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墯馬髻”,亦稱“墮馬粧”,省稱“墮馬”。古代婦女一種髮髻。創自東漢時,魏晉以來逐漸爲其他髻式所取代,但由此派生出不少相似的髻式,如倭墮髻等,至清仍流行不衰。其式大致是髮髻側垂在一側,如人從馬上墮落之勢,故稱。一説髮髻鬆垂,像要墮落。《後漢書·梁冀傳》:“壽(冀妻孫壽)色美而善爲妖態,作愁眉、嗁䊋、墯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爲媚惑。”李賢注引《風俗通》曰;“惰馬髻者,側在一邊。”又《五行志一》:“桓帝元嘉中,京都婦女作愁眉嗁䊋,墮馬髻……墮馬髻者作一邊……始自大將軍梁冀家所爲,京都歙然,諸夏皆放效。”晉·崔豹《古今注·雜注》:“墮馬髻今無復作者,倭墮髻一云墮馬之餘形也。”南朝梁·沈約《江南曲》:“羅衣織成帶,墮馬碧玉簪。”唐·李頎《緩歌行》:“二八蛾眉梳墮馬,美酒清歌曲房下。”明·王錂《春蕪記·感嘆》:“曉傍妝樓梳墮馬,春眠畫閣聽啼鵑。”清·二石生《十洲春語》:“夜燭飛鸞影,晨匳墮馬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