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垓下之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是楚汉之争中,刘邦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打败项羽的决定性战役。项羽、刘邦订立盟约,中分天下后,项羽东归,刘邦也想引兵西归。刘邦谋臣张良、陈平劝刘邦趁机灭楚,他们认为不趁此时灭楚,则“养虎自遗患”,于是刘邦听从建议,率军追击项羽,使项羽无喘息之机。公元前202年,汉军追到固陵(今河南太康南),项羽回军反击,大破汉军。刘邦封赏韩信、彭越共击项羽。12月,项羽退到垓下(安徽灵璧东南),所部10万已无斗志,被韩信大军和诸侯军共40万重重包围。项羽连战失利,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力战不敌。夜间“四面楚歌”,项羽大惊,以为楚地被刘邦占领,感到大势已去,乘夜突围,能跟上的只有800精骑。灌婴率5000精兵紧追,项羽逃到乌江(安徽和县东北),身边只有28骑。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至此,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汉朝。 垓下之围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公元前202年,刘邦、韩信、彭越等会兵垓下(安徽灵璧东南)围困项羽,使之粮尽援绝。项羽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故突围南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亡。 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前202年,刘邦与韩信、彭越大军会合,将项羽的楚军层层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黑夜茫茫之中,项羽听到四面所唱全为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尽得楚地。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项羽只得和美人虞姬借酒浇愁,乘着酒兴,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接着,率领壮士800名,连夜突围南走。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之时,汉军将领灌婴率领5000骑兵赶到。乌江亭长备船,请项羽赶快渡江返归江东,重振旗鼓。但是,项羽认为天将灭他,即使渡江东归亦毫无作用。同时,他又认为,一人逃归,纵然可以做王,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复又冲入汉军阵中,杀死数百人,自己也身受10多处重伤,方才自刎而死。 ☚ 约法三章 汉高祖 ☛ 垓下之围楚汉战争中刘邦彻底击败项羽的战役。前202年,项羽被刘邦、韩信、彭越诸军合围于垓下(安徽灵璧南),断绝粮援,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瓦解其军心,兵无斗志,遂率少数骑兵突围南逃,抵乌江(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