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外伤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外伤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外伤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本病系指由头颈部创伤所致的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因易与一般脑实质性损伤发生混淆,常易造成早期诊断治疗上的延误。本病的发病机理,一般认为多因头颈部创伤时由于:
❶在突然外力影响下,脑和颅骨互作相反方向上的运动,颈内动脉易在颅底受到牵引,在颈动脉管管口和前床突等骨性处受到挤压;
❷颅外段颈内动脉的直接创伤;
❸颈部软组织水肿和颈椎横突对颈内动脉的直接压迫;
❹颈部创伤性瘢痕的形成,对颈内动脉的牵拉等,从而引起颈内动脉的血栓形成。故其闭塞部位一般以颅底虹吸部、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管口处以及与颈部创伤相对应的颈内动脉处较为多见。
本病常在伤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发病。如由颈部创伤性瘢痕形成所致者,可在数十天至数月后发病。病前的伤情可轻可重,有时常被忽略或遗忘。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颈内动脉闭塞的部位、程度和速度,以及脑部侧支循环建立的好坏和快慢,常可分为下述三型:
❶急性脑供血不足型或卒中型:于伤后不久或数小时内,突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抽搐、精神障碍,甚至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和昏迷。系由于颈内动脉闭塞较快、较完全,脑部侧支循环建立不良和大片性脑梗死所致。一般预后较差,常可危及患者生命和易与脑出血混淆,但后者意识障碍出现较早、较急,伴有头痛、呕吐,脑脊液呈均匀血性等可资鉴别。
❷慢性进行性脑供血不足型:呈慢进行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智能低下,系由于脑供血不足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所致。少数患者可由于脑梗死,出现恶心、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力增高症状,易与硬脑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混淆。但血肿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一般出现较迟,意识障碍有明显波动,病灶侧瞳孔扩大和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较明显,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增高并伴有红细胞。
❸间歇性脑供血不足型:在一般情况下,病灶区可借侧支循环获得一定的血液供应,而不出现脑供血不足症状。当全身血压下降或颈动脉受压时,即可加剧原有脑供血不足而发病,出现头昏、头晕、晕厥,对侧肢体瘫痪、抽搐、麻木等症状。偶可出现交叉性黑朦性偏瘫,即一眼失明和对侧偏瘫,为本病独特症状。如脑供血得到迅速改善,上述脑供血不足症状常可迅速消失,否则将遗有不同程度的持久性神经体征。此外,病灶侧还可出现霍纳征(因颈内动脉管壁上的交感神经受损),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在其走径上有时还可听到异常血管杂音。如脑部侧支循环建立不佳时,病灶对侧颈动脉压迫试验可呈阳性。脑脊液除压力可偏高或增高外,一般无特殊。
根据本病临床特点常可作出诊断,并可通过颈动脉的多普勒超声或B型超声扫描和脑血管造影检查予以证实。颅脑CT检查或核磁共振对脑出血、脑血栓形成与脑内血肿的鉴别具有决定性作用。
早期治疗主要在于尽快地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消除脑水肿和防止血栓的进一步扩展,以保证脑缺血区的血、氧供应。
❶给予血管扩张剂和血液扩容剂,以改善脑部侧支循环和微循环,减轻脑组织的损害。一般以不全闭塞和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病例的疗效最佳。血管扩张剂以在脑水肿出现以前或消退以后应用为宜。如已有脑水肿或周身血压下降,应先利尿脱水或提高血压,以免加重脑水肿或脑供血不足。常用的扩张血管治疗措施,如吸入含5~7%二氧化碳的氧气和静滴盐酸罂粟碱、烟酸或山莨菪碱等药物。
❷如已有脑水肿或脑疝迹象,则应先给予甘露醇或速尿等利尿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和防止脑疝的进一步发展。
❸中药、抗凝和溶栓剂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中药以活血化瘀为治则,常用丹参、川芎等针剂进行静滴或穴位注射,有改善脑循环、微循环和抗凝作用。
❹对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早期适当病例,可酌情进行颈动脉探查和血栓-动脉内膜切除术和动脉内扩张成形术。对急性期过后已3个月,脑功能恢复仍不理想者,可考虑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但均以不全闭塞、神经症状较轻和间歇性脑供血不足的早期病例疗效较好。对少数因脑梗塞而导致大片脑组织坏死、液化和脑疝形成,且经利尿脱水剂治疗无效者,可考虑颅骨大骨瓣减压术,吸除已坏死的脑组织,以抢救患者生命。
❺当患者神智清醒或瘫肢开始恢复时,即应开始加强功能锻炼,同时配合能增强神经传导功能和促使肌力恢复的针刺、脉冲电刺激和吡啶斯的明等治疗。

☚ 脑血栓形成   外伤性椎动脉血栓形成 ☛
0000937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