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夔一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夔一足 夔一足先秦寓言。战国时期韩非著。《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 鼍与虾蟆 夔蚿蛇与风 ☛ 夔一足 哀公①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②。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③。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哀公:鲁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②声:音乐。③乐正:官名,乐官之长。 【意译】 鲁哀公问孔子道:“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是这样吗?”孔子说:“夔是人,怎么会只有一足呢?他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唯独能精通声律。尧说:‘夔有一技之长就足够了’。派他去主管音乐的官。所以君子说,‘夔有这一点,就足够了,并不是只有一足。’” 【解说】 学习的敌人是不动脑筋。如果望文生义,浅尝辄止,那么,就不仅不可能掌握真正有用的东西,反而有时还会闹出种种笑话。在这则寓言中,如果孤立地看来,“夔一足”可以解释为:夔只有一只脚。然而,对每句话意思的解释都必须在它的上下文中加以把握,而如果忽视前后的语言环境,那么往往就会断章取义,不得要领。在这里,“夔一足”的本来含意是指:夔有一技之长就足够了,而根本就没有鲁哀公所理解的意思。这里出现差错的原因就在于,鲁哀公根本没有去认真考虑此话的上下文,而只是根据自己的想像。好在鲁哀公还有些自知之明。他还没有固执己见,而是虚心向知识渊博的孔丘先生请教,从而避免了一场以讹传讹的错误。通过这则寓言人们必须记住:对于别人的谈话, 应该认真思考, 切不可粗心大意, 妄加解释。 【相关名言】 圣贤不能性知, 须以耳目以定情实。 ——王充 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 不是未知的东西。 ——德国·贝尔纳 夔一足 哀公①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②。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③。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哀公:鲁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②声:音乐。③乐正:官名,乐官之长。 【意译】 鲁哀公问孔子道:“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是这样吗?”孔子说:“夔是人,怎么会只有一足呢?他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唯独能精通声律。尧说:‘夔有一技之长就足够了’。派他去主管音乐的官。所以君子说,‘夔有这一点,就足够了,并不是只有一足。’” 【解说】 学习的敌人是不动脑筋。如果望文生义,浅尝辄止,那么,就不仅不可能掌握真正有用的东西,反而有时还会闹出种种笑话。在这则寓言中,如果孤立地看来,“夔一足”可以解释为:夔只有一只脚。然而,对每句话意思的解释都必须在它的上下文中加以把握,而如果忽视前后的语言环境,那么往往就会断章取义,不得要领。在这里,“夔一足”的本来含意是指:夔有一技之长就足够了,而根本就没有鲁哀公所理解的意思。这里出现差错的原因就在于,鲁哀公根本没有去认真考虑此话的上下文,而只是根据自己的想像。好在鲁哀公还有些自知之明。他还没有固执己见,而是虚心向知识渊博的孔丘先生请教,从而避免了一场以讹传讹的错误。通过这则寓言人们必须记住:对于别人的谈话, 应该认真思考, 切不可粗心大意, 妄加解释。 【相关名言】 圣贤不能性知, 须以耳目以定情实。 ——王充 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 不是未知的东西。 ——德国·贝尔纳 夔一足原谓一夔已足,不必多求。后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也就够了。《吕氏春秋·察传》载,鲁哀公问孔子,舜时的乐官夔是否只有一足,孔子说:“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后汉书·曹褒传》:“昔尧作大章,一夔足矣。”曾误传为夔只有一足的神话。《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名曰夔。”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