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墨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墨义 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经义包括经文、注疏,最初只是口试,即口义,因口试不便于事后考查,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规定,要将所答内容录于纸上,即改为笔试,就是墨义。墨义,近似现在的问答题,在所出题目不强调思考,只要会背诵经文注疏即可回答。 墨义唐代科举考试方法之一。《唐会要》七五载,唐以来用儒家经文试士,分口义、墨义二种方式。墨义,即用笔对答经义,“直书其义,不假文言。”《新唐书·选举志》上元和二年:“明经停口义,复试墨义十条。”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科舉部 > 其他 > 墨義 墨義 mòyì 唐科舉明經科考試經義,有口答和筆答兩種方式,曰答曰口義,筆答曰墨義。《新唐書·選舉志上》:“[元和二年]明經停口義,復試墨義十條。”宋以後直迄清末,並沿用墨義試士。 墨义宋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内容之一。其方法系由教授出题,由被考者根据记忆进行笔答。 墨义科举考试用语。唐宋科举考试方法之一。唐明经科原本口试经术大义十条。建中二年(781),中书舍人赵赞知贡举,奏请将所答内容录于纸上,直书其义,不重修辞,以此为凭,定其取舍,称为“墨义”。即以书面问答形式回答经义。宋沿唐制,用以考试进士和诸科举人。试法极为简单,如问:“作者七人矣,请以七人之名对。”答:“对:七人某某也。谨对。”又问:“请以注疏对。”答:“对:注疏曰某某。谨对。”熙宁四年(1071)罢明经科,进士科亦罢考墨义。 墨义 墨义科举考试文体之一。即考试官依经文及注疏提问,应举人依经文及注疏对答,无须解说。唐代明经考试经义,有时是口问大义,称“口义”。有时为书面回答经文或注疏,称“墨义”。宋沿唐制,以经义考试进士和诸科举人,命其笔答。试法为简单的书面回答,如问: “作者七人矣,请以七人之名对。”答曰: “对: 七人某某也。谨对。”又问: “请以注疏对。”答曰: “对:注疏曰: 云云。谨对。”熙宁四年 (1071年) 罢明经、诸科,进士科亦罢试墨义。自此墨义遂废。 ☚ 帖括 经义 ☛ 墨义笔答经义。科举考试方式之一。始于唐代。考生只需依经文和注疏作答,不必论述。 墨义科举考试方法之一。此法是一种简单的笔试问答,只要熟读经文和注疏就能够答出来, 不必进行解释,如问:“作者七人矣,请以七人之名对。”可答:“七人某某也,谨对。”又问:“请以注疏对。”可答:“注疏曰云云,谨对。”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罢明经科,进士科亦罢墨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