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垮掉的一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学的一个流派。其成员都是否定一切、追求绝对自由的男女青年,自称为“神圣的野蛮人”。他们狂放不羁,惊世骇俗,不仅在文学领域,而且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掀起了一场反传统、反道德、反理性的造反运动。垮掉的一代又译为“垮掉青年”、“避世的一代”、“疲塌派”、“鄙德的一代”等,也有人取其诗歌的特征,称为“节拍运动”或“敲打诗派”。“垮掉”一词,出自该派代表人物杰克 · 凯鲁亚克(1922—1969) 的小说 《在路上》。作者阐发了这一词汇的三层含义: 一是指颓废厌世; 二是指爵士乐的紧张的击打节奏; 三是指极乐世界。该派重要人物有:小说家威廉 ·巴罗斯 (代表作品 《吸毒者》、《裸露的午餐》)、约翰·克莱伦·霍尔姆斯、劳伦斯·李普顿; 诗人艾伦·金斯堡、劳伦斯·弗林盖梯、格雷戈里·柯尔索、罗伯特、邓肯、加里·斯奈德; 散文家霍里斯、所罗门等。垮掉派作家对战后美国社会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遂以偏激的方式来表示抗议。他们厌弃学业和职业,浪迹于底层社会,结社群居,蓄发留须,奇装怪服,酗酒吸毒。主张打碎一切传统观念,没有任何社会理想,自封为“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在艺术上,该派理论家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在《离异: 垮掉的一代的艺术》中提出“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凯鲁亚克所倡导的“自发表现法”和查尔斯·奥尔逊的“放射诗论”体现了该派创作宗旨,毫不掩饰地表现暴行、吸毒、性放纵、参禅念佛和流浪漫游等“跨掉”生活方式。与其思想上的“脱俗”相适应。该派作家在形式上力求突破各类文学体裁的限制,取消诗的格调和韵律,打破诗同散文的界限,倡导即兴挥洒的狂放诗风。在散文创作上竭力避免“知识分子”语言,直接用下层人的口语、土语,不受传统的语法、修辞规则束缚。小说不讲究情节结构,不要深思熟虑和推敲斟酌,多用内心独白、旁白和自由联想等表现手法,有极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如凯鲁亚克的 《在路上》原稿是一卷长达百米的打字纸,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通篇用独白叙述。该派创作强调口语化和通俗化,突破了学院派文学的清规戒律,对于美国文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作品艺术性不高,往往流于粗俗。 ☚ 愤怒的青年 垮掉青年 ☛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美国战后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始于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旧金山北海滩、加利福尼亚州的威尼斯韦斯特和纽约格林威沾村等地一些玩世不恭的艺术家群体中。他们不修边幅、衣衫褴褛,故意模仿下流举止,使用 “嬉皮士” 的爵士乐词汇,来表示他们的 “反传统”。 ☚ 科学幻想小说 荒诞派戏剧 ☛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20世纪50~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凯鲁亚克(1922~1969)称其小说《小镇和城市》中所描写的战后青年为“垮掉的一代”而得名。此派作家均为失意青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特别是对美国战后的政治深感不满,故而逃避现实,追求感官刺激,吸毒酗酒,男女混居,无所顾忌,甚至从参禅念佛中发泄怨愤。创作上以现代派自居,撒开传统,大胆创新,让个人思想感情毫无约束地信手写出,故而“路上小说”、“自发式散文”、“放射诗”等新奇独特的体裁广为流行。其内容与形式表现了该派作家的狂颠迷乱、消极颓废与对现实的畸形反叛。著名作家及代表作品有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1957),艾伦·金斯堡的诗集《嚎叫及其它》 (1956)、《凯迪士及其它》 (1960)等。前者描写“垮掉分子”的流浪生活,被大批精神苦闷者奉为“生活教科书”。 ☚ 迷惘的一代 黑色幽默 ☛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据英文“Beats”和“Beatniks”(“垮掉青年”的俗称与谑称)译成“避世青年”或“疲塌派”,也有人取其诗歌的部分特征,称为“节拍运动”或“敲打诗派”。此派作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社会不满,又迫于政治压力,遂以脱俗的方式进行反抗。以凯鲁亚克、金斯伯格、巴罗斯(William Barroughs)为代表,于1955年在旧金山与反学院派诗人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活动中心即由东部转向西部。金斯伯格的长诗《嚎叫》和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集中体现了这一代人对军事化、商业化社会的厌恶,内心痛苦及自暴自弃的情绪。在表现手法上否定高雅文化,具有大众化和反象征主义的倾向,但仅昙花一现,后遂衰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