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夏曾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夏曾佑1863—1924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光绪十六年进士。曾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著有《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碎佛诗存》等。
字:遂卿、蕙卿、穗生、穗卿
号:八股圣人、别士、曾佑、碎佛、碎庵
笔名:别士、曾佑

夏曾佑1863—1924

近代史学家。字穗生,号穗卿,又号碎佛,笔名别士。浙江杭州人。光绪进士。光绪十六年(1890年)授礼部主事,后曾出国考察。返国后任泗州知州、两江总督署文案,与梁启超、谭嗣同等政治学术相投,过从甚密。1897年在天津与严复创《国闻报》,宣传新学,鼓吹变法,认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不除,则面临亡国灭种的险境。并吸收进化论学说,形成“民智决定论”的文化史观。1902年著《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名《中国古代史》,为近代中国尝试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民国时,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通晓佛学,能诗,惜作品流传甚少。

夏曾佑

亡友夏穗卿先生梁启超东方杂志1924年21卷9、10期,饮冰室合
集·文集第15册之四十四(上)第18页,
名家传记第1页
夏先生穗卿传略
梁启超传(附夏曾佑)
夏曾佑(1863—1923)
夏循垍
宋慈袌
史学年报1940年3卷2期
国史馆馆刊1948年1卷4期
*传记文学1974年25卷1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1册第125页
鲁迅与夏穗卿
夏曾佑
姜德川
袁英光
文汇增刊1980年4期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0辑第
70页,民国人物传第4卷第321页
夏曾佑(1865—1924)
记夏别士
再记夏别士
晚清思想界革命的先驱者——爱国史学家夏曾
贾逸君
吴则虞
吴则虞
宝成关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册)学术第45页
*艺林丛录第7编第355页
*艺林丛录第7编第359页
中国近代爱国者百人传第197页
夏曾佑(1865—1924)
夏曾佑(1861—1924)
杨荫深中国学术家列传第487页
近代诗选第321页
夏曾佑(1851—1923)
夏曾佑
鲁迅和夏穗卿
周邦道
魏 桥等
彭定安 马蹄疾
*近代教育先进传略(初集)第79页
浙江人物简志(下)第25页
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上卷)第173页

夏曾佑

夏曾佑与《中国古代史》研究
晚清史学史上的一盏明灯——夏曾佑与《中国
古代史》
袁英光
张志哲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2期
江海学刊1987年2期
夏曾佑及其《中国历史教科书》
试论晚清诗界革命之首创者——夏曾佑和谭嗣
吴怀祺
张永芳
文史知识1987年7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3期
夏曾佑对通史撰著的贡献
夏曾佑及其史学思想
新闻界名人:夏曾佑(1863—1924)
陈其泰
李洪岩
史学史研究1990年4期
历史研究1993年5期
中国新闻年鉴(1985)第422页

夏曾佑1863——1924

字穗卿,號碎佛,筆名别士,浙江杭州人,1863年 (清同治二年)生。14歲入學,26歲中舉人。1890年庚寅科進士,任禮部主事。1896年底赴天津,任育才館教師,並與嚴復等創辦《國聞報》。戊戌變法失敗,《國聞報》被迫停刊,夏也被育才館解聘。1899年底任安徽祁門知縣,任滿後寓居上海。不久,被任命爲直隸州知州,未就任。1905年8月,清政府派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夏爲随員之一。1906年4月赴日本。兩個月後回國,任泗州知州,充兩江總督署文案。1912年5月,任北京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四年後調任北京圖書館館長。1924年4月17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1歲。著有《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後改名为《中國古代史》。

夏曾佑

夏曾佑1863—1924

诗人、历史学家。字穗卿,号碎佛,笔名别士。浙江杭州人。光绪进士。曾官礼部主事、泗州知州、两江总督文案。早年曾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研究新学,又在天津与严复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并与严复合写《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提倡小说的社会作用。1896年起,他写过一些“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饮冰室诗话》)的“新诗”,尝试以旧诗体的形式宣传“新学”,成为“小说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意志日趋消沉。辛亥革命后曾参与发起“孔教公会”,后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他的早期诗歌反映维新派对国事艰危的忧虑和哀伤,有一定的社会内容。著有《碎佛师杂诗》百余首。有《夏曾佑集》。

☚ 孙玉声   黄人 ☛
夏曾佑

夏曾佑1865—1924

字穗生,号穗卿(一作遂卿),又号碎佛,笔名别士。浙江杭州人。光绪进士。1890年授礼部主事。后官泗州知州,调充两江总督署文案。与梁启超、谭嗣同政治学术相投,曾参加改良派政治运动,提倡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对佛学有精深研究。辛亥革命后,任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能诗,有《碎佛诗存》。另有《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名《中国古代史》。

☚ 谭嗣同   吴沃尧 ☛
夏曾佑

夏曾佑1863—1924

字穗卿,号别士,又号碎佛。浙江杭州人。曾佑幼年好学深思,青年时肄业于紫阳书院。清德宗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光绪十六年成进士,授礼部主事。此后逐步接受变法维新思想,与梁启超、谭嗣同结识,议论时事,抨击旧学,讨论新学。光绪二十二年改官知县,在天津候补,经孙宝琦推荐,任育才学堂总办。同时,与严复、王修植、杭辛斋等创办《国闻报》,直至戊戌政变。光绪二十五年底,就任安徽祁门县知县。二十八年离任,寓居上海。光绪三十一年,被委派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随员,赴日本考察。回国后,赴任泗州知府。同时,又被学部奏派为咨议官,被两江总督推荐为会议清廷官制代表。辛亥革命后,退居上海。民国年间曾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1916年,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4年4月病故。青年时期思想敏锐,梁启超称之为晚清“思想界革命先驱”(《亡友夏穗卿先生》)。黄遵宪赞其“兼综九流能说佛,旁通四部善谈天。红灯夜雨围炉话,累我明朝似失眠”(《己亥续怀人诗》)。晚年颓唐不振。光绪二十二年前后,曾与谭嗣同、梁启超试作“新学之诗”。后来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回忆云:“盖当时所谓新诗者,颇喜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丙申、丁酉间,吾党数子皆好作此体,提倡之者为夏穗卿。……至今思之,诚可发笑。”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七则称其“读书有神悟,深通释典,博涉宗教家言。性嗜酒,卒以是成疾。平生著作多不存稿,偶作韵语,皆涵蕴深远,出以澹荡,盖有得于诗之外者。”其生前似不经意为诗,亦未整理成集。传有《碎佛师杂诗》,迄未见著录。赵慎修据钱玄同、戴克让抄本《夏穗卿遗诗》整理而成《夏曾佑诗集校》(刊于《中国近代文学史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生平事迹见梁启超《亡友夏穗卿先生》(《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十五册)、夏元瑮《夏曾佑传略》(《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袁英光《夏曾佑》(《民国人物传》第四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马金科《夏曾佑》(《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四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 郑孝胥   叶德辉 ☛
夏曾佑

夏曾佑1863—1924Xia Zengyou

近代诗人,学者。字遂卿,号别士、碎佛。浙江杭州人。1890年进士,官礼部主事、泗州知州、充两江总督文案,民国后退居。后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北平图书馆馆长。曾参与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宣传西方思想文化,推动戊戌变法运动。为“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之一。所作流传不多。今存诗200余首,多忧虑时局、慨叹前途之作。收入《夏别士先生诗稿》。另有《中国历史教科书》,用进化论观点研究中国历史,在当时很有影响。

☚ 况周颐   谭嗣同 ☛

夏曾佑1863—1924

近现代史学家。字穗卿,号碎佛,笔名别士,浙江杭州人。光绪进士。曾任安徽广德知州、北洋政府教育部教育司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所著《中国古代史》(原名《最新中学中国史教科书》)为较早按章节编写的史书,影响甚大。

夏曾佑1863~1924Xia Zengyou

modern scholar and poet. Works:Poetry Collection of Xia Zengyou,etc.

夏曾佑1865—1924

近代文学家。字遂卿,一作穗卿,自号别士。浙江杭县人。光绪进士,官泗州知州,充两江总督署文案。甲午之战后曾参加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后一度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又提倡过“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要求文学为当时的改良主义政治服务。也能诗,作品流传很少。又治史学,著有《中国历史教科书》。

夏曾佑1863—1924

近代史学家。字穗生,号穗卿,又号碎佛,笔名别士。浙江钱塘(杭州)人。清光绪进士。授礼部主事,后官泗州知州,充两江总督署文案。早年信奉今文经学,与梁启超、谭嗣同关系密切。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天津与严复共同创办《国闻报》,并从严复汲取进论思想,形成“民智决定论”的文化史观。次年著《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名《中国古代史》,是运用章节体例编写中国史的第一人,也是尝试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民国时,任北洋政府教育司司长、北京图书馆馆长。能诗,惜作品绝少流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