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都是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在我国鳞状细胞癌较多见,而西方白种人中则基底细胞癌多见。
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源于基底细胞的上皮性肿瘤,有侵蚀性,故又称侵蚀性溃疡。癌低度恶性,通常不发生淋巴或血行转移。男性较女性多见,常发生于中年或老年人。长期阳光暴晒,皮肤接受较强日光紫外线辐射所致的光化性皮炎,与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可能有关,故多见于终年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群,如农民或水手等。此外,长时间内局部皮肤反复的温热损伤刺激,或放射损伤所致的慢性放射性皮炎等,也可能为诱发因素。
头颈颜面和手背等部的外露皮肤为好发部位,尤以鼻、额、耳、颊部为多见。病程进展缓慢。临床上可见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有的呈丘疹状,有的呈结节状; 有的呈棕褐至黑色,也有无颜色改变的;有的呈边缘卷拢的溃疡,有的呈多数囊肿的聚合;有的病变硬化形似凹陷瘢痕;有的则随癌瘤向四周扩展而中心部上皮组织萎缩薄弱如纸样。
鳞状细胞癌又称表皮样癌,是源于鳞状细胞的皮肤癌,也可发生于粘膜。恶性程度高于基底细胞癌,增长较快,并可能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病年龄、性别等与基底细胞癌相仿。病因也与局部长期经受慢性刺激有关。除日光的光化性损害,放射线和某些化学物质刺激如煤焦油、砷、注入皮下的液体石蜡等可能为诱发因素外,还常发生于烧伤后所致组织脆弱、时愈时破的瘢痕(见“瘢痕癌”),以及慢性骨髓炎窦道,长期存在的皮肤裂损等经久不愈的创口。
头颈为好发部位,在颜面部最常见于下唇,其他身体外露部,如上肢和手背亦较常见。早期可表现为实韧隆起的粉红色丘疹状病变,其后逐渐增大成结节,四周有硬化区域环绕。发生在角质增生部位的病变,将痂皮去除后,可见颗粒状易出血的创面。形成溃疡后,溃疡基底呈晦暗的黄白色,创面常被以角化物或浆液性痂皮。有恶臭。随病程进展,肿瘤的形态,或以菜花状增生为特点,称为增殖型;或以向深部及四周邻近组织侵蚀为特点,称为浸润型。浸润型的恶性程度较高,发生转移的倾向也较大。基底或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方法,可以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恶性程度、病程早晚、既往治疗、年龄和健康状况、设备条件、个人经验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决定。
手术治疗为较常采用的方法,以彻底切除为基本原则。手术的优点为治疗所需时间短,全部病变一次清除,并可进行包括周缘和基底的全面详细病理检查。切除范围的广度,一般距边缘0.5~1cm,但鳞状细胞癌较基底细胞癌,浸润型较增殖型,分化不良的较分化较好的,增长迅速的较增长缓慢的病变,都应将边距适当扩大。此外,如切除后须即时行较复杂的皮瓣手术修复时,应将边距增至2.5cm。切除范围的深度,视浸润情况的不同,决定是否切除由中胚叶组织所构成的屏障,如皮下组织、筋膜、骨膜、软骨膜等。例如侵袭性溃疡病变,则需切除与其基底相邻接的组织,如位于鼻、耳廓部应包括软骨膜和软骨,颊颞部包括筋膜肌肉,鼻梁、颧、额、头皮部等包括骨膜及部分或全部骨组织。以上原则最终都必须以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检查的结果为依据。
切除后创面的修复,有直接缝合,全厚或中厚皮片移植,局部、邻位或远位皮瓣移转等法。直接缝合和全厚皮片移植,通常适用于早期面积较小的特别是位在颜面部的病变。中厚皮片移植为较常采用的方法,用于范围较广,恶性程度较高,或复发性病变。便于术后的随诊观察,因皮片较皮瓣薄弱,如有异常易于及早发现。局部皮瓣可能导致肿瘤的扩散,应慎用。邻位皮瓣,可用于颜面器官部位的早期病变,且切除也较彻底的缺损的即时修复。如额部皮瓣用于鼻、眶部,鼻唇沟颊部皮瓣用于鼻翼、上唇,唇交叉瓣用于上下口唇间的相互修复等。上述邻位皮瓣均可即时直接移转。远位皮瓣,除游离皮瓣外,手术次数多,需时长,除非有骨面、硬脑膜或其他重要组织外露必须以皮瓣修复的较广大缺损,邻近部位又无供皮条件的情况外,一般应作为最后选择。
非手术治疗:
❶放射疗法,适用于位在内眦、鼻翼、口唇等部位的早期病变,以期保存较好的形态。此外,还适用于伴有其他疾病不适施行手术的病例。
❷化疗,用为病变广泛、恶性程度高,只行手术或放射治疗难以完全控制时的辅助治疗,或用于因故不能行手术治疗的病例。
❸电灼法,只宜用于较小的病变。
❹化学药物腐脱法,以腐蚀性化学药物制成的糊剂局部外用,分次逐层腐脱,直至病理检查阴性为止。可用于某些部位的术后或放射治疗后复发病变,以避免再行手术切除后造成严重的毁形缺损,或再行放射治疗时剂量的超限。
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因基底细胞癌极少发生转移,鳞状细胞癌淋巴转移也较晚,故多用于治疗而非为预防性手术。但如为复发的直径超过2cm、呈间变病理组织变化的病变,且年龄小于55岁时,应行预防性清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