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复堂词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复堂词话 复堂词话清谭献撰。共一百三十一则,为其门生徐珂所辑,1925年付梓。徐珂跋云:“师之论词诸说,散见文集、日记及所纂《箧中词》、所评周止庵《词辨》。光绪庚子(1900),珂里居,思辑为专书,请于师曰:‘集录绪论,弟子职也。侍教有年,请从事。’师诺。其年冬,书成,呈师。师曰:‘可名之曰《复堂词话》。’”谭献论词继承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的词学观点而有所发挥,认为“倚声之学,由二张(张惠言、张琦)而始尊”;周济“切磋于晋卿,而持论益精”。谭氏极少推尊词体,并在《复堂词录叙》中指出:“词为诗馀,非徒诗之馀,而乐府之馀也。”词是由风、骚和乐府的演变发展而来,不应“以词为小道”。作者虽撰《箧中词》,“以衍张茗柯、周介存之学”,但又感到“以常(州)派挽朱、厉、吴、郭,佻染饾饤之失,而流为学究”。故“常州词派,不善学之,入于平钝廓落,当求其用意深隽处”。他不囿于门户之见,而自立己说。如对苏轼《卜算子·雁》,张惠言《词选》以《诗经·考槃》为比,谭献以为“其言非河汉也”,并提出“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主张,颇有新见,对晚清词坛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书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唐圭璋《词话丛编》据《心园丛刊》辑入。 ☚ 白雨斋词话 岁寒居词话 ☛ 复堂词话词话。一卷。清谭献撰。谭献(1831—1901),初名廷献,号涤生,后更名献,字仲修,号复堂,晚号半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同治举人,屡试礼部不第,署秀水县教谕,历任歙、全椒、合肥知县。后淡于仕进,告归乡里,锐意著书。晚年应张之洞之邀,主讲湖北经心书院。工诗词古文,著有《复堂类集》,编有《箧中词》、《复堂词录》。光绪二十六年(1900),弟子徐珂经其认可,将散见于各种著述及日记中的论词之语辑成一编,共一百三十一则,定名为《复堂词话》,于1925年梓行于世。 谭献治词是由浙西派转向常州派,故对两派功过有公允的评价。他对浙派词的“破碎”、“饾订”、空疏薄滑痛下针砭,正确肯定了常州派的历史功绩。对张惠言、周济的尊体说,他认为:“茗柯(张惠言号)《词选》出,倚声之学,日趋正鹄……周氏(济)撰定《词辨》、《宋四家词筏》,推明张氏之旨而广大之,此道遂与于著作之林,与诗赋文笔,同其正变。”他还确认了常州派比兴寄托说的理论价值:“常州派兴,虽不无皮傅,而比兴渐盛……周介存有‘从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之论,然后体益尊,学益大。”“以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千古辞章之能事尽,岂独填词为然?”但他也客观地指出了常州派“平钝廓落”、缺乏灵气的弊病。 谭献生当衰世,其观照文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于忧生念乱之时,寓温厚和平之教”,即力图以儒家正统诗教来挽救世道人心。故其论词宗旨,特标榜“折中柔厚”。“折中”即中庸,“柔厚”即温柔敦厚;谭献既确立了一种与政教观念相关的道德伦理规范,又提出了含蓄蕴藉的传统审美原则。他认为词的艺术境界应是:“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如“金碧山水,一片空濛”。实质上是要求词义隐指远、模糊多义,能传达词人与现实若即若离的联系,折射其曲折微妙的心境意绪。为了创造此种境界,他在艺术传达方面主张“潜气内转”、“返虚入浑”和“一波三折”,大致是指情感的含蓄美、意境的整体美、结构的曲折美,可说反映了谭献对我国古代婉约词情感表现的审美特征的深切体认。当然其偏狭之处也是毋庸讳言的。 谭献还在词的鉴赏方面提出了“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论点。这一观点,上承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易经》的“见仁见智”说、王夫之的“诗无达志”说,重视读者在文学鉴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把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阐释权归于读者一方。这颇类似于西方接受美学关于读者有“合法的主动性”的说法。然而,谭献的观点仅是一种敏慧的点悟,未能有充分的论证和阐述,其中包含的合理内核一旦被歪曲,就会成为主观随意、凿空乱道解词的根据。 有《心园丛刻》本、《词话丛编》本,通行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与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冯煦《蒿庵论词》合刊)。 复堂词话 《复堂词话》清谭献(复堂)著。谭献是常州词派的后劲,其词论散见于《复堂日记》。他评击浙派词人,指出“朱伤于碎(词句破碎),陈厌其率(词不洗炼)”。高度评价张惠言和张琦,认为“倚声之学,由二张而始尊”。对浙常两派的成就和流弊,认识较正确。他较着重词的内容与词之社会作用,《复堂词叙录》中自述早年读词,即“喜寻其旨于人事,论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提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著名论断。他高度评价周济的“寄托”说,认为周济“有‘从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之论,然后体益尊,学益大”。他推尊词体,可否正变,与周氏持论稍异,说“大抵周氏所谓‘变’,亦予所谓‘正’也,而折衷柔厚则同。”(《词辨跋》)由于他主张“折衷柔厚”之说,对辛词时有微辞,因之对历代豪放派作品也多所不满。不过,他对清代词人评论比较恰当,对有成就的浙派词人有所肯定,说明他既守常州词派理论而又能突破其局限。 ☚ 白雨斋词话 论词随笔 ☛ 复堂词话一名《谭仲修先生复堂词话》。词论。清人谭献(1832—1901)撰。一卷。献有《复堂词》已著录。此编系谭氏弟子徐珂辑成,成书于民国十四年(1925),约一百三十则,一万五千字。多录于谭氏《复堂词》及《箧中词》。谭氏系一代词家,评论历代词人多有深刻见解。评清人词及词集处尤多。“阮亭、葆馚一流,为才人之词,宛邻、止庵一流,为学人之词。唯三家(指蒋春霖、纳兰容若、项廷纪)为词人之词。”成为词坛名论。有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词话丛编》本。另有《心园丛刻》本,题《谭仲修先生复堂词话》一卷”。一九五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校点本,收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与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冯煦《蒿庵词话》同刊。 复堂词话 复堂词话词话。一卷。清谭献撰。谭献(1831—1901),初名廷献,号涤生,后更名献,字仲修,号复堂,晚号半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同治举人,屡试礼部不第,署秀水县教谕,历任歙、全椒、合肥知县。后淡于仕进,告归乡里,锐意著书。晚年应张之洞之邀,主讲湖北经心书院。工诗词古文,著有《复堂类集》,编有《箧中词》、《复堂词录》。光绪二十六年(1900),弟子徐珂经其认可,将散见于各种著述及日记中的论词之语辑成一编,共一百三十一则,定名为《复堂词话》,于1925年梓行于世。 ☚ 词学集成 赌棋山庄词话 ☛ 复堂词话一卷。清谭献(1832—1901)撰。谭献原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屡应礼部试不第。曾入福建学使徐树藩幕。历任秀水县学教谕及安徽歙县、全椒、合肥、宿松知县。晚年辞官归里,生活清贫。张之洞聘其主讲经心书院,年余辞去。谭献年十五学诗,年二十三学词,三十岁以后注意考辨词学流别。论诗尊崇儒家古训。其诗多古体。吴怀珍称其诗“优柔善入,恻然动人,使人歌呼悲愉而无以自主”(《 〈复堂诗〉叙》)。其词含蓄隽秀。陈廷焯评其词说:“品骨甚高,源委悉达,其胸中、眼中,下笔时匪独不屑为陈、朱,尽有不甘为梦窗、玉田处,所传虽不多,自是高境。” ( 《白雨斋词话》)著有《复堂诗》、《复堂词》、《复堂日记》、《复堂类集》、《复堂文续》等,编有《箧中词》、《箧中词续》等。《复堂词话》是其论词的专著,其论词继承常州词派的主张,以提高词的地位为己任,提出了“乐府失而求诸词”的论点。有清刊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