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指大言豪语。语出《晋书·谯刚王逊传》:“承行达武昌,释戎备见王敦,敦……谓承曰:‘大王雅素佳士,恐非将帅才也。。承曰:‘公未见知耳。铅刀岂不能一割乎?’承以敦欲测其情,故发此言。敦果谓钱凤曰:‘彼不知惧而学壮语,此之不武,何能为也!’” 某种程度的话 某种程度的话他人的只言片语:唾涕(拾人~) 有见识的话:知言 合乎礼法之言:宪言 预先说出的关于将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预言 巫师、方士等以谶术所作的预言:谶言谶语 谶词 谶辞 预兆灾变的谶语:訞谶 以谣谚形式表达的谶语:谣谶 不经意说的一句话竟然成了不吉利的预言:一语成谶 不能改变的话:金口玉言 质朴的话:质言 素辞 粗朴的语言:粗语 正确的话:正言 端辞 极正确的话:一至之言 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至理名言 不可更改、非常正确的话:不刊之语 道德圣智的话:绳墨之言 重要的话:要语 为世人所尊重者的言语:重言 著名的话:名言 说得很快的话:急言急语 有分量、措词严厉的话:重话 气魄很大的话:豪言(~壮语) 豪语 豪壮的语言:壮语 怪诞的话:怪话 惊人的话:险话 耸人听闻的话:险语 险言 泼辣放纵的话:辣语 ☚ 某种程度的话 无关的话 ☛ 壮语zhuàng yǔ❶豪放雄壮的言语。《晋书·谯刚王逊传》:“彼不知惧,而学~~,此之不武,何能为也?” ❷谓夸大其辞。《文心雕龙·杂文》:“观其大抵所归,莫不高谈宫馆,~~畋猎。” 壮语壮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和广东省连山等地。分南部、北部两种方言。声母二十二个,有带喉塞音的浊塞音声母[?b]、[?d],清塞音无送气音,有少量腭化和唇化声母,有舌根浊擦音声母[ ]; 韵母一百零八个: 六个单元音韵母皆为长音, 元音韵尾有[-i]、[-u]、[-ɯ]三个, 辅音韵尾有[-m]、[-n]、[ ]、[-p]、[-t]、[-k]六个, 辅音韵尾前的元音除[]外都分长短。有舒声调六个,促声调二个, 共八个调类, 六个调值为中升[]、低降[]、高平[]、中降[ ]、高升[ ]、中平[ ],促声调与舒声调的调值相同。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基本语序为主语在前谓语居中宾语在后,有些名词单独使用常冠以相应的量词,名词的定语多在名词后,但数、量词(“一”除外)作定语则提前,量词可作修饰词组的中心语;动词、形容词有丰富的构词手段,用带附加成分的方式表示性状和程度的不同;因受汉语影响,还有一些新的语音、语法结构形式。词汇中以单音词居多。使用文字为壮文。 壮语Zhuang(language) 壮语我国壮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使用人口约1300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省怀集县、连山县等地。壮语分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北部方言内分7个土语;南部方言内分5个土语。南、北方言之间语音差别比较明显。使用北部方言的人口,比使用南部方言的人口多。壮语有以下特点:语音,声母一般有30个左右,分单纯、腭化和唇化3类。少数地区保留了p, ph, k, khɿ, mɿ,等复辅音声母;多数地区有 b和 d两个带前置喉塞音的浊塞音声母。元音一般有a、 e、 i、 o、 u6个,有些地区还有ε、ɔ、ə、y。韵尾前的元音有长短对立,有些地方除a外,其余元音的长短对立趋于消失。一般有—i、—u、—щ、—m、—n、—η、—p、—t、—k韵尾。有些地方—щ韵尾已消失;有少数地方—k韵尾变为—?或者消失。声调一般有舒声调6个和促声调2个。大多数地区8个调类都很一致,和汉语的平、上、去、入4声,各分阴阳8个调类相当。汉语借词有早期借词和近代借词。汉语借词的读音,由于借词的时代不同,其读音也不同。早期汉语借词,保留有—m、—p、—t、—k韵尾和8个调类,已适应各地壮语语音。早期借词有派生新词的能力。近代借词,大部分地区都是按汉语西南官话的语音吸收,各地读音一致,但音类特别是调类的对应很不整齐。中南部地区的近代借词,则是按当地长期形成的早期借词读音吸收。语法,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在宾语之后,但由于受汉语的影响,有的补语也能在宾语之前。名词的修饰语,除了“二”和“二”以上的数词与量词组合的词组在名词之前外,都在名词之后。有许多表示事物类别的量词。词汇,基本词汇以单音节词居多,多音节词多是合成词,多音单纯词很少。合成词有两类,一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另一类是由词根加前加成分或后加成分构成。在单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大都可以加描绘性的后加成分。有相当多的汉语借词。有汉语借词与本民族词并存并用现象。在壮族聚居地区,壮语是壮族的主要交际工具。居住于城镇或市郊的壮族居民、壮族的公职人员、知识分子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大都兼通汉语,他们中的少部分人已转用汉语。杂居于壮族地区的其它民族,大都兼懂壮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