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塾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塾师》

一生中教过我的老师有数十个,但我最难忘的是塾师。

1949年春天,我跟随父亲到了村上的阎家塾馆。

这是一座破落的庄院,四周翠竹葱茏,柏木森森,几棵大楠木树上鸟巢点点,晨昏雾起,鹤飞于天,鸟鸣在林,倒也幽静。书屋设在阎家大厅的东面,由篾笆夹隔而成。塾师姓王,据说是落魄的高中毕业生,新学、旧学都好。他,三十多岁,中等身材、蓄平头,穿灰布长衫,三尺长的叶子烟杆常作手杖。我们走进书屋,焚香点蜡,在“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前跪拜,塾师立刻拉起我,说:“不必行大礼,三鞠躬就可以了。”当他知道我的腿是因抗争一富家子弟的欺侮而被打伤致残时,慨然地说:“天下为公,谈何容易!”接着,他带我到一张书桌旁,递给我一部书,说:“你已修完高小六年级上期的功课,不必读‘四书’了,学《古文观止》吧!数学也不要丢!”

从此,我就在旧学、新学的交叉轨道上读书、背书、练字、演算。我不但没有忘却小学的功课,而且在古代散文名篇的熏陶下,领略了《陈情表》(李密),《祭十二郎文》(韩愈)的挚情,《出师表》(诸葛亮)的忠心,《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忧乐……也许这就是我的“文学启蒙”吧!

塾师家在青石桥,离塾馆有十多里,他只好寄食在阎家。塾馆三十多名学生,除了按时交学米外,还在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给他送些粽子、月饼、糟酒之类。按规矩,他要回赠学生一些香包的。由于师母不在这里,他便自制书笺,并针对性地题上诗句,送给我们。记得给我的书笺上,他写的是:“逆水行舟,功在不舍;残而不废,有志事成。”读着这些充满激情和鼓励的文字,我想起腿残后遭受到的嘲弄、白眼、耻笑,泪水在眼眶里滚来滚去。

塾师家境贫寒,加上子女多,生活非常困窘。因此,他对穷人总是怀着一腔的同情和热爱。记得一天下午,他应邀去写碑文,临走时要我们好好读书、练字。不料,他走后不久,龙卷风起,潘家晒在黑石河滩上的土纸,满天翻飞。不知谁喊了一声:“走,放风筝去!”于是,我们一起冲出书屋,在河滩上跳着、笑着、闹着。塾师归来时,气虎虎地凶了一顿,说:“潘家靠造纸为生,你们不帮助抢纸,反而助风为虐,恻隐之心安在?”

还有一次,仿佛是秋末的一天黄昏,保长带着乡丁冲进书屋,要抓一位刘姓同学的壮丁。塾师虎着脸,在桌上拍了一巴掌,说:“我的学生,谁也不准拉走!”保长陪着笑脸,说:“战事吃紧,上司命令扩大壮丁名额!”塾师不容分说,严肃地说:“政府不是明文规定,不准拉在校学生当兵吗?”

“王先生,那是指‘官学’,你这是‘私学’!”

“胡说!‘私塾’就不是学堂吗?苏东坡、杨升庵不是‘私塾’培养的吗?”塾师涨红着脸,手一挥:“走吧!”

第二天一早,刘同学没来上学,听说被乡丁抓走了。塾师沉默地吸了三支叶子烟后,站起来,在黑板上大书几个字:“苛政猛于虎!”然后就让我们学《礼记·檀弓》篇中关于“孔子过泰山侧”一文。

这年(1949)冬天,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塾师特别高兴。一天,他对我们说:“要解放了!孟子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的‘王道’理想就要实现了。我教你们唱一首歌吧!”

塾师还能唱歌?我们感到新奇,都说:“要得!”

塾师在黑板上写下《锄草歌》,喝了两口茶,润了润喉咙,唱道:

手把锄头锄野草呀,

锄去那野草好长苗呀!

呀呼嘿,呀呼嘿,

锄去那野草好长苗呀,

呀呼嘿嘿呀呼呀嘿!

他,感情激动,声音宏亮、圆润,仿佛心都要跳出来似的。我们也扯破嗓子地唱,放学以后,“呀呼嘿嘿呀呼呀嘿”的歌声,还在广阔的田间村野上飘荡。

1950年春天,乡人民政府成立。塾师满腔热情,准备把塾馆办得更好。可惜那时实行单一的教育制度,塾馆停办。一天清晨,我上学后,书屋里异常寂静,大家不吭声,埋头写字,默默念书,不见塾师的影子。我正奇怪,秀成君哽咽着说:“先生回家了!他希望大家种田的种田,读书的读书,前途珍重!”

我望着空荡荡的书屋,想起塾师在这里度过的日日夜夜,想起他离开书屋时的苍凉心情,想起他对我们的谆谆教诲,眼泪禁不住扑簌簌地流了下来……

四十多年了,悠悠岁月总也抹不去我对塾师的思念,眼前常浮现他那蓄平头,穿灰布长衫,手拄叶子烟杆的身影;四十多年了,虽然我多次探询,终未见塾师一面,但他给我的“逆水行舟,功在不舍;残而不废,有志事成”的题词,在我艰难的生活道路上,始终在耳畔回响……

(1991年9月6日四川《教育导报》)





赏析《塾师》以质朴的文笔,真挚的情感再现了一位坚持正义、同情贫苦、刚正善良的默默无闻的教师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

《塾师》精于选材。作者从切身感受中选取了六件富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细节:(1)拜师就学。塾师不让“我”施大礼,并为“我”的腿被富家子弟打伤致残而愤愤不平。(2)回赠书笺。塾师按乡俗,于端午节时给学生赠书笺,笺上的题词既是塾师对学生的期望,更显示出“为人之师”的塾师在巧妙地塑造人的品格。(3)放风筝受责。塾师的一句“潘家靠造纸为生,你们不帮助抢纸,反而助风为虐,恻隐之心安在?”真切地道出他对劳苦大众的一腔同情与热爱。(4)愤抗抓丁。当乡丁来抓姓刘的学生时,他先“虎着脸,在桌上拍了一巴掌”,继而“严肃地说:‘政府不是明文规定,不准拉在校学生当兵吗?’”后学生被抓,他“沉默地吸了三支叶子烟后,站起来,在黑板上大书几个字:‘苛政猛于虎!’”并组织大家学“孔子过泰山侧”一文。言行结合,动静结合,映照出塾师刚毅正直的性格。(5)喜迎解放。塾师喜教《锄草歌》,展现了他欢快的心情及对平等社会的渴望!而彼时的世道人心也在那“扯破嗓子”的歌唱声中洋溢了出来。(6)惜别书屋。在解放初期单一的教育制度下,塾师不得不离开书屋。结尾的这笔给全文增添了悲剧的氛围,令人叹息和深思。小事显真情,六件生活琐事从各侧面丰富着塾师的形象,一个“新学、旧学都好”的落魄而刚直的知识分子便矗立于读者面前。

《塾师》感情真挚。“我”和塾师相处只一年,但因师之为人竟使我两次流泪。一次是读到塾师对“我”的鼓励文字“逆水行舟,功在不舍;残而不废,有志事成”时,对比腿残后遭受到的嘲弄、白眼、耻笑,“泪水在眼眶里滚来滚去”。一次是塾师离开书屋后,“想起他对我们的谆谆教诲,眼泪禁不住扑簌簌地流了下来”。真纯的泪滴里露出感动、感激的炽热情感。尤其是结尾的思念,既再现塾师“蓄平头,穿灰布长衫,手拄叶子烟杆”的形象,又强调塾师对“我”的题词,把悠悠桃李情推向了高峰,动人心魄!

《塾师》语言质朴。全文多用叙述语句,但随着事件的发展,平实中有突兀,尤其是塾师富于个性的语言,如“天下为公,谈何容易!”“苏东坡、杨升庵不是‘私塾’培养的吗?”等等,给文章凭增波澜,显示出自然婉曲之美。

读罢《塾师》,不胜感慨:40年悠悠岁月,40年沉淀的怀师之情,竟被作者浓缩在一千多字的短文里,可谓纸短情长,至真至诚。作者虽无意为文,文却在不意中而工。也许这就是《塾师》之所以感人的奥秘之处吧。
塾师

塾师

私塾的教师。蔡元培《与林纾》:“吾辈少时读《四书集注》……使~不以白话讲演之,而编为类似注疏之文言以相授,吾辈其能解乎?”

☚ 绛帷   教习 ☛
教师

教师

师(师父;师傅;老师) 先生 园丁
教师的职务:教席
老师和尊长:师长
老师和朋友:师友
对教师的敬称:函丈 函杖
对师长、学者的尊称:讲席
尊称家塾教师或幕友:西席
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友生 友弟
负责教导或传授技艺的人:傅(外~)
旧时私塾的教师:塾师 门客 门馆(门馆先生) 馆宾
对家塾教师的敬称:西宾
旧称学塾的启蒙老师:训蒙师
学馆的教师:馆师
汉时教初学的教师:书师
家庭教师:家教
授业的老师:业师
帝王的老师:帝师
自己的老师:本师
别人的老师:人师
前辈教师:先师
使人得到教益的好老师:良师
对自己有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良师益友 明师良友 明师益友 胜师良友
贤能的老师,很好的朋友:贤师良友
要求严格的老师:严师
对自己有恩情的师傅或老师:恩师
有名的老师或师傅:名师(~高徒)
博通古今的师长:达师
学习或科研的指导教师:导师
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老师宿儒
固定的老师:常师

另见:学生 徒弟 教育 讲授 教育 数导

☚ 信使   医生 ☛
塾师

塾师

家学的教师。尊称“西席”、“西宾”。所谓塾,指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礼·学记》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称西席、西宾者,因为古时宾主之礼,以西为尊,宾位座西面东,故有是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卷八《西席》条称: “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

☚ 使者   教引嬷嬷 ☛

塾师shu shi

tutor of a private school

塾师shu shi

tutor of a private school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