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垓下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垓下歌

垓下歌

古歌名。汉司马迁《史记》载。西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兵少粮绝,四面楚歌,夜惊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从之;骏马名骓,常骑之。乃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现了英雄末路的悲哀。后人称为《垓下歌》。

☚ 易水歌   大风歌 ☛
垓下歌

垓下歌

汉诗篇名。项羽作。始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收入卷五八《琴曲歌辞》题为《力拔山操》。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驻军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兵少食尽,刘邦军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以为楚地尽失大势已去,遂起饮军帐,慷慨悲歌而作此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汉书·项籍传》:“有美人姓虞氏,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四句诗抒发了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怀。首句气势不凡,内蕴丰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既反映出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本纪》)的禀赋特点,又浓缩了他在反秦斗争中叱咤风云名冠诸侯的半生功绩。续后三句一个大转折,于感慨哀叹中表露了穷途无奈的悲哀心情。诗歌情意沉挚,雄放中交织着凄婉,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曰:“项王不喜读书,而《垓下》一歌,语绝悲壮。”据《乐府诗集》题解,后世《虞美人曲》“亦出于此”。

☚ 九思   和项王歌 ☛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注释】 ①骓(zhui追):毛色青白间杂的马。逝:行。②虞阿:项籍宠爱的侍姬。若:你。
 
 【译文】 空有拔山的气力呵,空有盖世的豪气!时运不济呵,骏马再也难奔驰!骏马难飞呵,不可期!虞姬虞姬呵,我当如何安排你!

(王 洪译)


 【集评】 明·王世贞:“《垓下歌》正不必以‘虞兮’为嫌,悲壮呜咽,与《大风》各自描写帝王兴衰气象。千载而下,惟曹公‘山不厌高’、‘老骥伏枥’,司马仲达‘天地开辟’、‘日月重光’语,差可嗣响。”(《艺苑卮言》卷二)
 明·胡应麟:“项王不喜读书,而《垓下》一歌,语绝悲壮。‘虞兮’自是本色。屈子孤吟泽畔,尚托寄美人公子,羽模写实情实事,何用为嫌?宋人以道理言诗,故往往谬戾如此。”(《诗薮·内编》卷三)
 明·钟惺:“真有情、真不负心人。妾与马俱舍不得,此一念便是不能杀汉王之根。”(《古诗归》卷三)
 明·谭元春:“味‘力拔山兮’二语,霸王已大悟矣。‘可奈何’、‘奈若何’,哀哀深致,非粗人语。”(同上)
 清·施闰章:“想项王粗豪人,‘拔山’一歌,重念‘虞兮’,煞甚凄惋,有放不下处。”(《蠖斋诗话》)
 清·沈德潜:“‘可奈何’,‘奈若何’呜咽缠绵。从古真英雄必非无情者。”(《古诗源》卷二)
 清·张玉谷:“上二,自表平素无敌,点清目下被围,顺插‘骓’字;三句,承上递下;末句,收到爱姬可惜。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可奈何’,‘奈若何’,真极缠绵呜咽。”(《古诗赏析》卷三)
 
 【总案】 项王乃一世豪雄,起兵江东,屠城掠地,解钜鹿之围,降章邯之兵,所向披靡。在楚汉之争中,纵然败亡已成定局,观其于垓下之战中溃围、斩将、夺旗,依然是一派英雄本色。而人有叹惋其《垓下歌》之爱怜虞姬是英雄未免儿女情长。惜彼但知项羽为霸王,却不解项王也是寻常男儿,人情所本,俱蕴于心。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爱恋、愤恨、鄙弃、怜惜,皆发于心而形于声色,唯其如此,方是英雄项籍。

(蒋方)


古典文学作品《垓下歌》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2〕。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3〕!

 〔1〕《垓下歌》歌词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项籍传》。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被围困垓下,四面楚歌,唱出这首歌。项籍(前232—前202),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县西)人。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起义,后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主力,成为起义军实际领袖。公元前206年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在楚汉战争中败于刘邦,自刎于乌江。
 〔2〕骓:青白相间的名马。逝:跑。
 〔3〕虞:项羽宠姬。若:你。
 该诗既体现出项羽“气盖世”的英雄气魄,又不乏缠绵伤怀之情。四句诗感情淋漓,意境悲壮。

《垓下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垓下歌》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诗,是足以惊神泣鬼的一首壮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咤风云的业绩。他是将门之子,少年气盛,力能扛鼎,才气超群。他胸怀大志,面对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敢于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他是顶天立地的英雄,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投入起义的大潮,成了诸路起义首领中的佼佼者。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与几倍于己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奇迹般地歼灭了秦军主力,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此后,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他风流倜傥,酷爱骏马美女。胯下乌骓,青白杂毛,威风凛凛;爱姬虞美人,年轻貌美,随军转战,形影不离。但从这一句诗中也可以看出,项羽夸大了个人的力量,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不利兮不逝”,天时不利,连乌骓马也不肯前进了。项羽不是新时代的骄子,而是旧制度的牺牲品。且不说他坑杀20万秦国降卒,进咸阳后纵兵烧杀抢掠,早已失去民心,就只他分封诸侯的作法,就完全背离了黎民百姓渴望安定统一的愿望。之后在四年的楚汉之中,他虽然与汉军大战七十,小战半百,打了不少胜仗,但靠的仍是匹夫之勇。既不善于用人,更不明于审时度势,他的失败根本不是什么天意,全是咎由自取。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他被汉军追及,撤至垓下,陷入汉军重围,以致众叛亲离,帐内只剩下他心爱的虞美人。他夜不能寐,与虞姬悄然相对,借酒浇愁。突然,四面传来阵阵楚歌,项羽愕然失色,惊呼: “汉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他明白自己到了穷途末日。绝望的痛苦袭击着他。王位、天下,得而复失,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战马都保不住了。他关心他们的命运,不忍弃之而去。虞姬也很悲伤,眼含热泪,起而舞剑,边舞边歌,唱道: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身亡,好不悲壮!

项羽是一赳赳武夫,少年时代讨厌读诗书,情急时刻却咏出催人泪下的诗篇,那是因为,他生于楚国,长于楚地,长期受楚国文化的熏陶。《垓下歌》顿挫悲壮,直抒胸臆,感情激越,这也是楚歌固有的特色。


古代名诗《垓下歌》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垓下歌

 题解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驻兵垓下,兵少食尽,被刘邦的汉军及诸侯之兵重重包围。夜晚,汉军四面楚歌。项羽闻歌夜起,惊疑汉军中楚人之多,这一夜不能入睡,与虞姬饮酒帐中。项羽自知身陷绝境,灭亡在即,写下了这首悲哀而慷慨深情的歌,表现了大势已去,英雄末路,无可奈何的悲伤情绪。
 
原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注释
 ①骓:青白杂色的马,是项羽常骑乘的一匹骏马。 ②虞:项羽宠姬。若:你。
 赏读
 这是一首慷慨悲凉而又寄蕴深情的歌。第一句慷慨直陈,对自己进行高度的赞扬。通过歌词,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像天神一样伟岸的英雄,其力量足以将大山连根拔起,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举世无双。
 然而在第二句就急转直下,言明无论怎样的英雄都难以抵挡上天的打击,从而显示了人的渺小。同时在这种天时不利的情况下,连平时骑着驰骋疆场的战马竟然也不肯向前行走了。于是,这位举世无双的英雄除了接受灭亡的命运之外,只能徒唤“奈何”而别无它法。
 第三、四句诗中,项羽灭亡在即,念念不忘难以割舍的既不是自己的生命,也不是江山社稷,而是他所深爱的经常跟随自己出征的美人虞。他深知陷入重围,自己一死,虞姬也将跌入悲惨命运的深谷,而这一切,都是自己难以改变的,因此在诗里他悲叹道:“虞姬,虞姬,我把你怎么办呢?”从而体现项羽不仅是一个盖世无双的英雄,还是一个忠于爱情的男子汉,在这两句诗中,他无视自己所遭受的惨重的打击,留下的只是对爱人深深的眷恋,从这方面来说,项羽也无愧于是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情种了。诗中洋溢着对人的渺小的深沉愤慨和对爱的无比执着。项羽面对汉军重重包围,身处困境。回想当年叱咤风云,气吞山河,威震诸侯,豪气由心底而生,激荡于胸;而今已时过境迁,四面楚歌,窘困到这种地步,自料难以逃脱,不觉倍觉悲凉,发出叹惋。而受认识所限,项羽认为自己的失败乃是“天之亡我,而非战之罪也”,所以项羽对于自己事业气数将尽,生命要走向终结,仍发出激昂悲壮的怒吼,问天之不公,地之不平。由此,这首在项羽临危留下的短诗,是项羽用整个生命和全部感情咏唱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其强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宋代朱熹称此歌“慨慷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清人沈德潜也说:“‘可奈何’,‘奈若何’,呜咽缠绵,从古真英雄必非无情者。”
 

 

垓下歌

垓下歌

西楚霸王项籍(羽) (前232—前202)作。秦末之际,楚汉相争,项籍与刘邦逐鹿天下。开始时项籍在军事上节节取胜,刘邦几为其所掳,后来项籍骄傲自满,刚愎自用,以致战略上连连失误,而汉军却逐渐转弱为强。最后垓下 (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 一战,楚军全军覆没,项籍匹骑逃至乌江自刎而亡。《垓下歌》就是项籍被汉兵围困垓下,军帐中夜饮时,对着爱姬虞姬所唱。全诗四句二十七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意思是说:我的力量能够把大山拔起,我的英雄气概世间无匹,但天时于我不利,战马不能驰骋奔跑; 战马不能驰骋,我毫无办法,虞啊,虞啊,你以后如何是好! 诗中 “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 (朱熹《楚辞集注》卷一)。反映了项羽这位曾咤叱风云的英雄在穷途末路之时的激愤豪壮的胸怀,也萦回着一缕哀怨的儿女柔情,正因为如此,《垓下歌》 才成为著名的一曲英雄绝唱,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 泉水   和垓下歌 ☛

垓下歌

古歌名。《史记》载,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的汉军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穷途末路,四面楚歌,乃夜饮帐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有骏马名骓,美人名虞。)

《垓下歌》gai xia ge

Song of Gaixia→项羽 (Xiang Yu)

垓下歌

西汉歌曲。西楚霸王项籍作。据《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项籍传》记载,汉高祖五年(前202),项籍与刘邦为争夺天下,大战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结果项籍兵败被围,“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惊以为自己据以起兵的江东楚地已尽为刘邦所得,便感慨万端地回到军帐,当看到自己心爱的侍姬虞姬和称为“骓”的战马时,想到一生征战,心雄万夫,而今大势已去,不禁悲愁顿生,便用自己熟悉的楚声曲调高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雄浑哀婉,一唱三叹,十分准确地表现了项籍此时此地复杂的心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多为后人所称道。另外,据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西汉陆贾《楚汉春秋》载,项籍作此歌时,虞姬亦作歌相和,歌词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但如果对比此曲的曲辞形式,从整个汉代诗歌形式的特点来考察,则可断定虞姬此曲盖为后人伪记,大概是因《史记·项羽本纪》所说项籍“歌数阙,美人和之”的记载而敷衍出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3: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