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外国经济思想史外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除中国以外世界各国经济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科学。 外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外国历史上所产生的经济思想,即思想家们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建议和行动纲领。它的研究任务是准确、完整地介绍各国经济思想及其特点,探讨它们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经济所起的反作用,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行正确的评价,探讨历史上经济思想的发展规律,总结历史上经济思想家在观察、分析社会经济问题方面和表达经济思想方面的经验教训。它的研究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即认为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认为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以及阶级斗争状况对该时期经济思想的面貌起决定作用,但不否认经济思想发展的继承性,承认经济思想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各家经济思想都反映着一定的阶级利益,主张历史上的经济思想有其发展过程(各家的经济思想本身也都有其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并且是互相联系、互相继承的;在评价某一经济思想时,力求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全面地、深入地、有联系地看问题。 外国经济思想史的主要内容有:(1)从社会阶段上分,有奴隶社会经济思想史、封建社会经济思想史、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思想史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思想史; (2)从国别上分,有各主要国家(中国除外)的经济思想史,(3)从阶级上分,有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无产阶级经济思想史和其他阶级的经济思想史。外国经济思想史有助于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正确性和产生的必然性; 有助于批判当代形形色色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的庸俗经济学。 与外国经济思想史最相近的是外国经济学说史和政治经济学史,三者的联系是密切的,因为政治经济学属于经济学说,而经济学说又属于经济思想。经济学说是指经济思想已经成为体系或学派,例如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典学派等等。把各种体系或学派的经济学说编成一部历史,即称经济学说史。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经济思想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们对经济思想史的重视始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有经济思想史的内容,论述在他以前和同时代的经济思想,如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等。1839年,法国经济学家日罗姆·阿道夫·布朗基最早以专著形式撰写 《欧洲政治经济学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但只有马克思的《资本论》第4卷《剩余价值理论》,才提供了真正科学的经济思想史。 我国对外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始于鸦片战争以后。建国以前,有许多学者曾以《西洋经济思想史》一类书名编写外国经济思想史。新中国成立以后,该领域有较大发展。一方面翻译了大量的经济思想史著作,如苏联卢森贝的《政治经济学史》(翟松年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4月第1版)。另一方面国内的专著不断出现,通史、段代史、专题史、专人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著述出版。特别是近几年来相继出版了鲁友章、李宗正主编的《经济学说史》 (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第2版〔上册〕、1983年3月第1版〔下册〕);陈岱孙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史》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上册〕、1981年10月第1版〔下册〕); 刘涤源、谭崇台主编的《当代西方经济学说》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 陈岱孙所著的《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刘絜敖所著的 《国外货币金融学说》(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马建行、郭继严编著的《〈资本论〉创作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第1版) 等。近几年的重要译著有民主德国瓦·图赫舍雷尔的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843~1858》(马经青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北京第1版);英国埃里克·罗尔(EricRoll,1907~)的《经济思想史》 (《A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陆元诚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8月第1版)等。目前我国各经济院校和经济系,基本上都开设外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课程。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也于1979年9月成立,本学科因之有较大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不健全、不完整,比如国别经济思想史、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思想史尚待建立,小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修正主义经济思想史等有待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