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地域结构及布局
城市的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种职能部门在空间上的组合。城市地域结构中有两个起重要支配作用的要素,即结节性和均质性。所谓结节性,是指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物质能量的交换,或信息的传递具有强弱不等的聚焦作用或吸引作用。具有这种作用的地点,称为结节点。结节点的功能往往与其所处的不同区位有很大关系。结节点的形成与城市的历史、规模、交通状况、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❶由某些具有特殊优越的地理位置区域发展而成;
❷由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中心发展而成;
❸由重要的旅游中心发展而成;
❹由大型公用设施建设落成而形成;
❺按城市规划的新建居民区之服务中心而成。
均质性是城市在发展中由于职能分化而在地域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在均质作用下,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区别的连续地段,就是均质地域。均质并不是完全纯净,其间总还是杂有其他职能成分,而其中职能成分中有主要质能和其他职能。其他职能要与主要职能相适应,若相矛盾则遭到排斥。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城市内部的职能分工也日益突出,逐步出现城市中心区、工业区、居民区、文教区、效区、卫星城镇等城市地域单元。
(1) 城市中心区。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部分,城市发展通常是围绕着它而进行的。城市中心区是高级综合商业部门、服务部门、政府的各级行政指导部门、大公司总部、各种办事机构集中分布区。市中心区的建筑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或相对较悠久的历史,是城市的个性和象征。现在由于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城市问题 (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食困难等) 日益突出,城市中心区已向多中心、多区域性方向发展,历史上的城市中心区已出现逐步淡化的趋势。
(2) 工业区。由于现代化工业规模越来越大,专业分工愈来愈细,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更为密切,加之大多数企业都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使工业从居民区、中心商业事物区排挤出来,聚集成区。所以在城市规划中产生了专门的工业区。工业区一般根据生产特点和生产中的协作关系组成。工业区所在区位从总体看是趋向于在城市外缘和交通干线的集中或交汇地区,以利于节约运输成本。但根据各类工业性质的差异划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❶一些与城市关系密切的、基本上无污染、属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可布局于城市区内或近郊地带;
❷对环境污染大、原料消耗多的工业应布局于城市下风、下水方向并远离城市,使工业区与城市间留有足够宽阔的绿地;
❸规模大、占地多、货运量大、有一定污染的工业宜布局在城市边缘地区,规划专门工业区内,要有良好的运输条件与之匹配。
(3) 居住区。居住区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之一,在城市的地域构成中,居住区所占的面积最大,一般约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45%—60%。影响居住区布局的因素主要有:
❶城市中工业的性质、规模和工业区布局的状况;
❷城市中各级大小结节点分布状况;
❸历史上承袭下来的城市人口的居住状况;
❹城市道路系统分布状况、便捷程度,与其他各种职能区域的组接特点;
❺城市的自然地理状况。居民区的布局有以下几种:
❶集中成片分布;
❷分散呈星棋分布,这一类多见于矿区;
❸组群状分布,多见于工矿业结合的城市;
❹ “卧城” 式的居民区,多见于大城市近郊或卫星城市分布区。
(4) 商业区。商业用地只占城市用地面积的小部分,但是城市中非常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区在城市区位中趋向于城市的中心区,集中分布于交通干道和人口密集区,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繁华程度的重要标志。
(5) 郊区。是城市与周边农村间的过渡地带,景观上具有农村特点,是城郊农、牧业的分布区。
(6) 卫星城镇。卫星城镇是承担母城部分功能,减小母城环境压力的城市区域。卫生城市由母城城郊的小城镇发展而来,与母城保持着密切的分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