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策
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主要对策包括:
❶提高对城镇化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来认识和看待城镇化问题,通过推进城镇化来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城镇和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加大力度建立农民职业培训制度,除了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还应积极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把如何进城就业作为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能力。把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享受公共服务等问题纳入城镇规划,多渠道加以解决,并逐步使进入城镇的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解除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加快建立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一方面,在征地过程中应切实尊重农民的土地产权,探索让农民获得长期收益的征地办法; 另一方面,政府应从征地收入中提取一部分,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真正让农民分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
❷促进城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城镇化是工业化伴生的必然现象,城镇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成正相关的关系。只有发展经济,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城镇化水平才可能扎实地提高,但并非城镇化水平越高越好。从我国近些年的实践来看,城镇化过程出现了急功近利和盲目无序发展的倾向。要协调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既要继续提高城镇化水平,又不能盲目推进。在城镇结构上,要大、中、小并举。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核心,需引导都市连绵区的健康发展,加强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重视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❸加强规划工作。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规划是一切工作的龙头,规划应该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区域为平台,协调整合各类空间规划,明确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形成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规划的制定要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要根据五个统筹的方针进行审议,经过专家论证评审,以及人大、政协的审议,以提高决策科学性与民主性。
❹创新制度,改革政策。为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应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包括户籍、土地、就业、社保、财政、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进行清理,使进城务工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并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真正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