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转移瘤
据Hagerstrand和Schonebeck(1969)及Roessman等(1970)报告,在癌肿已广泛扩散者中有4%及8%转移至垂体。Paillas和Pellet (1974)指出可高达10~30%。这些数据主要来自尸检资料。Teears和Silverman(1975)对88例详细分析,指出转移瘤可发生在垂体的各部,且以后叶最多见。原发癌最多,女性为乳腺癌(66%),其次为肺癌(13.2%); 男性中肺癌为(62.9%),其次为前列腺癌(8.6%),膀胱癌(5.7%)。这些病例在尸检时垂体大体上看来属于正常,有少数生前曾有尿崩症病史。认为最常转移到后叶的原因与垂体各部供血来源不同有关。如果转移瘤的体积小,不一定引起垂体功能障碍症状,体积增大时则引起垂体功能低下症状,同时还可发生头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外肌麻痹等症状。蝶鞍改变则随病程长短和转移瘤的发展状况而定,可以完全正常,或有严重破坏及扩大。癌肿患者已发生广泛转移的基础上出现这些临床表现,当可考虑为垂体转移。否则难以与垂体原发肿瘤、鞍区其他肿瘤、原发垂体腺癌等相鉴别。由于发生垂体转移者的全身情况已较差,大多数已不适合外科治疗,通过手术证实者大多在事先尚未发现原发肿瘤,或原发肿瘤已被控制而一般情况较好。总之,除少数外,垂体转移病例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