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流行于非洲的一种出血热。病原体是一种病毒。临床表现:急起发病、寒战、发热,全身肌肉、关节、胸、腹、腰、背疼痛;部分出现红色斑丘疹;重者结膜、牙龈、肠道出血;可有精神异常。治疗:适当输液、止血、保护肾脏功能,对症、加强护理。
埃波拉出血热
埃波拉(Ebola)出血热是1976年在非洲苏丹和扎伊尔发生的一种病死率很高的病毒性出血热。经世界卫生组织专门调查委员会分离出本病病毒,定名为埃波拉病毒。1979年在同一地区又发生本病流行。美国曾发生一例实验室感染。
本病与马尔堡病毒相似,同属弹状病毒,但抗原性不同。苏丹首次流行时,7月底发病,以后在病者同事及亲友中相继发病,并波及附近城镇,且经飞机传播至首都,至8月底流行停止,共发病284例,死亡151例,病死率53%。连续传染,最高达15代。扎伊尔病例通过院内注射传播,且在居民间互相传播,2个月内共发病318人,死亡280人,病死率达88%。由上述流行观察,主要传染源为病人。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及血液均有传染性。病毒血症可长达13日,精液中带病毒可长达2个月。人以外的动物如猪、牛、蝙蝠、鼠类及猴均未分离到本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未消毒的注射器和接触病人血和排泄物所污染的物品。血清检查认为人群中有隐性感染存在。病理变化与马尔堡病相似(见“马尔堡病”条)。
潜伏期4~16日。起病如流感,患者高热、头痛、食欲减退、倦怠、咽痛、以至不能进食。其后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以胸、颈背及腰部为甚。腹痛多在上腹,呈痉挛性痛,并有腹泻,初为水样便,以后为柏油样便。病程第5日左右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不痒,分布呈离心性,1~2周后肩、掌、跖等处脱皮。皮疹发生率为52%。重症病人在第5~7病日出血倾向加重,有呕血、鼻衄、结膜及牙龈出血、便血、子宫大出血,血尿较少见。孕妇多流产并伴大量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易怒、精神错乱、木僵、嗜睡及脑膜刺激征等。病程约2周,恢复较慢。头痛、胸痛、腹肌痉挛等可持续数周。
早期血白细胞轻度减少,以后回升至9,000~12,000/μl,血小板减少,尿蛋白阳性。个别病人血清白蛋白下降,GPT、GOT、淀粉酶升高,脑脊液一般正常。有时少尿,直至无尿。
并发症有胰腺炎、舌炎、唇裂、口腔溃疡、肺炎、睾丸炎等。
早期诊断可取病人血、尿、咽拭接种豚鼠及猴或传代细胞分离病毒或用电镜检查血中病毒。血清学诊断可作补体结合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体。
除一般治疗、休息、补液及对症治疗外,恢复期血浆有一定疗效。
目前尚无疫苗预防。应隔离病人至热退后7日,或发病3周以上。病人排泄物、血和组织均有传染性,应用煮沸、焚烧及消毒药,如2%次氯酸、2%福尔马林、2%石炭酸浸泡等消毒。接触病人应带面罩和手套,穿隔离衣和戴眼镜。接触者应作医学观察,每日测体温2次共14日。疫区应加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