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夏绿阔叶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夏绿阔叶林

夏绿阔叶林xialu kuoyelin

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森林群落。由于冬季延续3~4个月,常绿种类大多难以适应。乔木多级分枝,树冠发育良好,它在较湿润地区常分成两层,上层组成植物虽有地方差异,却都以栎、槭、白腊、椴、榆、水青冈、杨、桦等最为习见。下层小乔木则有鹅耳枥、花楸桃、楝木等属的植物。林内灌木和草本植物也有较丰富种类。但当气候大陆性加强时,夏绿阔叶林树木变得种类贫乏,层次简单,由一些栎类占有优势,而杂木林仅在潮湿谷地分布。
夏绿阔叶林季相变化显著。早春残雪初融,一些短生地下芽草本植物迅速抽叶开花,昆虫开始活动,候鸟飞回筑巢,待树木长满绿叶时只有2~20%阳光透入林内,上述草类转入休眠状态由另些耐荫的地面芽植物取而代之,后者借助秋天落叶和以后的降雪覆被度过寒冬。夏绿阔叶林的单位面积植物量显然低于热带森林,如苏联第聂伯河流域原始混交栎林 (林龄300年)的枝干干物质达302吨/公顷,叶重3.7吨/公顷,地下部分重124.9吨/公顷,另有草层10.7吨/公顷;北京西山26年生栓皮栎林的植物量更少,相应部分为42.01、1.68、9.95与1.48吨/公顷,其生产量也要低很多。但呼吸量消耗所占比重不大,故净生产量比值反高于热带林,如丹麦40龄水青冈林总生产量、呼吸量、脱落量和木材生产量分别为23.5、10.0、3.9与8吨/公顷(另有根生长1.6吨),在干材中可利用6吨即11立方米,具有一定经济意义。
夏绿阔叶林集中分布在北半球的西欧和东欧,东亚的中、日和朝鲜,北美大西洋岸中部等三大片,大体都呈三角形,向内陆变狭。欧洲森林因在第四纪冰期时原有第三纪植物区系基本消失,现有树种稀少。北美与中国则保存许多落叶树种。前者的糖槭林树高可达30米,下木十分丰富。我国夏绿阔叶林在秦岭淮河一线附近含有亚热带成分,在北部燕山和辽南地区则渗入不少东北成分。组成群落的树种随生境变化而异。蒙古栎林分布偏东北侧,辽东栎林从渤海沿岸向内陆延伸(见于华北中山),栓皮栎、麻栎、槲树等生长在华北和华中低山。在石灰岩山区主要是榆科的青檀、朴、榆等属植物。欧美广布的落叶阔叶树水青冈属植物,只分布在日本和我国江南中山,即较华北更湿润环境。此外在内陆干旱区的天山残存的野苹果林、滨河两岸的胡杨林等均是特殊环境下的类型。

☚ 常绿硬叶林   针叶阔叶混交林 ☛
夏绿阔叶林

夏绿阔叶林Xialukuoyelin

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又称落叶阔叶林。几百万年以前,这类森林几乎扩展到整个北半球温带。更新世的冰川和干旱把它们分割成现在三个主要分布区,即西欧、东亚和北美。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热月平均温度13—23℃,最冷月平均温度约-6℃,年降水量500—1 000毫米。森林外貌有明显的季相更替,即树木秋末开始落叶,冬季树干秃露,春季萌芽抽枝,夏季绿叶茂盛。树干和树枝有厚的皮层保护,具坚实的芽鳞。主要树种有栎、山毛榉、槭、椴、桦等。森林层次结构较简单清晰,一般具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等四个层次,林冠高度基本相同。但当气候大陆性加强时,夏绿阔叶林树木变得种类贫乏,层次简单,一些栎类占优势,而杂木林仅在潮湿谷地分布。林中消费者动物有松鼠、鹿、鸟类,以及狐、狼和熊等,生产力约2—5克/平方米·天。目前,该类森林已残留无几,西欧大西洋沿岸夏绿阔叶林经过长期砍伐和火烧,被彻底破坏,大部分矿质营养损耗掉,加上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土壤变得非常贫瘠,只能维持耐瘠耐酸的欧石南灌丛。并且欧洲森林因在第四纪冰期时原有第三纪植物区系基本消失,现有树种稀少。北美与中国则保存许多落叶树种。前者的糖槭林树高可达30米,下木十分丰富。我国夏绿阔叶林在秦岭淮河一线附近含有亚热带成分,在北部燕山和辽南地区则渗入不少东北成分。组成群落的树种随生境变化而异。蒙古栎林分布偏东北侧,辽东栎林从渤海沿岸向内陆延伸(见于华北中山),栓皮栎、麻栎、槲树等生长在华北和华中低山。在石灰岩山区主要是榆科的青檀、朴、榆等属植物。欧美广布的落叶阔叶树水青冈属植物,只分布在日本和我国江南中山,即较华北更湿润环境。在内陆干旱区的天山残存的野苹果林、滨河两岸的胡杨林等均是特殊环境下的类型。我国多为天然次生林,在培育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有些地区为农业生态系统所代替,以产冬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花生、棉花和苹果、桃、杏、梨、李、枣、柿、核桃等为主。

☚ 竹林   针阔混交林 ☛
000024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