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外科四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外科四诊

外科四诊

外科四诊是以望、闻、问、切四诊为手段,全面收集病史、症状、体征,进而运用八纲等辨证方法,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病因、病位、病性及其发展趋势,以掌握疾病的本质,最后作出诊断和治疗。
望诊 主要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局部情况和舌象变化等。
(1)精神状态: 病人的痛苦和病情趋势常常表现在神态方面。外科病人多有痛楚,但面部表情自然,目有光彩,面色润泽,语言清亮,呼吸调顺,这是正气未伤,足以抵抗病邪的表现。若形体逐渐消瘦,精神萎靡,双目无神,面部表情呆滞面色黯晦,语音细弱,呼吸急促,这是正气已伤,不足以抵御病邪的表现。如正气已伤,病变尚在进行,应防恶化。若神志模糊不清,烦躁不安,面色焮赤,双目白睛充血,此为邪入营分,毒陷心包的“走黄”、“内陷”之特征。面色㿠白,精神不振,好静嗜卧, 虽然高热,若无所苦,一般见于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的病人。午后潮热,双颧红艳多见于瘰疬和流痰的病人,表示三阴亏损,相火上炎,病势趋于发展。
(2) 病人形态: 病人形态的表现不同,往往显示病之所在。如病在颈项的脑疽,必然表现项强,转动困难;病在脊椎的龟背痰,多现驼背;病在胸部的乳痈,多以手捧乳,缓步而行;病在下体的附骨疽,则走路蹒跚脚跷;循衣摸床,两手撮空,是邪毒内陷,病危的征候。
(3)局部表现:
❶局部的皮色变化,可表示病的属性。一般疮疡,应注意皮色是否红活,形之聚散。凡正气充足的阳热实证,皮色红活; 阴寒虚证则皮色不变,即使呈红晕而色亦不泽,这是由于元阳不足; 湿热重者其色黯红,黑腐者为死肌,青紫色多是血瘀; 阳证肿疡,突变紫黯褐色而平塌,为正虚毒陷;阴证溃后疮色紫黯而不红活,是难愈之兆。总之,疮疡以色泽红活为好,表示病位浅表和人体气血充盛,能使毒邪局限。所以,色泽红活者其病程较短,紫黯不泽者其病程必长,黑陷者属凶险。
❷皮疹是诊断皮肤病的重要体征。一般斑疹、丘疹、结节、水疱、风团等多为原发性损害; 如出现鳞屑、糜烂、溃疡、结痂、抓痕、皲裂、瘢痕、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多属继发性损害。红肿者,多为热毒或风热;白肿或淡红者多为风寒。
(4) 审辨舌象: 舌为心之苗,脏腑气血之虚实,病邪的深浅,津液的盈亏均可表现于舌(舌质和舌苔的变化)。病情轻微,不一定有舌象的改变,若出现全身症状者,则审辨舌象就显得重要了。
❶辨舌质:舌质淡白为气血不足,久病阳虚,多见于流痰、附骨疽等慢性病;若无苔而光剥如镜,为病久气阴两伤;舌尖红,为心火上炎,多见于头面部疔疖及丹毒病人;舌红而干,为热盛阴伤,每多见于流注后期;舌质红绛是邪热入营分,若绛而有大红点者,属热毒乘心,可见于疗毒走黄和邪毒内陷的重证;若舌紫而干,属瘀热津耗,证属危候。
❷辨舌苔: 疮疡初起有表证者,多有白苔,热盛时舌尖边红而有白厚干苔; 舌苔白嫩而滑,属里有虚寒,多见脱疽; 舌苔白如晨霜,表示寒湿盛,不易化火溃脓,病程多迁延;舌苔白厚腻不化,为湿邪深伏凝聚,终将化热为黄苔,多见于阴疽酿脓之兆; 黄苔均属于热,由白腻苔转黄腻或黄秽浊,此属胃肠湿热蕴结,或病邪发展而未被控制之征,多见于肠痈;舌苔黄糙而起黑刺或中有裂纹,为热极伤阴,可见于疔毒“走黄”及“内陷”证;凡舌苔黑而燥裂,全无津液,是热毒盛极,津液难复,表示病情已属危候;但黑苔亦有属于寒者,其黑苔不燥裂,舌质必润而不紫赤,无口渴及其他热性病征象,此为内脏虚寒,与热极伤阴者治法迥异。
闻诊 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1) 听声音: 听病人的语言、呼吸、呕吐、呃逆、痰鸣等。壮热神昏,谵语狂言者,属阳热实证,多见于疮疡、烧伤热毒内攻;呻吟呼号,是疮疡酿脓阶段,或溃烂时出现剧痛的现象。气粗喘急,是热毒内陷或毒邪传肺的危险证候之一;气息低促,是正气不足的虚脱现象。疮疡见呕吐呃逆,为毒邪炽盛,慎防内陷;溃疡见呕逆,多属阴伤胃虚。
(2) 嗅气味: 主要是嗅脓及二便的气味。疮疡溃后,脓略带腥味而无其他臭秽者为顺证,易愈; 倘脓气臭秽,病在深里,较难愈;胸、胁、腹部脓肿,溃后脓液有粪臭味,或随呼吸有响音,多是穿膜的征候; 大便恶臭为邪盛里实;小便腥臭而短少为热盛耗津。
问诊 首先询问病人最痛苦的症状,然后了解其发病日期、治疗经过和目前情况,掌握病情是否控制。
(1)问寒热: 恶寒发热是正邪斗争的一种反映,寒热的轻重,一般来说可以显示出病情的轻重。疮疡轻者,多无寒热证候,疮疡重证,初起必有寒热,毒邪炽盛则有憎寒壮热。酿脓期间则高热不退,溃后脓泄则热自退;凡疮疡高热而突发寒战,甚至一日多次,这是邪毒内陷的危险信号。
(2) 问汗: 疮疡初期,虽有恶寒发热,但多无汗。疮疡重证,常有盗汗或自汗。盗汗多属阴虚,自汗多属阳虚。气息急促,肢冷而大汗者,慎防虚脱。
(3) 问二便: 二便通畅,乃属佳兆。疮疡便秘而尿黄赤为热毒内盛,常须泻下积粪,热毒症状每可随之缓解。便后出血,应检查有无痔疮、息肉痔和肛裂; 中老年人大便时带脓血,应注意有否直肠癌。小便黄赤而涩,尿频尿急,此为膀胱湿热;尿血伴有腰腹绞痛,常是石淋所致。
(4) 问饮食与睡眠: 疮疡病人无论已溃未溃,饮食正常而知味,是胃气未伤,气血能得到不断的补充,就有足够的抗病能力,则疮疡易于消散,亦易局限成脓,也易于生肌愈合。反之,饮食无味,或长期不能进食,必耗伤气血,抗病力差,则疮疡多难消、难溃,溃后脓流清稀,脱腐生肌亦慢。恶心不欲食,是邪犯胃腑,如伴寒战高热,为热毒内陷之征。过服苦寒清热的药物,亦可使胃气损伤而致食欲不振。疮疡的进展时期,常因疼痛而影响睡眠,尤其酿脓期间,患部每有随脉搏的跳痛感,此时要托里透脓,或切开排脓,脓毒外泄则痛随减,自能安睡。如溃后不能安睡,除考虑局部脓液浸渍而发生疼痒影响睡眠外,应辨证病人是否阴津耗损或余热未清。
切诊 包括脉诊、触诊两个方面。
(1)脉诊: 外科疾病患者,由于病情的发展阶段不同,细切脉象亦可体会有所变异,但须脉证合参,才能明辨阴阳、虚实。常见脉象分述如下。
❶浮脉: 多属病在表浅,痈、疖、皮疹初起,脉多现浮数。破溃后脓毒外泄,浮象应随之而减,若浮象不减,应细察其有力或无力,有力者为正气未衰而邪未退;若浮而无力,为气从外泄,正虚而邪未去。
❷沉脉: 多属病在里,如附骨疽、流痰等,脉多沉而无力;若沉而有力为寒凝经络,气血壅塞。
❸迟脉: 肿疡脉迟,多属寒邪内凝,正气不足; 溃疡脉迟,多属毒邪外泄,邪去正衰。
❹数脉: 身热脉数为热毒方盛,疮疡成脓则数而滑、大;溃破脓泄,热退当数脉减,若热退而数脉不减,为余毒未尽,正气已伤。
❺滑脉: 疮疡出现滑数脉属痰,属热;溃疡脉滑而大,为热邪未退,或痰多气虚。
❻涩脉: 肿疡脉涩,为邪实血瘀;溃疡脉涩,为阴血不足。
❼弦脉: 多见于疼痛及肝火旺盛的病人。
❽芤脉: 溃后脓血不断或大量出血的外科重症,均可切得芤脉。上述脉象为外科疾病中所常见,但脉诊要与临床症状结合起来,故前人经验,有“脉证合参”、“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的说法,意思是不能把切脉孤立来看,而要与全身症状、平素体质作综合分析,才能有助于确切辨证。
(2) 触诊: 是外科临床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明了肿块的性质、形状大小、部位的深浅、压痛的程度、皮肤温度和脓成已否等。
❶摸肤温: 触摸病变部位皮肤的温度,以辨别疾病属寒或属热。皮肤灼热者为阳证,一般见于热毒炽盛的疮疡;皮肤不热或发凉者为阴证,每见于寒湿所致,如脱疽。
❷触肿块: 触摸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大小、形状、硬度、活动性、表面情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了解肿块的性质。例如,硬如岩石的是岩证; 颈部肿软如棉团的是气瘿。
❸按压痛: 根据压痛的部位、范围、程度,以鉴别疾病的性质和轻重程度,一般虚痛喜按,实痛拒按; 有固定不移的压痛点,往往是病变所在的位置。如肠痈于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点。同时,触摸对于辨别疮疡是否有脓也是重要的依据之一。
总之,临床辨证必须四诊综合运用,不能凭一点就下结论。而要根据四诊所得,进行具体的分析,找出其主要证候,进行确切的辨证。

☚ 外科疾病与气血、脏腑、经络的关系   外科八纲辨证 ☛
0001925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