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骨化性肌炎
外伤性骨化性肌炎是属于异位骨化中的一种类型。异位骨化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无骨生长的部位有新骨形成。有的原因不明,有的与外伤无关,而外伤性骨化性肌炎,顾名思意与外伤有着密切关系。在肢体或骨、关节受伤后常由于治疗不当,可在其周围软组织中有参差不齐,形状不定的新生骨形成。进而影响肢体的活动,此种并发症即为外伤性骨化性肌炎。实际肌肉本身无炎症,也无骨化作用,引起骨化的原因可能由于肌腱或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膜被撕脱,造成骨膜移位及骨膜下血肿,由血肿骨化所致。
外伤性骨化性肌炎最常见于小儿的肘关节,因为在小儿肘关节易脱位,小儿骨膜易被剥离,而且脱位后若未能迅速整复,骨膜移位越久,血肿形成越大,骨化程度也越重。即使复位后,未待骨膜坚固地愈着原处之前,任何被动性牵扯,或强制性的关节活性,都可使骨膜再变位,促进骨化性肌炎的发生。
一般受伤时的肘关节常在屈曲的功能位固定,为了恢复肘关节伸直活动,常作肘关节被动伸扯、牵拉或按摩动作,故骨化带多见于前方,其原因是肱前肌附着部由尺骨近端处撕脱,或前臂诸肌附着部自髁部撕脱,若二者皆撕脱时,血肿相通,则可在关节前方形成一个骨桥,而使关节活动受限。
此外,如膝关节韧带在股骨髁部被撕脱,可产生骨膜下血肿,形成骨化。膝关节的前方,可因跖屈的应力在距骨头处被撕脱,若及时背屈位适当固定,关节囊可复位重新修复,极少有新骨形成。此时若被动或剧烈活动,骨膜可产生移位、血肿,该处可形成一个限制背屈的骨性突起。肩脱位经整复后,被撕脱的关节囊及韧带也经常复原。然而,这些组织能因早期强制性或被动性活动而再脱离,引起血肿,最后导致骨化,造成关节活动受限。
外伤性骨化性肌炎的特点,除有外伤史外,常经过一个不适当的治疗过程,如按摩或被动牵扯等。早期X光相表现。关节周围软组织中有云雾状阴影,阴影密度日益增高,由于血肿不断被吸收,最后形成的骨化阴影要比原阴影小得多。
对外伤性骨化性肌炎治疗,首先应停止任何被动性伸扯牵拉活动,嘱患者做轻柔的自动运动练习,使关节活动逐渐得到恢复。绝对的固定是不必要的,也是不适宜的,因可导致关节永久性强直。骨化肌炎早期不可为切除骨炎和骨桥而行手术治疗,固在骨化血肿未被吸收之前手术,可增加新的血肿,促使异位骨更多地形成。除非骨形成已稳定,自主活动恢复已终止,确有骨炎阻碍活动时,才可考虑手术。但此种手术不一定能改善功能,因为关节僵硬除新骨影响外,周围组织粘连也是重要的因素。外伤性骨化性肌炎,应注意与其他类型的异位骨化相鉴别,如在半月板内、跟腱内、腹壁瘢痕组织内,子宫肌瘤内等的骨化,此类骨形成是以局限性形式在远离骨胳或骨膜的组织内发生,其发生多与外伤无关。而进行性骨化性肌炎是属先天性疾患。起病多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多数患者伴有双侧𧿹趾或拇指畸形。 病变侵犯部位较广,病的特征是肌肉、肌腱,筋膜被骨块代替,大多数与骨结构相联,骨胳肌受累,脊柱变强直,关节变成僵硬,病情逐渐进展,但面部表情肌、膈肌、喉肌、舌肌不受侵犯,目前尚无特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