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塞上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塞上曲

塞上曲

琵琶套曲。原为《思春》、《昭君怨》、《泣颜回》、《傍妆台》、《诉怨》等五首小曲,初见于华秋苹编《琵琶谱》中卷,浙江陈牧夫传谱。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将五曲组合一起,总题为《塞上曲》,各曲标题改为《宫怨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思汉》。托称汉代王昭君所作。描述身居异域思念故园的痛苦忧愁,曲调细腻动人。

☚ 霸王卸甲   二、舞蹈 ☛

塞上曲

 题解
 这首诗,作者通过对边塞风景的描写,抒发诗人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意,表达了对因恃武而挑起的无谓征战的否定态度。
 
原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
 ①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②幽并:幽州和并州,指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客:戍边战士。尘沙老:指在边塞沙漠中老去。尘沙,幽并相拼的沙漠,代指边地。 ③矜夸句:夸耀自己善于驰骋而去惹是生非。紫骝马:泛指骏马。
 赏读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多气势昂扬,曲意深远,可与岑参媲美。
 虽然刚刚初秋八月,可是萧关大道却是一派衰败景象:孤蝉哀鸣,桑叶凋落,桑林空寂。处在出塞入塞的边关重地,在侵透心底的阵阵寒气里,处处是枯黄的芦草,毫无生气。诗人遥想从古至今有多少来自幽州并州的戍边将士,在这里共伴黄沙抵风抗寒戍守边关,又有多少人埋尸黄沙。诗人劝喻世人,不要学那些游侠儿,逞武恃强,夸赞什么自己的马好,功夫好,义气深。那和这些戍边健儿比来,太无聊了。
 这首诗赞讽并存。首句虽言鸣蝉,实为写人。由于古人多在村庄边植桑故有以桑梓代家乡的说法。因此,此处之桑林也有家园、村庄之意。本该繁荣的庄园,因战争而空;不管哪里来的好汉,都是抛家舍业到边关来征战,这征战又使多少人没了收成,空了家园。但也正是这些健儿抛家园,才得以保住国家安宁。所以诗人在写征战之士的辛苦之时,更道出他们的豪情。劝那些自恃勇武的人向他们学习,保家国平安;同时也讽告那些勇武恃侠的人,不要因功好战,挑起这毁家失业的战争。
 此诗写出了保家卫国健儿们的辛苦,也道出了对他们的敬意,婉曲的诉出了对世人的希望,同时表明了作者希望远离战争,企望和平的愿望。
 


李白《塞上曲》(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塞上曲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玉壶吟 下一篇:沙丘城下寄杜甫 →
诗词简介:看上去,这是一首征人出塞的歌,表达了戍边士卒休兵息战的愿望。但是它并不是一般的厌于兵事的牢骚,而是通过对历史上御戎安边的思考,从根本上抒发了诗人欲使“海县清一,寰区大定” 的治国安邦的宏伟抱负。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塞上曲》
    .[唐].李白.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花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 《 sāi shànɡ qǔ 》 
    《 塞 上 曲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dà hàn wú zhōnɡ cè , xiōnɡ nú fàn wèi qiáo 。 
    大 汉 无 中 策 , 匈 奴 犯 渭 桥 。 
    wǔ yuán qiū cǎo lǜ , hú mǎ yì hé jiāo ? 
    五 原 秋 草 绿 , 胡 马 一 何 骄 ? 
    mìnɡ jiānɡ zhēnɡ xī jí , hénɡ xínɡ yīn shān cè 。 
    命 将 征 西 极 , 横 行 阴 山 侧 。 
    yàn zhī luò hàn jiā , fù nǚ wú huā sè 。 
    燕 支 落 汉 家 , 妇 女 无 花 色 。 
    zhuǎn zhàn dù huánɡ hé , xiū bīnɡ lè shì duō 。 
    转 战 渡 黄 河 , 休 兵 乐 事 多 。 
    xiāo tiáo qīnɡ wàn lǐ , hàn hǎi jì wú bō 。 
    萧 条 清 万 里 , 瀚 海 寂 无 波 。 
     
  • 《塞上曲》
    .[唐].李白.
    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
    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
    命將征西極,橫行陰山側。
    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花色。
    轉戰渡黃河,休兵樂事多。
    蕭條清萬里,瀚海寂無波。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
    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回渡黄河,凯旋收兵。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 1、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大汉:汉朝,实指唐朝。中策:中等之策。《汉书·匈奴传》:“严允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焉。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贵、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故天下标明,是称中策。汉武帝选符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二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界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足为无策。’” [2] 
     
    2、匈奴句:意谓匈奴侵略军已逼近长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癸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军皆至,军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颉利请和,引兵而退。见《旧唐书·突厌传》。此即写此事。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3、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4、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5、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6、燕支二句:燕支,亦作焉支。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名,因产燕支草得名。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妇女用以化妆。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境。《史记·匈奴传》: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正义曰:《括地志》云: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7、萧条:平静之意。班固《封燕支山铭》:“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8、瀚海句:全句意谓匈奴被平息。以翰海风平浪静喻边地太平。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 [2] 《史记·匈奴传》:汉骠骑将军之出代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获敌人首级)万余级,左贤王将皆遁走。骠骑封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看上去,这是一首征人出塞的歌,表达了戍边士卒休兵息战的愿望。但是它并不是一般的厌于兵事的牢骚,而是通过对历史上御戎安边的思考,从根本上抒发了诗人欲使“海县清一,寰区大定” 的治国安邦的宏伟抱负。
     
     李白生活的时代号称盛唐。文人们吟咏边事,多以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为己任,所歌多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的慷慨赴死之辞。然而作为怀抱 “海县清一”大志的李白,于此诗中却一反常态,显露出他极为冷静的一面。他把眼光投向历史的深处,显出不同流俗的见解:
     
     “大汉元中策,匈奴犯渭桥。”北方匈奴为害中原,自周、秦以来,未曾间断。如何御戎安边,这一直是历朝都很棘手的问题。这两句本应该倒过来说,是有 “匈奴犯渭桥”这一事实,才有大汉如何筹策拒之。而诗人偏偏反过来说,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效果,是因 “大汉无中策”,才导致了“匈奴犯渭桥”。这不只是一个语序颠倒的问题,它包含了一个深刻的思想。在历史上秦始皇耗尽民力,穷竭国库来修筑长城以御匈奴,却并没有挡住北方铁蹄的南侵。至汉武,选将练兵,深入远戍,先后有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屡击匈奴,驰骋阴山、大漠,但匈奴并没有因此而被制服,虽战功赫赫,换来的却是兵祸连年。对此,《汉书》 已作了结论:“至汉武选将练兵……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疲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故诗篇开首说: “大汉无中策。”“无中策” 者,下策之谓也。正是由于出此下策,匈奴才逼进渭桥。渭桥,指渭水便桥,又称西渭桥,在咸阳市西,代指中原或京畿。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北方突厥颉利可汗进逼便桥之北,太宗李世民驰六骑独与颉利隔津而语,责以负约,太宗以其超人的胆略令颉利惊惧请和,引兵而退。故而清人王琦说此诗是“追美太宗武功之盛”。盖难以坐实也。因为下文不是颂扬而是批评这种“武功” 的。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传言唐时颉利设牙直于五原 (今属内蒙古)之北,故以五原泛指北方匈奴。匈奴散居蒙古高原大沙漠南北,其西拥有祁连山、燕支山。《西河旧事》载:“祁连、燕支二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暖夏凉,宜畜牧。”匈奴拥有如此肥美之地,秋草不衰,该是何等骄恣难制。汉武时主父偃曾上书说:“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天性固然。”此天性也包含地利,何能以称武制服! 这两句进一步说明好胜战穷武事来对付匈奴,实属下策。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阴山在唐时北塞外突厥界。汉武时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漠北。卫青凡七击匈奴,仅武帝元朔五年(前123)三个月内,就两次出军定襄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元狩四年 (前119),霍去病向匈奴出兵,封狼居胥山(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并登临大漠之北的瀚海。这频繁地深入匈奴,穷兵黩武,除了显示汉家武威外,得到了什么呢? 汉军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水陆运输费用紧张。这里尽管没有直接写出好胜战给中原带来的疲耗,但下文通过叙写匈奴的创艾,足以说明这一点。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花色。”汉武元狩二年 (前121),霍去病率万骑出兵,过燕支山千余里,复深入二千余里至祁连山。此二山冬温夏凉,水草肥美,又产红蓝可作胭脂。匈奴失此二山,曾有歌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中间四句更深一层的揭示出好战崇武既不利于中国之民休养生息,也给相邻之邦的生存构成直接威胁。靠深入匈奴来制夷御边又怎能不是下策? 王琦以为“命将” 二句是指唐太宗贞观四年(630),李靖破突厥于阴山 (今内蒙古包头市北)并擒颉利可汗之事,以美太宗武功。问题是经李靖此战,北边之患随之告罄,堪称上策,与全诗题旨不合。
     
    最后四句,诗人便直接端出题旨以收束全篇:“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既然深入远戍出击匈奴为下策,怎样才算上策呢?那就是掉转身来,渡河返回汉家的界域,令中外清静无事,大漠之南北泯息战波,这不正是“海县清一,寰区大定”吗? 当然,这只是诗人的理想,历史与现实都是血与火构成的,并不如理想那么美好,但理想本身是无可非议的。
     
    这是戍卒出塞的歌,但并不是对边塞生活的写实;这是一首咏史诗,但并不专咏一人一事,而是泛咏历史,借此表达诗人的理想抱负而已。沈德潜说:“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此千古绝唱,后唯明远、太白能之。”李白的确如此。既然要吟咏自己之情性,所以史料截取则由我驱遣。李白此诗的高明在于开篇便高屋建瓴地对汉武提出批评,气势磅礴,接下去纵横捭阖,不拘时空,不泥于具体史实,或汉或唐,或虚或实,由我剪裁,随意而出,最终是为了托出诗人的宏大抱负。另外,咏史诗最难的是形象直观。此诗虽通篇言理,却极其注意选取那些最能体现历史的形象材料,并以戍卒的口吻出之,使纵跨千年的历史如同一场具体的战争环境,一方是匈奴进犯,一方是中原征讨,写得声色兼具,动人心魄,使得诗人理想的表达极富感染力。
     



历代诗词精品之《塞上曲》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塞上曲

 

谢榛


 旌旗荡野塞云开,金鼓连天朔雁回。落日半山追黠虏,弯弓直过李陵台。

 
 《塞上曲》属乐府《横吹曲》之“新乐府辞”(《乐府诗集》),在唐人特多名作,宋以后无继之者。而明代边防力量较强,边塞诗有所振兴,谢榛此诗便是佳作。
 “旌旗荡野塞云开,金鼓连天朔雁回”二句烘托战场气氛。每句都包含两种意象。“旌旗荡野”“金鼓连天”是战场景象,分属视觉和听觉。军队作战,“旌旗”有号令指挥三军的作用,而“金鼓”则是节制进退的信号。“旌旗荡野”则见战阵摆开,“金鼓连天”偏义于击鼓进军。虽不具体写两军厮杀搏斗,但字里行间已充分暗示了这样的场面。“塞云开”,“朔雁回”是自然景象,云开则日出,雁回见春至。本来它们与战争无关。诗人将它们与战场景象两两并列组合起来,就有了新的意味。仿佛是战阵拉开,杀声震天,使得塞云惊退;鼓鼙连天,响震林木,使得雁群惊回。这就烘托出战斗激烈的气氛。绝句体小,正面描写往往不如侧面烘托,如这里的写法,就事半功倍。
 “落日半山追黠虏,弯弓直过李陵台。”二句写战斗的结果。“李陵台”在燕然山(《唐书,地理志》“云中都护府燕然山有李陵台”)。这里的“半山”,即指燕然山而言。战斗进行了多久不知道,只见落日时分敌军败北,而大明官军则乘胜追击。这是一幅令人振奋的胜利图面。李陵为西汉败降匈奴的将军,后人用李陵事或“李陵台”入诗,多为反衬忠贞不屈或忠勇无畏的民族气节。此诗也不例外。“落日半山追黠虏,弯弓直过李陵台”,就有以彼败反形此胜,彼懦反形此勇的作用,使读者觉得诗中的将军不但英勇善战,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决不降敌。“弯弓直过”的形象描述,又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雄姿。而“弯”“直”二字的无意映带,也富有唱叹的韵味。“黠虏”即狡猾的敌人,这一措辞,则突出了将军料敌如神,即所谓“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猎手!”
 诗中写的不一定是某次具体的战役,倒很可能是作者对当时边塞战争生活的一种概括。“弯弓直过李陵台”便可能出于艺术虚构。正由于有这样的概括和虚构。它才比生活本身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此也更带普遍性。
塞上曲

塞上曲

唐戎昱的七言绝句:“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塞上曲,乐府题,汉乐府有《出塞曲》、《入塞曲》,唐人《塞上曲》、《塞下曲》本此。*碎叶,唐代西部边防重镇,因城临碎叶水而得名,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Tokmak)附近。烽子,戍守边塞烽火台的士兵。诗写将军边城夜猎的场面,景象壮阔,声色威烈,但也寄寓着诗人对边防松弛的忧虑和对边将骄奢轻敌的警告与鉴戒。

☚ 秋望兴庆宫   塞下曲 ☛

塞上曲

塞上曲

宋陆游的五言古诗。诗人借用乐府古题,想象征戍玉门关的情景。诗的前几句是: “三尺铁如意,一枝玉马鞭。笑把出门去,万里行无前。当道何崔嵬,云是玉门关。方当置屯守,征人何时还。”玉门关当时在西夏境内,自金攻占关中之后,南宋与西夏已不接壤。诗人以远戍玉门关来表示希望收复汉唐故地的愿望。

☚ 山南行   归次汉中境上 ☛

塞上曲

塞上曲

宋陆游的七言古诗。诗中描写了塞上戈壁浩翰荒寂的景色: “茫茫大碛吁可嗟,暮春积雪草未芽。明月如霜照白骨,恶风卷地吹黄沙。驼鸣喜见泉脉出,雁起低傍寒云斜。穷荒万里无斥堠,天地自古分夷华。”希望驾驶着红锦车、弹奏着琵琶的胡姬“千年万年朝汉家”。在鼓吹民族团结和睦的同时,也流露出了一些大汉族主义情绪。

☚ 焉耆行   塞上曲 ☛

塞上曲

塞上曲

宋陆游的四首七言绝句。都是借用乐府古题表达自己收复中原故土的愿望和希冀。前3首分别描写了雄壮的军威以及秋猎太行、桑乾冬戍的情景。其四为: “老矣犹思万里行,翩然上马始身轻。玉关去路心如铁,把酒何妨听渭城”。表现出一位65岁老人决心为祖国统一做贡献的坚定信念,即使像《渭城曲》四次重叠地演唱“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动摇不了诗人远征玉门关铁一般的毅力。

☚ 塞上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塞上曲

塞上曲

元张玉娘的乐府诗。诗曰: “为国劳戎事,迢迢出玉关。虎帐春风远,铠甲清霜寒。落雁行银箭,开月响镰环。三更豪鼓角,频催乡梦残。勒兵严铁骑,破虏燕然山。宵传前路捷,游马斩楼兰,归书语孀妇,一宵私昵难。”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燕然山,即今蒙古的杭爱山。*楼兰,西域城国,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诗写为国远征将士征战的紧张和思乡情怀。

☚ 周公摄政   天宝宫词八首 ☛
塞上曲

塞上曲

唐戎昱的七言绝句:“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塞上曲,乐府题,汉乐府有《出塞曲》、《入塞曲》,唐人《塞上曲》、《塞下曲》本此。*碎叶,唐代西部边防重镇,因城临碎叶水而得名,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Tokmak)附近。烽子,戍守边塞烽火台的士兵。诗写将军边城夜猎的场面,景象壮阔,声色威烈,但也寄寓着诗人对边防松弛的忧虑和对边将骄奢轻敌的警告与鉴戒。

☚ 秋望兴庆宫   塞下曲 ☛

塞上曲

塞上曲

宋陆游的五言古诗。诗人借用乐府古题,想象征戍玉门关的情景。诗的前几句是: “三尺铁如意,一枝玉马鞭。笑把出门去,万里行无前。当道何崔嵬,云是玉门关。方当置屯守,征人何时还。”玉门关当时在西夏境内,自金攻占关中之后,南宋与西夏已不接壤。诗人以远戍玉门关来表示希望收复汉唐故地的愿望。

☚ 山南行   归次汉中境上 ☛

塞上曲

塞上曲

宋陆游的七言古诗。诗中描写了塞上戈壁浩翰荒寂的景色: “茫茫大碛吁可嗟,暮春积雪草未芽。明月如霜照白骨,恶风卷地吹黄沙。驼鸣喜见泉脉出,雁起低傍寒云斜。穷荒万里无斥堠,天地自古分夷华。”希望驾驶着红锦车、弹奏着琵琶的胡姬“千年万年朝汉家”。在鼓吹民族团结和睦的同时,也流露出了一些大汉族主义情绪。

☚ 焉耆行   塞上曲 ☛

塞上曲

塞上曲

宋陆游的四首七言绝句。都是借用乐府古题表达自己收复中原故土的愿望和希冀。前3首分别描写了雄壮的军威以及秋猎太行、桑乾冬戍的情景。其四为: “老矣犹思万里行,翩然上马始身轻。玉关去路心如铁,把酒何妨听渭城”。表现出一位65岁老人决心为祖国统一做贡献的坚定信念,即使像《渭城曲》四次重叠地演唱“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动摇不了诗人远征玉门关铁一般的毅力。

☚ 塞上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塞上曲

塞上曲

元张玉娘的乐府诗。诗曰: “为国劳戎事,迢迢出玉关。虎帐春风远,铠甲清霜寒。落雁行银箭,开月响镰环。三更豪鼓角,频催乡梦残。勒兵严铁骑,破虏燕然山。宵传前路捷,游马斩楼兰,归书语孀妇,一宵私昵难。”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燕然山,即今蒙古的杭爱山。*楼兰,西域城国,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诗写为国远征将士征战的紧张和思乡情怀。

☚ 周公摄政   天宝宫词八首 ☛
0000728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