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庭廡”。堂下四周之廊屋,此稱始見於先秦、沿用至於明清時代。《列子·楊朱》:“堂廡之上,不絶聲樂。”漢·劉向《新序·雜事五》:“黄鵠白鶴一舉千里,使之與燕服翼試之堂廡之下廬室之間,其便未必能過燕服翼也。”南朝宋·鮑照《傷逝賦》:“循堂廡而下降,歷幃户而升基。”《文選·潘岳<;懷舊賦>;》:“步庭廡以徘徊,涕泫流而霑巾。”李善注引《說文》曰:“廡,堂下周屋。”唐·劉禹錫《遊桃源》詩:“如何庭廡際,白日振飛翮。”王國維《人間詞話》卷上:“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