: ❶保持外阴清洁、干燥。严禁搔抓。 ❷局部应用止痒药,如樟脑霜、苯佐卡因软膏等。有严重瘙痒时可用2%奴佛卡因5~8ml,内加醋酸强的松龙1ml作局部封闭疗法。1%氢化可的松软膏可抑制上皮增生对改善局部情况及止痒有明显疗效。 ❸中药软膏(以仙灵脾、鹿衔草、复盆子与等量凡士林调用)有一定疗效。 ❹近年来采用激光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❺上皮有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者可根据年龄作单纯外阴切除或局部病灶切除术。 ❻治疗期中应定期随访,必要时重复活检。手术切除并不能保证周围不再发生外阴营养不良,以及癌变之可能,故术后仍应定期随访。 外阴萎缩型营养不良 又称外阴硬化性苔癣。病因不明。多发生于绝经妇女,但也偶见于年轻妇女或儿童。除外阴有硬化性苔癣外,身体其它部位如躯干、颈部、四肢亦可有类似病变。显微镜下可见鳞状上皮层变薄、棘细胞层萎缩,上皮脚进行性消失,但表皮有显著的过度角化。基底层细胞可能有空泡形成。真皮上部呈均质化,胶原纤维有透明变性及水肿,弹力纤维消失。真皮深层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本病的病程缓慢,初起为散在的小而扁平的白色丘疹。丘疹互相融合形成边缘清晰的象牙色病变。小阴唇和阴蒂最先累及。病变区皮肤和粘膜逐渐变薄,以致如羊皮纸样菲薄,光滑而透亮。整个外阴显著皱缩,严重者可引起阴道口狭窄。病变可累及肛周,使肛门呈锁孔状。在硬化性苔癣的基础上可发生局限性上皮增生性病变,该处表皮肥厚、粗糙。病变早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瘙痒。瘙痒逐渐加剧后,常伴有性交疼痛或性交困难。一般认为外阴硬化性苔癣如不伴随区域性的上皮增生基本上不发生癌变。 根据病变特点、扩展情况及身体其他部位有无同样病变易作出诊断。在病变处作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应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局部应用睾丸素霜剂 (丙酸睾丸素500mg于凡士林10g内)对改善局部营养、止痒有明显疗效。 外阴混合型营养不良 指外阴硬化性苔癣伴有局灶性上皮肥厚。外阴营养不良患者在长期治疗和随访中,病变可发生明显改变。原为增生型营养不良的患者可出现萎缩性病灶,而原为萎缩型者可出现局限性的增生性病变。不少作者指出,外阴硬化性苔癣的上皮其代谢活动是相当活跃的,因而常可伴有局灶性上皮增厚。组织学检查可见上皮增生性及萎缩性病变同时存在。上皮细胞的增生可夹杂于典型的硬化性苔癣病变中间,且在上皮细胞增生区域中可出现不典型增生,并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生癌变。 其临床表现及处理同外阴萎缩型营养不良。 ☚ 性染色体异常疾病 外阴-口-眼三联综合征 ☛ 外阴白色病变 外阴白色病变white lesions of vulva又称“外阴皮肤变白”。指外阴皮肤、黏膜颜色出现一小而扁的白色丘疹,或丘疹互相融合,病变区光滑、透亮,皮肤类似羊皮纸样,颜色褪变成白色或蓝白色。受累区表面易出现裂伤或浅溃疡,严重时可因萎缩而引起阴道口狭窄。该病变是妇科常见病,主要症状为瘙痒,多为各种类型的外阴营养不良,其病因不明。外阴的潮热、慢性刺激及搔伤、某种营养缺乏、变态反应、代谢紊乱、神经精神因素均可能是发病原因。外阴白色病变见于外阴硬化性苔癣、外阴皮炎、外阴非典型性增生、外阴白癜风、外阴溃疡。 ☚ 倒经 外阴萎缩型营养不良 ☛ 000058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