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脑动脉瘤
系外伤引起的脑动脉瘤,相当少见,但破裂出血机会及死亡率均高。颈内动脉(主要是硬膜外段和床突上段)、大脑中动脉和前动脉的外周分支以及脑膜中动脉较多受累,前脉络膜动脉、椎动脉、小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等处较少见,个别脑动脉瘤可发生于软膜上和脑内(豆纹动脉)。偶可多发。颅脑损伤产生动脉瘤的机理有二:直接因素:由穿透伤及骨折碎片直接造成血管损伤,动脉瘤紧邻脑受伤部位。间接因素:闭合性颅脑损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急速移动,使脑部血管在大脑镰、小脑幕和颅骨脊处被撞受伤;此外,局部脑组织的软化坏死,也可导致脑血管继发性损害。通常颅脑损伤多较严重,常有骨折、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存在。病理分类有四种:
❶真性动脉瘤:因血管内弹力层受损逐渐扩大而成。
❷假性动脉瘤:最多见,系血液由较厚的动脉壁裂隙中流出后,被周围脑组织形成的结缔组织包围而成。
❸混合型: 真性动脉瘤破裂后又形成假性动脉瘤。
❹夹层动脉瘤: 出血发生于动脉的层隙之间而成,引起管腔狭窄。
自伤后至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时间,根据一组复习文献的60例统计,除1例长达10年外,平均为3周。潜伏期的长短悬殊,可能与血管受损的程度,修复能力,以及动脉瘤所在的部位均有密切关系。症状表现和非外伤性者相同,除一部分并无症状仅在血肿造影或手术时偶尔发现外,其余者可有:
❶压迫症状:系瘤体不断扩大引起,局灶体征根据瘤体所在部位而定,可逐渐加重或突发加重。
❷缺血症状:见于夹层动脉瘤,或因瘤内有血栓形成并向载瘤动脉内蔓延所致。脱落的血栓也可阻塞远端动脉。
❸出血症状:约半数动脉瘤最终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硬膜外或脑内出血。在大出血之前,可先有较小出血,有时可多次发生。例如突入蝶窦的颈内动脉瘤常多次发生鼻衄或眶周淤血,最终发生蛛网膜下腔及鼻腔大出血致死。此外,少数外伤性动脉瘤也可自发消失,临床症状随之缓解,可能系瘤内血栓形成所致。
确诊主要依据脑血管造影。对定位体征不明确者,应行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造影。由于血管痉挛、瘤内血栓形成及影象重叠等诸种因素,出血血管可不显影,应重作造影检查,约1/5动脉瘤可再次显影,CT扫描可发现直径0.5cm以上的瘤体,并可明确出血和继发脑梗塞的位置和范围。本病须和先天性动脉瘤鉴别。主要在于本病有外伤史,绝大部分不发生于动静脉交叉处,缺乏瘤颈,瘤腔不规则,瘤内可有血栓形成,邻近可有血肿。如系假性动脉瘤,则造影可见瘤体充盈较脆,排空较慢,不透光度较差。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死亡率约30~50%,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参见“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