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夏完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夏完淳1631—1647

南明抗清志士、诗人。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其父夏允彝及师陈子龙等创立幾社,往来者均讲究文章气节,他从小即受影响。九岁善诗文,且喜谈边关大事,十四岁从父参加抗清活动。允彝死,又与陈子龙等谋起兵,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子龙死,又参与吴易太湖起兵。吴易败后二年,与伯父夏之旭同时被捕,解至南京,不屈,痛斥洪承畴,遭杀害,死时年仅十六(一说十七岁)。他的诗歌受复古派影响较深,曾大量模拟六朝以前的诗。十四岁从军后,诗风为之一变,流露出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狱中所作诗文,抒发情怀,慷慨悲壮。有《南冠草》等集。清人辑有《夏节愍公全集》、《夏内史集》。今编有《夏完淳集》。

3

(词)明·夏完淳

昨夜花开第几枝。

还是东风,燕子来时。

南云毕竟几时还。

独倚阑干,红雨丝丝。

采绿人归有所思。

何事分飞,梦到还迟。

含情无绪咏春愁。

调得新声,恐被莺知。

(词)明·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

故国凄凉,剩粉馀红。

金沟御水自(一作日)西东。

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饷(一作晌)空。

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

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词)明·夏完淳

黄鹂啼处绿阴遮。

红杏枝斜,碧柳枝斜。

和风和月梦魂赊。

风乱杨花,月乱梨花。

春风漂泊梦为家。

花也天涯,人也天涯。

花光人面绿窗纱。

红是桃花,瘦是梅花。


2

(词)明·夏完淳

年年风色真难买,闻道春如海。

几度误佳期,独倚阑干,错把相思害。

柳绵枝上风尘债,乱点幽兰外。

翻解误红颜,自捲珠帘,日日盈盈待。

(词)明·夏完淳

片雨弄愁愁未了,柳眼窥春早。

深处未莺来,弱影丝丝,翠入晴江小。

鹅黄半却烟光晓,剪出东风巧。

借问马头人,长短亭前,留得青多少。


2

(词)明·夏完淳

烟柳斜风晓梦,轻花过雨春阴。

无聊无赖到而今。

又是一番花信。

枝上流莺袅袅,天涯芳草深深。

踏青何处散春心。

拾得半天愁闷。

(词)明·夏完淳

紫燕来时春遍,黄鹂啼处烟多。

过期不至奈愁何。

细雨斜风古渡。

离恨夜来寂寞,归期春去蹉跎。

盈盈江口望烟波。

枉是朝朝暮暮。


2

(词)明·夏完淳

莺啭花更,蝶围香国,重阑朝暮愁归。

坠鞭人瘦,怎禁小风吹。

不为春酲懒起,分香处、燕子来窥。

芙蓉帐,馀烟已渺,红泪染离袿。

相逢何处也,难寻丹棘,欲寄啼规。

恐萧郎,别后浅淡愁眉。

剩有菱花一半,已不是、那日崔徽。

长堤路,桃花带笑,柳眼自(一作已)含悲。

(词)明·夏完淳

永巷惊风,长门送月,年年几度伤心。

银釭点点,泪滴露华侵。

此夜西宫弦管,魂梦中、髣髴车音。

惊坐起,孤灯残月,愁坐倚瑶琴。

沈沈。

芳信杳,金凫烟冷,银鸭香深。

听风丝,雨片落月鸣禽。

却望君王何处,昭阳歌、舞动花阴。

遥思想,六龙天上,刀尺动秋砧。


2

(词)明·夏完淳

柳色深深听晓莺,玉阑愁倚梦分明,閒花斜落小钗横。

蝴蝶前生原夜合,杨花身后化浮萍,东风轻薄误多情。

(词)明·夏完淳

剪剪猩狨试晚霞,斜风轻送七香车,倚阑低亸鬓云斜。

难道郎心风外絮,可怜妾命梦中花,月华流恨到天涯。


1

(词)明·夏完淳

菱花懒对,沈香慵爇,幽恨茫茫千结。

待将一枕化愁肠,却又梦、人间离别。

几番烦恼,一天愁闷,半雨半晴时节。

猛然听得杜鹃啼,又早是、一轮残月。


1

(词)明·夏完淳

离愁心上住,捲尽重帘推不去。

帘前青草,又送一番愁句(一作绪)。

凤楼人远箫如梦,鸳枕(一作锦)诗成机不语。

两地相思,半林烟树。

犹忆那回去路,暗浴双鸥催晚渡。

天涯几度书回,又逢春暮。

流莺已为啼鹃妒,蝴蝶更禁丝雨误。

十二时中,情怀无数。


1

(词)明·夏完淳

似雨江梅,如烟飞絮,细细香风欲送。

江上梦回青琐闼,佩声却是谁家凤。

几番空对紫薇花,而今悔、虚害也黄粱梦。

正宿雨初醒,春眠未起,一派画楼钟动。

叹谪仙先朝供奉,看春色流光,雨捎花重。

西楼倚、锦筝低按,东郭卧、玉樽休空。

莽游仙、白了人头,但芝草连天,丹霞封洞。

待饮马榆关,拂衣黄阁,古月梅花三弄。


1

(词)明·夏完淳

急棹孤舟弄晚晴,漠漠柳烟轻。

相思半枕,天涯梦绕,依旧愁城。

思量往事难回首,重到不胜情。

新愁满地,荷香十里,明月三更。


1

(词)明·夏完淳

春日恼人花鸟,香车宝马,陌上成行。

相思满地,芳草绿到西江。

旧衣香,留他荀令,新曲误,顾了周郎。

枉思量,金壶滴博,银箭丁当。

茫茫。

玉人何处,寻伊消息,瘦了容光。

祇剩些些,影儿作对梦儿双。

恨多情,雁传银字,愁不语、花落纱窗。

对斜阳,珠帘捲起,又是昏黄。


1

(词)明·夏完淳

孤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

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釭待。

隔浦红兰堪采。

上扁舟、伤心欸乃。

梨花带雨,柳絮迎(一作含)风,一番愁债。

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

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

一自市朝更改。

暗销魂、繁华难再。

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千载。


1

(词)明·夏完淳

盈盈花落,无奈东风恶。

泪滴花魂花命薄,颇似愁人漂泊。

珠帘半捲窗开,惜花懒傍妆台。

梦到画桥深处,黄莺唤得春来。


1

(词)明·夏完淳

伤离别,相思又值清明节。

清明节,蓟门衰草,汉宫红叶。

愁怀万种凭谁说,边鸿不到音书绝。

音书绝,长安何处,晚山重叠。


1

(词)明·夏完淳

江上望,郎在木兰舟。

远水孤帆天漠漠,斜风急雨水悠悠。

归去不胜愁。

期已过,不见暮帆收。

寂寞孤灯寒枕簟,徘徊残月挂帘钩。

肠断五更头。


1

(词)明·夏完淳

玉人天际最堪怜,月色上花枝。

暝宿吴江,风灯零乱,一晌相思。

天涯何日归期,想携手清光旧时。

立尽黄昏,乱鸦啼处,此恨谁知。


1

(词)明·夏完淳

残鸦几点,噪(一作照)柳外斜阳,芳草如剪。

寂寂雕栏独倚,紫箫吹遍。

无聊再访章台路,暗生香、玉人重见。

珠帘低亸,丹唇不语,星眸斜转。

猛听得,红牙几按,那玉树三声,金衣数啭。

却上西楼同倚,翠生红颤。

暗中细语叨叨说,待挑灯、又抛冷面。

沉沉春醉,胧胧春睡,梨花庭院。


1

(词)明·夏完淳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

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

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

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

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驾东风。


1

(词)明·夏完淳

几番薄倖。

无限伤心景。

眉前事,心头病。

残灯馀一点,恰把罗衣整。

窗棂外,一枝带雨梨花影。

独步东风静。

访当时花径。

寒悄悄,花光净。

人去多时也,往事犹堪省。

飘红泪,银釭露满鞦韆冷。


1

(词)明·夏完淳

梦到扬州,依然南浦。

绮罗如梦锦如尘,香车宝马知何处。

翠烟笼,十里隋堤,茫茫飞絮。

举目魂销肠断,春光如许。

琼花消息竟飘零,荒台古苑春无主。

想莺花,十二楼前,迷离烟雨。


1

(词)明·夏完淳

紫玉辘轳青锦索。

金井梧桐寒寂寞。

霜鞯马上冶游郎,花下约。

灯前诺。

人在画楼搴翠幕。

无奈愁人春梦恶。

泪点罗衫春袖薄。

一江烟草乱相思,当初错。

而今莫。

雁又不来花又落。


1

(词)明·夏完淳

纱窗雨过,又几阵东风,愁红满地。

黄昏约了,刚则是和衣睡。

几遍落花惊起,眼盼盼、佳期误矣。

而今荡子音书,浑似梦花儿戏。

须记海棠花底,那万种新愁,谁人怜你。

丝丝春雨,点滴是相思泪。

满眼花眠柳醉,肠断了、千金一纸。

待将锦字成灰,还是和他梦里。


1

(词)明·夏完淳

几阵(一作树)杜鹃啼,却在那、杏花深处。

小禽儿、唤得人归去。

唤不得、愁归去。

离别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飞絮。

恨柳丝、系得离(一作人)愁住。

系不得、离(一作愁)人住。


1

(词)明·夏完淳

珠帘斜捲翠鬟垂。

晓月重楼人未归。

细按红牙懒画眉。

影徘徊。

一种东风几样吹。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闺媛总部

1

(词)明·夏完淳

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毬。

玉点香毬,尽日东风不满楼。

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

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


2

(词)明·夏完淳

登楼望,露华新,满目尽风尘。

莺花无主不胜春,偏逐断肠人。

郎未来,侬未去,独倚雕栏无语。

泪珠滴滴对银釭,化作今宵雨。

(词)明·夏完淳

黄昏月,五更风,一点落花红。

和烟和草月胧胧(一作朦胧),泪雨滴梧桐。

露华深,罗被冷,疑是郎来惊醒。

淩波几步下回廊,月破风帘影。

夏完淳

夏完淳

郭沫若历史剧《南冠草》中的人物。他是明末中书舍人,江南反清士大夫的领袖,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从湖南联络义军返回故乡后即处于敌人重重搜捕中,处境十分险恶。为了恢复明室,决心离家去南澳投奔鲁王。当丈人钱彦林提出“表面上和光同尘,骨子里灭满兴汉”的妥协主张时,他说:“挺立两间扶正气,长垂万古作完人。”并以史可法和太湖起义烈士等激励钱彦林坚定意志。后因表弟王聚星的出卖,被敌人逮捕,在审判时痛斥汉奸卖国贼洪承畴。在狱中,杜九皋等前来相救,为不愿连累他人,甘愿坐牢,写成诗集《南冠草》,最后与刘公旦老人一面吟诗,一面走进刑场,面对钟山故国,立而不跪,引颈就义,忠贞不屈,表现了民族英雄的浩然正气。

☚ 白酱丹   俞实夫 ☛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

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七八岁即善诗文。十四岁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杀后,又与子龙等再谋起事,任鲁王中书舍人。翌年被捕,慷慨就义,年仅十七岁。其创作初受复古派影响,曾大量摹拟六朝以前诗。从军以后,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斗争经历,风格悲壮激越。亦能词、曲。多抒写壮志未酬的英雄遗恨,情调凄凉。散文亦深挚动人。有《南冠草》等集传世。另有纪明末史事的《续幸存录》(传本不全)。现合编为《夏完淳集》。

☚ 董说   六、清 ☛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

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一作灵胥)。南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七岁能诗文,有“神童”之称。明崇祯十六年(1643)与杜同春等在松江共结西南得朋会,师事徐孚远。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随父夏允彝及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三年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吴军败后,仍为抗清奔走各地。四年,事露被捕。在南京就义,年仅十七岁。所作诗文词曲有《夏节愍全集》十四卷,今重编有《夏完淳集》。散曲有《狱中草词馀》一卷,存小令三首,套数二套,俱狱中抒怀之作,“长歌当哭,抵诗千首”(卢前语),在风格上一反明末曲坛柔媚婉艳的风气,以一种强烈的悲壮美震撼当时曲坛。

☚ 陆葇   黄祖颛 ☛
夏完淳

夏完淳

四幕历史悲剧。张光中著。1941年6月重庆青年出版社初版。中央青年剧社剧本创作第六种。1942年9月重庆青年出版社初版,修订本。青年戏剧丛书第一种。

☚ 孤岛的狂笑   大时代的插曲 ☛

夏完淳

夏完淳

郭沫若所作历史剧《南冠草》中的主人公。史有其人,幼有神童之誉,长有爱国之志。清兵南下后,他在江苏松江一带进行抗清活动。后被捕杀,年仅十七岁。剧本描写夏完淳在反清斗争中壮烈殉国的故事。夏完淳在最后一个诗集《南冠草》中所“含孕的情趣和事实”,成为剧本中戏剧形象创造的依据。剧本描写夏完淳反对异族统治、反对汉奸卖国贼而壮烈牺牲的事迹,热情地歌颂了夏完淳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在第五幕中,汉奸洪承畴审讯夏完淳,却被夏完淳批判得体无完肤: “你简直是出卖祖国的狼心狗肺的大汉奸!你比石敬塘、张邦昌还要无耻,你比秦桧、汪伯彦还有险恶!”在奴颜婢膝的洪承畴面前,夏完淳衬托得更加伟大。这样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英雄,献身于国家民族的事业,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英雄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感召着我们,端哥(指夏完淳)的精神不灭!中国的锦绣山河是一定要光复的!”(《南冠草·尾声》)剧本在重庆演出后获得很大成功,在同一题材诸剧中独享盛名,并由此引起文史学界谈论夏完淳热。这位江左少年的英雄事迹和成仁取义的精神,在大后方为人们广泛传诵。“特别是在今天,特别是对于全中国的青年们,夏完淳的事迹与精神,应该是不朽的典范,光荣的典范。” (金梓凡《读<金风剪玉衣>》)。

☚ 林桐   胡胜 ☛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

原名复,字存古,别号小隐、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夏允彝子。幼聪慧,七岁能诗文,九岁撰《代乳集》(已佚)。年十二,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王弘《砥斋集·夏孝子传》)。十五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投身抗清斗争。兵败父死,又与陈子龙起兵。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入太湖吴易(一作易)处参谋军事。易败,流亡江、汉之间,仍奔走抗清。顺治三年(1646),抗清军事连续失败,作《大哀赋》,文采宏逸。四年夏,因上表谢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为人告发被捕。狱中谈笑自若,作乐府数十阕;在南京严斥洪承畴劝降,遂殉难。年仅十七(从《补疑年录》)。乾隆时赠谥“节愍”。《明史》卷二七七附夏允彝传。沈雄《古今词话·词评》引其《柳塘词话》曰:“夏存古《玉樊堂词》,向得之曹硕庵五集中。见其词致,慷慨淋漓,不须易水悲歌,一时凄感,闻者不能为怀。”有《夏完淳集》、《南冠草》、《续幸存录》及《夏内史词》、《玉樊堂词》等。《夏内史词》有《惜阴堂汇刻明词》本。

☚ 朱一是   清 ☛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

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华亭(今属上海)人。父允彝,为江南名士,有文名,与陈子龙为莫逆交,曾在松江结幾社。允彝与子龙对完淳影响极大。完淳早慧,有“神童”之誉,五岁读完五经,七岁能诗文。九岁便将其所作诗、文编为《代乳集》。允彝为福建长乐知县,完淳随父往闽任职。明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随父为祖母守制,返回家乡,拜在陈子龙门下,后又与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崇祯十七年,北京城破,思宗自缢死。次年,清兵南下。允彝、完淳父子为吴志葵军参谋军事,投入了抗清斗争。志葵被俘牺牲,允彝投水殉国。完淳继父之志,倾其家资以资助抗清斗争,并投入吴易领导的太湖义师。后吴被俘牺牲,完淳写《吴江野哭》以哀悼。清世祖顺治四年(1647),完淳得知鲁王遥授其为中书舍人,写表谢恩,事泄被捕,被押至南京,在审讯中表现出直而不屈,勇而不惧的英雄主义精神,对审讯者洪承畴大加讥讽。在拘押期间,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诗、文,编为《南冠草》。临刑,意气扬扬,英勇无畏,时年仅十七。完淳文、赋词、曲皆有一定成就。其诗之题材与主题大多集中在抗清复明大业上,诗中充满了高昂的爱国激情与自觉的为正义事业的献身精神,特别富于感染力。如:《细林野哭》哀悼其师陈子龙;《忆侯幾道雲俱兄弟》、《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追忆死难同志;《鱼服》写军营生活;《柬半邨先生》写慷慨就义的决心;《六哀》、《六君子颂》歌颂抗清殉国的烈士,都写得慷慨激昂、悲壮淋漓。其诗、文在其牺牲后多散佚,直至清高宗乾隆(1736—1795)末,才有《夏内史集》之刊刻,后编为《夏节愍全集》。《明史》卷二七七有传(附于夏允彝传)。今人郭沫若曾为作传。

☚ 毕著   林古度 ☛

夏完淳1631—1647

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胥、一作灵首。华亭(今松江华亭县)人。南明抗清将领、诗人。云间诗派作家之一。十四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杀,完淳坚持与陈子龙联合抗清,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后被捕,在南京痛骂洪承畴,被害。有《南冠草》、《玉樊堂词》等,今合编为《夏完淳集》。
索引:夏完淳、夏复,存古,小隐、灵胥、灵首;玉樊堂。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从6岁起随父亲夏允彝游宦四方,阅历甚丰。九岁能诗文,有“神童”之称。14岁即追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进行抗清活动,15岁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其父在抗清失败后投水自杀,他仍为抗清而奔走联络,终于被俘。在狱中两个多月,拒绝清军总督洪承畴劝降,至死不屈,英勇就义于南京,年仅16岁。诗歌创作受明代前后七子影响,早期多为模仿因袭之作,明亡之后,其诗文饱含爱国激情,语言华美,意境苍凉悲壮,充满着一股英雄豪情。后人辑有《夏完淳集》,又称《夏节愍集》。


夏完淳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夏完淳

 明代作家。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七岁能诗文,十三岁拟庾信《哀江南赋》作《大哀赋》,十四岁参加抗清活动,与其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兵败父死后,又到吴易军中任参谋,易败,仍奔走抗清。后被捕,拒绝投降而被杀,时不满十七岁。有诗集多种,今合编为《夏完淳集》。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

明代重要诗人、辞赋家。《明史稿》有传。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自幼聪敏早熟,师事陈子龙。12岁即“博致群书,为人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奇中。”(王弘撰《夏孝子传》)13岁时,清兵入关,拟庾信《哀江南赋》而作《大哀赋》。14岁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兵败后被捕,在南京西市慷慨就义。存赋12篇,骚辞2篇,与其诗文同一格调,沉郁悲慨,词气豪俊,感愤国破家亡之哀,悲歌激楚,动人心魄。其《大哀赋》是倾诉故国沦亡之痛,概括明末历史剧变的一部史诗性杰作;《寒泛赋》等抒情小赋也皆深致感人,融注着浓郁的爱国激情。唯驱典用事过繁,是其不足。著有《玉樊堂集》、《夏内史集》、《南冠草》等,中华书局1959年合编为《夏完淳集》。

☚ 顾起元   夏树芳 ☛
夏完淳

127 夏完淳1631—1647

明代诗人、抗清将领。原名复,乳名端哥,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胥(灵首)、玉樊。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俱为江南名士。自幼聪慧,天资极高,5岁读经史,7岁能作文。清兵南下时,随父、师投军抗清,曾任南明鲁王中书舍人。兵败被捕,坚贞不屈,痛斥汉奸洪承畴,在南京壮烈牺牲。著有诗集《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等,后世编为《夏节愍全集》。另著有史书《续幸存录》。今人有点校本《夏完淳集》。

☚ 张岱   清代作家 ☛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XiaWanchun

明代诗人。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或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的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都是讲文章重气节的名士,对他影响很大。清兵南下后,他同父亲、师友一起参加了抗清斗争,南明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后被清兵捕获,拒绝诱降,以身殉国,年仅17岁。
夏完淳诗文兼长,并能填词作曲,均气壮而语俊,情厚而调高。他早期受陈子龙复古主张的影响多摹拟之作,内容比较单薄。参加抗清斗争以后,他面对现实进行创作,一洗模拟面貌,他抒写国破家亡的悲痛,记述自己的抗清斗争,表现了高昂的抗战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他的这些作品,不事雕琢,慷慨激昂,形成了独特的沉郁风格。如他的著名代表作《易水歌》、《寄内》、《南冠草》、《土室余论》、《狱中上母书》等都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著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近人汇编为《夏完淳集》。

☚ 陈子龙   李开先 ☛

夏完淳1631—1647

南明诗人、抗清将领。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或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5岁知书史,9岁善诗文。14岁随父夏允彝及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后被捕,在南京痛骂洪承畴,坚拒诱降,被杀,年仅16。所作多慷慨悲凉,高亢激越。有《内史集》、《南冠草》等诗集。今人辑其诗、词、曲、赋、散文为一集。名《夏完淳集》。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

明末诗人,抗清将领。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或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他天资过人,聪明早熟。5岁读经史,7岁能作文,受到前辈文人赏识。他自幼受其父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12岁拜当时文坛声望极高的陈子龙为师,二人创立“几社”。14岁时随父夏允彝、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清军攻陷松江后,其父投水殉难。夏完淳誓志报国,与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梅重组义军,并上书南明鲁王,鲁王授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兵败,只身流离。顺治四年(1647)夏,在故乡被捕,押解南京,因拒绝诱降,英勇就义,年仅17岁。他虽一生短暂,但著作却很有成就。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其前期诗受拟古主义影响,内容比较单薄;后期风格变为高亢激越,慷慨悲壮;抒写国家破亡之悲,英雄末路之哀,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他被捕后写的诗《南冠草》,文《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等,都是血泪凝成的正气篇。他的作品曾编为《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出版《夏完淳集》。

☚ 徐霞客   徐渭 ☛

夏内史集/夏节愍全集/夏完淳集

☚ 申端愍公文集   夏内史集 ☛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

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14岁时,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举兵抗清。其父兵败自杀后,又从陈子龙参与太湖军事活动。后被捕,在南京痛骂洪承畴,不屈死。所作诗文,抒发其壮志浩气,反映其斗争经历,悲歌慷慨,以《南冠草》诗著名。其纪实散文《续幸存录》(传本不全),记南明史事颇详,亦足见其少年英雄,国事为重,其文为绝笔,为史笔。

☚ 张煌言   清代 ☛

江左少年

☚ 梦绕西湖   江左少年 ☛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

明代诗人。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聪明早慧,自幼受父夏允彝、师陈子龙熏陶,讲文章,尚气节。十四岁从父、师起兵抗清,兵败父死,又与师再次起兵,受鲁王中书舍人职。后被捕,在南京慷慨就义,年仅十七。有《南冠草》、《玉樊堂集》等。幼作效拟六朝,从军后,多抒写国破家亡之愤,悲凉激越,风格独特,诗歌《细林夜哭》、散文《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等,皆为血泪凝成之名作。

☚ 张煌言   三国演义 ☛

夏完淳1631~1647Xia Wanchun

poet of the Ming Dynasty

夏完淳1631—1647

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夏允彝之子。师陈子龙,文章气节均有声名。他十四岁从父允彝、师子龙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杀,又与陈子龙等起兵,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易败,他仍为抗清而奔走。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子龙被害,他被捕,在南京痛骂洪承畴,英勇就义。所作诗赋,多激昂慷慨,传世的有《南冠草》等集,另有纪明末史事的《续幸存录》 (传本不全),今合编为《夏完淳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