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堂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公文部 > 公文 > 堂帖 堂帖 tángtiě 亦稱“堂牒”、“劄子”。指宰相處分任免官吏的文書。因出自政事堂,故稱。宋初廢其制,後改稱“劄子”、“堂劄子”,但仍有沿稱“堂·帖”者。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宰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處分百司有堂帖。”《資治通鑑·唐文宗太和八年》:“密以堂帖示王守澄。”胡三省注:“帖由政事堂出,故謂之堂帖。”《新五代史·閩世家·王審之》:“[閩主王昶]又遣醫人陳究以空名堂牒賣官。”《續資治通鑑·宋神宗熙寧二年》:“前代中書用堂牒,乃權臣假此爲威福。太祖時以堂牒重于敕命,遂削去之。今復用劄子,何異堂牒?”《宋史·寇準傳》:“準(寇凖)怒,堂帖戒拯,勿亂朝政。”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文告契據部 > 告令 > 堂帖 堂帖 tángtiě 亦稱“堂帖子”、“堂牒”。唐宰相簽押之下行文書。宋亦稱“堂劄”、“堂劄子”。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宰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處分百司有堂帖。”《資治通鑑·後晉天福二年》:“〔閩主王昶〕又遺醫人陳究以空名堂牒賣官。”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唐中書指揮事謂之‘堂帖子’。曾見唐人堂帖,宰相簽押,格如今之堂劄子也。”《六部成語·吏部·堂札》注:“堂官委派屬員差務所給之劄付曰堂劄。”《續資治通鑑·宋神宗熙寧二年》:“前代中書用堂牒,乃權臣假此爲威福。太祖時以堂牒重于敕命,遂削去之。今復用劄子,何異堂牒。” 堂帖唐代的政府公文,主要用于宰相的判事文书。据《唐国史补》下载:“宰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有堂帖。”《资治通鉴》也载:唐大和八年:“(王)璠密以堂帖示王守澄。”注云:“帖由政事堂出,胡谓之堂帖。”可知,堂帖主要用于宰辅责成属下官员方面,而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帖。至宋演化为揭帖和札子两种形式,前者为政府下之达上的呈报文书,后者仍为宰辅专用文书,如《宋史·寇准传》所载:“准奴,堂帖戒拯,毋乱朝政。”明清仍沿唐风,虽无宰相之职,札堂帖仍广泛应用。 堂帖辽代官吏的临时任命状。辽代对契丹人和汉人实行两元的统治方法。皇帝平时不居首都,一年四季各有※捺钵。契丹人的事务,皇帝于驻跸处就地办理。汉人的事务,用皇帝的名义委中书省在首都代行。除拜官吏第一步则止行堂帖、权差。待到夏捺钵,冬捺钵议政时,中书省再提出会议,禀告皇帝。皇帝同意后再取旨、出给诰敕,分别追认。 堂帖唐代指宰相批示下达的文书。 堂帖文书名。唐、五代中书(宰相)处分公事的文书,称堂贴。宋初沿用,太祖后以堂帖权重于敕命,削罢之,代以中书札子(或称堂札)。《宋史·唐介传》:“太宗谓:‘前代中书用堂帖,乃权臣假此威风。太祖时以堂帖重于敕命,遂削罢之。’”《职官分纪》卷3《中书门下》:“堂帖 《笔谈》唐中书指挥事,谓之堂帖。予曾见唐人堂帖,宰相签押,略如今之堂札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