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病理疗
物理疗法广泛而有成效地用于治疗外科疾病。理疗对外科疾病有多方面的作用,如防治感染、加速创伤组织的修复、缩短病程、防治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促进功能恢复等。理疗可用于外科疾病的防、治和康复的各个阶段,为提高治疗效果宜早期应用。理疗时应根据疾病的发病机理、发展阶段、临床体征等选用适当的物理因子、治疗方法和剂量。
疖 在疖的早期浸润阶段,采用无热量超短波治疗,作用6~8分钟,每日1次,多在3~5次后即可痊愈;小的疖肿可用Ⅲ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大的疖肿可用紫外线中心加量法照射,即疖肿部(或稍小于其红肿范围)用Ⅳ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在其周围较大范围内,用Ⅰ~Ⅱ级红斑量照射,此外,早期还可用冷敷。若早期已过,为促使病变局限及早日软化破溃,可用微热量或温热量超短波治疗,作用8~10分钟。若疖肿反复发作,可用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常用药物为黄连素、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硫酸锌等。为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皮肤的屏障功能,预防疖肿的发生,可采用紫外线全身照射、日光浴、温水浴、矿泉浴等。
痈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及早采用物理疗法,可在无热量超短波作用6~8分钟后,随即应用Ⅲ~Ⅳ级红斑量紫外线治疗,照射范围应包括病灶外健康皮肤约4~6cm,每日做超短波和紫外线治疗各1次,3~4日后可暂停紫外线照射,继续采用超短波疗法。如果进行切开排脓,则术后可用紫外线中心加量法照射,共3~4次,进而可采用超短波疗法,以微热量作用8~10分钟,或微波疗法,以30~40W作用8~10分钟;在感染已受到控制、坏死组织已脱落后,为促进肉芽生长、加速伤口愈合,可用太阳灯照射。
急性蜂窝织炎 早期可在无热量超短波作用6~8分钟后,以紫外线中心加量法照射,每日各治疗1次,3~4日后一般即可控制炎症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炎性浸润的消散,可继续采用微热量超短波,或微波。重症的急性蜂窝织炎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超短波和紫外线疗法可显著提高疗效。
丹毒 大剂量紫外线照射有显著疗效,即用Ⅲ~Ⅳ级红斑量照射病灶区及其周围健康皮肤5~8cm,每日1次,约3~5次照射即可控制感染的发展,此后可改用微热量超短波治疗,直至痊愈;此外,本病还可用直流电青霉素导入疗法。慢性丹毒引起的肢体淋巴循环障碍致使肢体肿胀,可用短波电缆法或局部光浴、水疗等,配合按摩治疗,有减轻症状的作用。
急性淋巴管炎、急性淋巴结炎 为消炎、镇痛、控制病变的发展,及时采用无热量超短波治疗,作用6~8分钟,或微波治疗,功率20~30W、作用8~10分钟,也可用Ⅰ~Ⅱ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均为每日1次,有显著的疗效;此外,早期还可用冷敷、脉冲式超短波、直流电抗生素导入等治疗,急性期过后,为加速浸润的消散,可改用红外线照射或蜡疗,注意温度均不宜过高!
甲沟炎、甲周炎、甲下脓肿 在甲沟炎或甲周炎的早期采用氦氖激光照射,有明显的镇痛、消炎作用,氦氖激光的输出功率为5~8mW,照射3~5分钟;Ⅳ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或无热量超短波治疗一般均能控制炎症的发展、加快痊愈。应用紫外线照射时,为避免温热对早期炎症的不良影响,选用水冷式紫外线灯或其它形式的紫外线冷光源为宜。治疗甲下脓肿时,为减轻疼痛,加快脓肿局限以利切开排脓,可采用Ⅳ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指端的背、掌两面,或用微热量超短波、小剂量微波(20~30W)等疗法,在切开排脓后,为加速创面愈合可继续用紫外线或太阳灯等治疗。
手掌筋膜间隙感染 在早期采用Ⅳ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每日或隔日1次,共照射3~4次,或无热量超短波治疗,作用6~10分钟,每日1次,共6~8次;若感染症状较重时可每日应用超短波和紫外线综合疗法; 如炎症未能控制,为加速化脓以利切开,可用微热量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为减轻疼痛可用氦氖激光照射;切开术后为加速创面愈合可用太阳灯照射。若掌间隙感染呈慢性迁延病程,可用直流电抗菌素导入、直流电锌离子导入、超声疗法、微波疗法等,并可选用上述两种疗法交替治疗。
急性化脓性腱鞘炎 在早期为控制炎症的发展,可采用无热量超短波疗法、Ⅲ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输出功率为4~8mW的氦氖激光照射等,均为每日1次。当炎症已显著减轻,为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彻底吸收,防止腱鞘粘连,可选用超声疗法。以0.4~0.6W/cm2作用于患部,或音频疗法、直流电碘离子导入疗法等。化脓性腱鞘炎无论在哪一发展阶段,均不宜用较强的热疗,否则可使疼痛加剧。伤口 理疗可改善伤口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防治感染、加速修复,同时对减轻或消除伤口的各种症状,如肿胀、疼痛等也有显著的作用。经初期外科处理后的新鲜伤口,可用Ⅱ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伤口部及其周围健康皮肤;若系深在伤口,为加速肉芽组织生长,可用温热量超短波治疗,作用10~15分钟,每日1次,在更换敷料时应用紫外线照射;若伤口感染、肿胀并有坏死组织时,应采用超短波和紫外线综合治疗,即每天先以微热量超短波作用10~12分钟后,再用紫外线照射,此时为加速坏死组织的脱落,在伤口部应用Ⅳ级红斑量照射,在伤口周围的健康皮肤应用Ⅱ级红斑量照射;当伤口的坏死组织已经脱落,紫外线照射的剂量应减少; 当肉芽组织生长不良时,可用太阳灯照射或温热量超短波治疗、Ⅱ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蜡敷、温热量微波治疗、直流电维生素C导入等;当肉芽组织水肿时,可用太阳灯照射或微热量超短波治疗;若肉芽组织过度增生,可用Ⅳ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伤口部或用直流电锌离子导入; 为加速伤口周围上皮的增长可用达松伐电疗或温热量太阳灯照射、Ⅰ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空气阴离子疗法等;若伤口周围有疤痕组织形成,可在太阳灯照射或蜡疗后随即做直流电碘或锌离子导入; 对慢性长久不愈的伤口,局部可用氦氖激光照射、微波照射、蜡疗或泥疗等,同时用超短波作用于相应的植物神经节段部 (颈胸或腰骶区) 或行紫外线全身照射。创面植皮后,用Ⅰ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或氦氖激光散焦照射,可促进皮肤组织和血管的生长。
溃疡 引起溃疡的原因有多种,理疗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相应的物理因子和方法。对于因神经——营养障碍引起的溃疡,可采用直流电碘离子、锌离子或维生素C等药物导入、4~8mW的氦氖激光照射、Ⅰ~Ⅱ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溃疡面及周围健康皮肤、温热量微波照射、太阳灯或红外线照射、蜡疗、泥疗等。在选用上述某一疗法的同时,宜用微热量超短波或0.4~0.6W/cm2的脉冲式超声作用于相应的植物神经节段部;因下肢静脉曲张,血循障碍而引起的小腿溃疡,可用4~8mW的氦氖激光照射、达松伐电疗法(除作用于溃疡面外,并作用于曲张的静脉)、Ⅰ~Ⅱ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0.4~0.6W/cm2的超声作用于溃疡面(水下法)、间动电疗法(两电极对置于溃疡面以上的神经干部,以疏密波作用8~10分钟),于选用上述疗法的同时,宜用微热量超短波作用于腰交感神经节;因疤痕所致血循和营养障碍引起的溃疡,可采用蜡敷、直流电碘离子导入或胰蛋白酶导入、超声疗法、音频电疗法或间动电(间升波)疗法 (两电极置于溃疡面的两侧),为提高疗效每天可选两种疗法先后作用,如蜡疗和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先后进行或以两种疗法交替每日作用1次。上述三种溃疡如并发严重感染时,可用无热量超短波治疗、Ⅲ级红斑量短波紫外线照射或做细菌药敏试验后,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做直流电导入;因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溃疡,可用3~6mW的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或在相应的植物神经节段部做直流电普鲁卡因导入,具有减轻疼痛、加速愈合的作用。
窦道 理疗对继发于脓肿溃破或切开后的窦道有显著的疗效,为控制感染可用窦道内直流电抗生素导入,抗生素的选择宜经细菌敏感试验决定,还可用Ⅲ级红斑量紫外线经窦道导子照射、微热量超短波治疗等;感染被控制后,为促进组织生长,可用窦道内直流电碘或锌离子导入、温热量超短波疗法、氦氖激光经光导纤维做窦道内照射;如窦道周围有湿疹性皮炎时,可用红外线照射。
褥疮 理疗是防治褥疮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长期卧床的重病患者,为预防褥疮的发生,以其骨骼突起及皮肤常受压迫的部位为重点,应用Ⅰ~Ⅱ级红斑量紫外线或红外线照射或冰块按摩,可改善皮内微循环,增强皮肤的障壁性能; 若褥疮已经发生,并有严重感染和组织坏死时,宜综合采用微热量超短波治疗和Ⅲ~Ⅳ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为加速肉芽组织生长可用温热量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太阳灯照射、二氧化碳激光散焦照射、直流电维生素C导入等;为加速上皮生长可用达松伐电疗、空气阴离子疗法、超声疗法等,此外,有报导冰块按摩对褥疮有较好效果。
气性坏疽 在发病早期,积极采用理疗可控制病变的发展,减轻症状,主要应用Ⅳ级红斑量紫外线做患部及其周围皮肤大面积照射,灯距取30cm,自40~50个生物剂量开始,因大面积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可破坏红细胞,故次日需查红细胞数,待红细胞数恢复正常再照射,此外,患部微热量超短波治疗也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每日1次,可与紫外线治疗并用。
乳腺炎 在急性期应及早采用无热量超短波治疗,作用6~8分钟,每日1~2次;或微热量微波治疗,0.6~1.0W/cm2的超声治疗; 症状较重时可在超短波或微波治疗后,以Ⅱ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红肿区及周围健康皮肤,共照射3~4次,早期理疗常可控制炎症的发展,使肿、痛等局部症状显著减轻; 若炎症未能控制,为促进病变局限和软化,争取早日切开排脓,可用微热量~温热量的超短波治疗,但在准备切开的前一天超短波治疗应停止,避免切开时加重出血。切开后,可用Ⅲ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伤口部,或在伤口内做直流电抗生素导入,以进一步控制感染;在恢复期为加速伤口愈合可用太阳灯照射。慢性乳腺炎用短波疗法或蜡疗、交变磁场疗法、太阳灯照射等,可促进炎性肿块消散。
膀胱炎 理疗有消炎、缓解症状、加强药物治疗效果等作用。在急性期可用微热量超短波疗法,作用8~12分钟,每日1~2次;急性期过后或慢性膀胱炎可用温热量短波疗法,作用15~20分钟,每日1次或微波疗法、蜡疗、泥疗、直流电泥疗等;对病程迁延较久的患者还可用体内抗生素电泳法,即将选用的抗生素溶液50ml左右,经导尿管注入膀胱,将各约300~400cm2的电极分别置于下腹膀胱区和骶部,通以10~15mA的直流电,20~30分钟,隔日1次,8~12次为一疗程。
前列腺炎 在急性期宜选用微热量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采用体腔内辐射器,输出功率10~15W; 或用圆形辐射器照射会阴部、输出功率20~30W、12~15分钟)。对于慢性前列腺炎可用的理疗方法较多,均具有改善血循、消炎的作用从而可减轻症状。慢性前列腺炎一般较难在短期内治愈,故宜交替选用理疗方法,如直流电抗生素导入疗法(采用直肠内电泳法,常用的抗生素为黄连素、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间动电药物导入疗法(应用疏密波);微热量超短波疗法 (电极对置于耻骨上及会阴部);微波疗法;考地松超声透入疗法(以特制的声头直接置于前列腺区);磁疗及氦氖激光照射 (治疗时除作用于前列腺部外,同时可选有关穴位如肾俞、膀胱俞、关元、三阴交、曲骨、会阴等进行穴位治疗)。此外直肠内泥疗、温水坐浴、上行淋浴等亦可应用。
附睾炎 在急性期为消肿止痛赏用无热量超短波疗法,6~8分钟,每日1~2次;旋磁疗法,场强300~500Gs,8~10分钟,每日一次。慢性附睾炎可用微热量超短波疗法,微热量微波疗法,当压痛消失局部仍存硬结时可用太阳灯照射,10~15分钟、每日一次。若为结核性者,可于局部进行直流电链霉素导入疗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5次左右为一疗程。
泌尿系结石 理疗对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日益受到重视。于结石引起肾或输尿管绞痛时,宜用温热量短波疗法,但若伴有肉眼可见的血尿时、应改用微热量超短波作用于相应的植物神经节段部位;于并发感染时宜用微热量超短波疗法。磁处理水饮疗具有一定的防止结石增大、促进结石排出的作用,可每日清晨空腹饮磁处理水1000ml,另2000~3000ml每天分数次饮用。此外亦可用超声疗法,微波疗法。为促进排石可用干扰电疗法,间动电疗法(采用间升波),高压低频电疗法,电兴奋疗法等,治疗时应给以强剂量以促进平滑肌的收缩。矿泉水饮疗对本病有一定防治作用,磷酸盐结石或草酸盐结石宜饮用碳酸泉水,尿酸盐结石宜饮用碱性矿泉水。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本病早期(局部缺血期)为改善全身状况、增强机体的反应性、改善局部血循和代谢、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以止痛并预防血栓形成,可应用连续式或脉冲式输出的超短波疗法,无热量、腰交感神经节 (胸10~腰4对置)与患肢局部隔日交互行之;短波疗法,微热量、以电缆盘电极作用腰交感神经节及电缆法作用于下肢隔日交互进行;间动电疗法,先以密波作用腰交感神经节,再以间升波作用于大腿前部和小腿后部(电极对置),最后以疏密波作用于足蹠和足背部;脉冲式超声疗法(剂量0.4~0.6W/cm2),采用移动法作用于患部;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常用药物有硫酸镁、普鲁卡因、肝素、毛冬青等,治疗部位为腰骶区或小腿部; 此外可用下肢硫化氢浴、氡浴,水温34~37℃。于本病中、晚期即营养障碍期、坏死期,为消炎、止痛、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促使坏死组织限局、脱落,除腰交感神经节部超短波或短波疗法外,可行紫外线疗法,于短裤区进行Ⅰ~Ⅱ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超短波疗法于患肢大腿根部(无热量、电极对置于鼠蹊部和臀部);肢端坏死区周边氦氖激光照射;并发较重的感染时于坏死区及其周围皮肤可用短波紫外线照射。为改善全身状况可用直流电溴离子领区或全身导入。本病禁忌应用大剂量热疗法。
静脉炎 急性静脉炎可用无热量超短波疗法,于浅表静脉亦可用紫外线Ⅱ级红斑量照射或直流电抗菌素导入,均有显著的消炎、止痛作用。慢性的深静脉炎可用无热量或微热量超短波疗法,电极沿血管走行对置,于近心端向远心端分区进行治疗,于近心端放置电极时应包括部分未受炎症累及的血管,本法对促进还流、消除肿胀常有明显效果;此外亦可用微热量的短波疗法(以电缆电极缠绕于患肢) 或微波疗法。慢性的浅表静脉炎可行直流电抗生素、肝素、碘离子、胰蛋白酶等导入疗法,对消除炎症及软化索条均有助益。对残存的硬结可用直流电镁离子导入、音频电疗法、超声疗法等,亦可进行温和的太阳灯照射或蜡疗。血栓性静脉炎可行大剂量直流电疗法,对浅表静脉用并置法对深部静脉用对置法,或用直流电肝素、胰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等药物导入。
下肢静脉曲张 轻症患者理疗可提高静脉管壁张力、改善局部血循、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变发展。可进行局部达松伐电疗法,以较强的刺激作用于曲张的静脉管壁,需较长的疗程; 间动电疗法,以疏波和间升波作用于局部; 脉冲式感应电疗法(我国亦称感应点送电疗)或脉冲式直流电疗法(我国亦称直流点送电疗),脉冲频率不宜高,剂量宜稍大。于并发感染时参照浅表静脉炎的治疗。痔 旋磁或交变磁场疗法对本病有较好效果,场强600~800Gs,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为止痛及加强血管紧张度,可用局部达松伐电疗法。并发感染时,无热量超短波疗法在消炎、止痛方面有显著效果,每日1~2次,每次6~8分钟。温水坐浴,水温32~24℃的上行性淋浴亦具一定作用。
烧伤 理疗的目的在于改善患者全身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予局部或全身加温,消炎、止痛,防治感染,促进坏死组织脱落,加速肉芽和上皮的再生,防治疤痕挛缩和功能障碍等。
❶Ⅰ度烧伤: 为止痛及消炎,可用紫外线Ⅱ级红斑量照射烧伤局部及其周围健康皮肤,每日1次,连续照射三次后,改用Ⅰ级红斑量照射、隔日1次。
❷Ⅱ度烧伤: 经外科处理后宜及早应用理疗,于烧伤面积不大时,紫外线的照射方法和剂量同Ⅰ度烧伤,先用较大剂量以减少烧伤组织分解产物的吸收和扩散,减轻中毒,如烧伤面积广泛、则紫外线照射剂量应当减少。此外于烧伤区可用微热量微波疗法; 微热量超短波疗法或脉冲式超短波疗法;红外线照射;直流电普鲁卡因——肾上腺素导入。
❸Ⅲ度烧伤:起始即采用大剂量紫外线照射(Ⅲ~Ⅳ级红斑量),随创面改善而减少剂量;当创面被包扎时,可于对称部位进行紫外线照射、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理以改善病变部组织的反应性。于烧伤区亦可进行微热量超短波疗法或脉冲式超短波疗法;微热量微波疗法;红外线照射; 氦氖激光或二氧化碳激光散焦照射。而于深部的电灼伤并临近中等或大血管时,则不宜采用超短波或微波疗法以免引起血管断裂。如创面感染严重时,可用较大剂量的短波紫外线照射;如并发肾功衰竭时,可用肾区微热量超短波疗法。
❹为改善Ⅱ、Ⅲ度烧伤患者的全身状况可进行: 躯干或肢体的光热浴,每日作用数小时以不引起发汗为度; 颈胸或腰骶植物神经节段部Ⅰ~Ⅱ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隔1~2日1次,共3~4次;肾上腺区微热量短波疗法;电睡眠疗法,脉冲频率5~15Hz,每次30~40分钟; 空气阴离子吸入等。
❺烧伤患者植皮后7~10天,可开始应用Ⅰ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植皮区,隔2~3日1次,共3~4次;或应用氦氖激光散焦照射以利成活。
❻呼吸道烧伤患者宜行空气阴离子吸入疗法或药物电-气溶胶吸入疗法。
❼手、足或关节部烧伤患者,可进行石蜡绷带包扎,于石蜡中加入鱼肝油,4~5天更换一次;为预防疤痕挛缩,应于早期施行37~38℃水浴中关节的医疗体操,每日进行2次,每次20分钟。
❽烧伤后疤痕形成的理疗方法参见皮肤科疤痕疙瘩的理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