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chéng zhèn huàурбаниз ция城镇化Urbanization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包括四个方面: ❶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❷城镇化是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 ❸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 ❹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城镇化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人的地理位置转移和职业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城镇化在我国,从实际国情出发,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过程。参见“城市化”。 城镇化 城镇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环境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城镇化的重点是创造农村人口进得来、留得住的环境,把农民变成市民。城镇化的实质是: 身份的“转化”,即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 从事产业的“转化”,即从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 生活方式的“转化”,即从分散的、较单一的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集中的、多样化的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居住形态从分散、较独立型的居住转变为集约的、社区型的居住; 观念上的 “转化”,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转变成具有较高文化和文明素养的市民。实质上的“转化” 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地逐步实现。城镇化实质决定其长期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其关键因素在于挖掘劳动力转移和非农产业的潜力,这都以城镇化的发展为前提。 城镇化是一项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战略性选择,有序推进城镇化过程,就是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改善城乡经济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有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是解决“三农” 问题和城镇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积极进展,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3年的40.5%,年均增长0.9%,其中,1998年以来,年均增1.4%以上,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预计至2050年,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将达到5.5亿,城镇化率将达到70%。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具有长期性,主要表现在: 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有限城镇吸纳能力的矛盾将长期存在。200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上升0.3%。若城镇化率按年均增长1%计算,2020年将达到57%,城镇总人口8.28亿,比2002年增加3.26亿 (包括城镇人口自然增长0.37亿)。至2020年,将有2.89亿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年均增加城镇人口1811万,年均需要新增就业岗位830万个。农村人口比2002年减少1.6亿,但仍有6.2亿,富余劳动力仍然大量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农民进城留不下的问题仍然突出。农民进城的成本过高,农民工的低工资、低收入,无法实现在城镇买房定居的愿望,大多数进城农民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城镇的财政支出和公共产品提供以城镇户籍人口为依据,进城农民因身份所限,无法享受城镇人口的待遇和各项公共服务;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困难重重。 ❷城镇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全国城镇年产生活垃圾1.5亿吨,每年以8%—10%速度增长; 垃圾存量60亿吨,占地5亿平方米; 垃圾处理率50%,只有10%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全国70%城镇缺水; 90%的城镇水域和65%的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0%重点城镇集中饮用水源不符合取水标准; 污水处理率仅为36%,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GDP的1.5%—3.0%。一些城镇的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功能不强,带动能力薄弱,很不适应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城市普遍交通拥堵、污染加剧、事故增多。城镇防灾能力薄弱,灾害损失日趋严重。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城镇化率若按年均1%增长,则每年需新增住房3亿—4亿平方米,建设用地1800平方千米,生活用水14亿立方米,建筑耗能64亿千瓦时,以及土地开发资金2700亿—3600亿元,此外,年均新增产出生活垃圾1000万吨,排放污水11.4亿立方米。同时,为提升现有5亿多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需要解决住房,文化教育、体育和商业设施,道路、交通、绿化、供水、排污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城镇面临的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 ❸城镇运营管理体制不顺。突出表现在城镇土地、交通、防灾减灾、水资源和能源管理等方面。不少地方政府超越自身发展条件,盲目扩张,多圈地、早圈地,浪费土地资源; 一些地方片面追求以地生财,超强度开发,损害人居环境; 有的地方以促进市场化经济为幌子,将市政基础设施卖给私人经营管理,无法保证居民对市政公用设施的基本需求。造成农民的土地被大量低价征用、高价出让,土地增值的收益绝大部分转化为经营城市、建设城市的资金,农民得不到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并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农民,没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出现了一批种田无地、打工无岗、低保无着的 “三无” 人员。农民出现由隐性失业转为显性失业的情况,这不是健康的城镇化。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理顺。 ☚ 城乡一体化 小城镇规划 ☛ 00001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