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外伤性白内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外伤性白内障traumatic cataract

系白内障的一种。此种白内障可由穿孔性外伤、挫伤、辐射损伤、电击等原因引起。上述各种原因均可造成晶体混浊,其进程及晶体混浊度可不一致,严重时均可致失明。手术切除可复明。积极预防各种眼外伤,是预防此种白内障的根本措施。

外伤性白内障

外伤性白内障

眼球穿通伤、化学性烧伤及化学中毒都可引起白内障。此外,晶体铁锈症、铜锈症、辐射性损伤、电击伤,亦常致使晶体混浊。
晶体铁锈症 含铁锈碎屑的异物进入眼内,与眼内液反应后生成铁锈,沉着于眼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及含透明质酸的组织,导致变性,广泛累及眼内组织; 受损害最严重的是视网膜和晶体。早期在晶体前囊下有大量细微棕色小点沉着,渐次扩大融集成较粗的棕色锈斑,形成环状,分布于晶体周边及瞳孔缘后,散瞳后清晰可见。晶体混浊明显时衬托出棕色锈斑圈,肉眼亦易发现。当锈化上皮增殖伸延至皮质,则呈带色素的囊下白内障。严重的眼内出血也可以发生锈性白内障。早期滴用除锈灵,可以奏效,白内障摘出后的视力取决于视网膜受损害的程度。
铜性白内障 铜屑潴留眼内,可以导致晶体混浊。相当于瞳孔区的前囊下有灰绿色环形混浊,有时呈花瓣状,向周边伸延,极似向日葵,称向日葵白内障。沉着物细微,颜色鲜艳,多为灰绿色或蓝绿色,深则呈棕红色。裂隙灯下整个前囊下均可见此种蓝色小点,后囊下也有类似混浊,但极少见。铜性白内障也可以发生于肝豆状核变性,即Wilson病。
辐射性白内障 包括红外线、微波、快速中子、γ线、X线照射眼及其邻近部位,可导致晶体混浊,但多不发展。典型的辐射性白内障的发展过程为: 首先在晶体后极囊下出现胡椒样小点,继而发展成环。后极囊劈为两层,于其周边融合,构型呈双盘状。其前有细小颗粒及羽毛状混浊,逐渐进展,偶而杂有空泡及多色颗粒,继而,后囊中央形成结晶状硬块混浊,与此同时,前囊下相继出现条纹状混浊及空泡,最后晶体完全混浊。
这种白内障的潜伏期,发展速度与年龄、剂量、照射方式密切相关。儿童的晶体比成人敏感。潜伏期一般为2~4年;年龄小,单次大剂量照射者潜伏期更短。如1945年日本原子弹爆炸后的幸存者,白内障的潜伏期仅为6个月~2 1/2年。单次照射致白内障最小量为200R,分次照射者则为400~560R。当剂量达到1150R时,无疑地必然发生白内障。铅或镉板有防护作用。白内障成熟后,手术摘出效果良好。
电击性白内障 闪电击伤或触电可导致晶体混浊,致白内障的电压多为500~3000V。多数病例电流通过头及眼部附近,常伴有烧伤。闪电击伤者白内障多为双侧,触电者则常为单侧,且与触电部位同侧。青年人的晶体比较敏感,闪电击伤后发生白内障的潜伏期短,多为1~18个月,可早至数日,长可经历数年。病变主要位于囊本身及其下皮质,闪电击伤者,前囊及后囊均常受损,触电者则多累及前囊。囊本身出现鳞状灰色混浊,紧接囊下皮质有大量空泡,大小不一。典型改变为:早期晶体的中央部分正常,囊下皮质出现一层致密的点状混浊,常融合,形成灰白色缝形条纹,呈直形,弯曲或螺旋状,相互交织,状似海绵。后囊受累者,其形态与并发性白内障相似,呈现彩色。所有的各型白内障均常有结晶物。多数病例混浊静止,偶而部分或全部混浊自然消退。白内障成熟后摘出的效果良好。
晶体脓肿 当晶体前囊破裂,细菌带进囊内,繁殖导致感染,形成脓肿,临床上颇难诊断,多通过摘除眼球的病理检查而被证实。有的晶体脓肿是由全眼球炎扩散所致。急性化脓性虹膜睫状体炎,甚至在鸡啄伤眼球亦可发生。

☚ 药物性白内障   并发性白内障 ☛
000123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