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sciatica沿坐骨神经径路及其分布区域的疼痛均称为坐骨神经痛。病因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有坐骨神经炎、坐骨神经间质炎;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由坐骨神经通路中遭受邻近组织病变浸害所致,脊椎的各种疾病(增生、结核、骨折、脱位、外伤)、各种肿瘤、肌肉与关节疾病、血管疾病、代谢障碍疾病、神经肿瘤等。临床主要表现为沿坐骨神经径路呈放射性剧烈的疼痛,并在大转子内侧,髂后坐骨孔、大腿后面中部、腘窝、小腿外侧、足外侧疼痛严重且有压痛,任何使坐骨神经紧张的姿势都使疼痛加剧。治疗:查清病因并以针对病因治疗为主;给神经营养药、对症、加强护理。 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症。多为继发性,其特点为疼痛闪电样自腰骶部向股后、小腿和足的后外侧放射,沿神经通路有压痛点,常因弯腰走动、咳嗽而加剧。应首先治疗病因、睡硬板床,口服消炎痛类药及针灸、体疗等。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指坐骨神经本身及其经路上的病变所引起的以疼痛为主的综合征。疼痛常位于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病因可分为两大类: ❶坐骨神经炎,临床少见,因受寒,感染和结缔组织病引起。 ❷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是因坐骨神经通路上遭受邻近组织病变影响引起。如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骨性关节病,腰骶先天畸形,骶髂关节炎,腰椎结核和化脓性炎症,腰椎原发性肿瘤或转移瘤,盆腔内的炎症和肿瘤(子宫附件炎、卵巢癌)等等。老年人最多见的原因是腰椎骨关节病。坐骨神经痛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急性期应卧硬板床休息(一般需3~4周),避免下肢受凉,腰部损伤,使用止痛剂如消炎痛,布洛芬等;口服强的松10毫克,一日3次,10~14天为一疗程,维生素B族可作为辅助用药,亦可用普鲁卡因1毫升椎旁封闭;理疗,热敷,红外线超短波等方法能消除神经肿胀,解除疼痛。中医的推拿,针灸也有效;对椎间盘突出,以上治疗效果不好的,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 老年人三叉神经痛 老年人眩晕 ☛ 坐骨神经痛sciatica是一组症状。其病因有: ❶压迫性神经根痛:有椎间盘突出、骨性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椎体肿瘤、创伤后瘢痕形成等。 ❷继发于附近病灶的反射痛:有腰部小关节紊乱、骶髂关节病变、骨盆感染及肿瘤等。疼痛可突发或渐发,可呈持续性或间断性。疼痛多自腰部开始,沿臀部及大腿后方向下延及踝部。上述部位可有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应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个症状。许多原因可以引起坐骨神经痛,例如 ❶丘脑痛。 ❷神经根痛(坐骨神经根来自腰骶干和骶1、2、3神经),如动、静脉异常,神经根肿瘤与囊肿,硬膜外根性压迫,包括椎间盘突出,骨性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根周围纤维变性,血肿压迫,椎体脓肿压迫,椎体肿瘤等。 ❸骶丛病损,如直接创伤(产钳),盆腔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盆腔肿瘤、骶髂关节炎(化脓或结核性感染)、创伤等。 ❹坐骨神经干病损,如挫伤、肿瘤、各种炎症与营养缺乏。 ❺反射痛,如来自椎间盘变性腰骶部小关节紊乱、骶髂关节病损、髋关节炎、膝外侧半月板囊肿、胭窝囊肿、股骨感染、肿瘤等。 ❻血管病损,如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周围血管疾病。总的来说,坐骨神经痛可分为两大类: 根性压迫综合征; 继发于其它部位的反射痛。 疼痛可以突发,也可渐发;可以持续,也可以间断。痛往往自腰部开始,向下蔓延,一般不超过膝关节。臀部和大腿后部疼痛较剧。坐时疼痛可以加剧。下列压点有诊断意义: 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大腿后方中央;胭窝中央偏外侧;腓肠肌中央;内踝后方;这些点称为Va-lleix点。除压痛点外,可在局部神经根上注射利多卡因来明确诊断。 坐骨神经痛可用直腿抬高试验和踝背屈加强试验来诊断。方法是保持膝于直伸位,踝于直角位,将患肢抬高,直至病人感到疼痛或有阻力,所屈髋的角度即是直腿抬高试验的角度,然后减少5°,再背屈踝关节,病人若感到剧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治疗前,应找出致痛原因。局部可用热敷,电疗,可使之缓解,但有时也会加重症状。也可用消炎痛、阿斯匹灵等药物。对急性坐骨神经痛,应慎用手法牵伸。对慢性纤维变性病例,可行推拿按摩手法。凡治疗不满意,可进一步作脊髓造影,以明确诊断。 ☚ 下腰痛 纤维织炎 ☛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系指由各种病变引起的坐骨神经径路上的一种放射性疼痛。坐骨神经原系由腰4~骶5脊神经根构成的骶丛,多在梨状肌下缘穿过坐骨大孔而出骨盆,沿股骨后壁下行,并分出小支至股后侧肌群,至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其径路上的各种刺激性病变均可引起坐骨神经痛。战时因外伤、受寒、感染、劳损等机会增多,故本病较平时多见。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依据为: ❶沿坐骨神经径路上的放射性疼痛:开始可仅为腰骶痛,以后即沿同侧臀部及下肢后外侧放射,有时可达踝部及足尖,常因咳嗽、弯腰、用力等加重。脊柱多侧弯,以减轻对坐骨神经的牵扯或压迫。 ❷牵扯坐骨神经引起的疼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征),即将伸腿仰卧的患者的患肢逐渐向上抬离床面,和床面的交角不足70°或小于健侧而引起下肢后侧疼痛时为阳性,屈髋抬腿试验(Kernig征),即将仰卧患者的髋、膝关节分别屈曲成直角,继将上腿逐渐上抬,大小腿之间的交角不足135°或小于健侧而引起下肢后侧疼痛时为阳性。屈髋旋髋试验(Bonnet征),即尽力屈曲仰卧病员的膝、髋关节,继将髋关节向上、下、内、外各方向活动,当仅向内旋时引起腰骶臀部疼痛时为阳性。 ❸沿坐骨神经径路上的压痛: 包括腰旁点(腰椎3~5棘突、棘突间或其旁开1~2cm处)、髂点(骶髂关节处)、臀点(环跳穴)、腘点(委中穴)、踝点(昆仑和大蹊穴)和蹠点(涌泉穴)。系神经径路或腰骶神经的后支受压引起。 ❹在坐骨神经支配范围内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神经体征:常见的有跟腱反射降低或消失,𧿹趾或脚背屈力弱,臀肌及腓肠肌张力降低,臀肌皱褶较健侧平浅,小腿及足背外侧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及患肢发凉等。严重者下肢肌肉有萎缩。 本病病因在战时常见者有: 腰椎间盘脱出:最为常见(占80%以上),系脊神经根受压所致。以腰4~5(占60%)及腰5~骶1(占30%)椎间盘脱出占绝大多数,少数正中位脱出者可引起双侧坐骨神经痛。典型病例多有长期的较重体力劳动史和数周至数年的腰痛史,常反复发作且多由腰部外伤诱发,约1/4的患者为受寒引起(系因腰肌痉挛,增加了对椎间盘的压力)。疼痛在直立或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减轻或暂时缓解。因腰肌痉挛,腰椎常变直甚或后凸,活动受限,椎间隙有明显压痛并向患肢放射。腰椎X线平片可有腰椎变直、后凸或侧弯,以及斯摩尔结节等。脑脊液多正常或蛋白轻度增高。对诊断困难的不典型病员可作腰骶部椎管内碘水造影确诊。腰骶神经根炎:症状特点可参见“脊神经根炎”条,但有时和突出程度较大或感觉范围较广的不典型椎间盘脱出很难鉴别。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可因外伤、受寒或不良姿势致病,压迫坐骨神经产生症状。早期可仅在排便、咳嗽等腹压增高时引起疼痛。本病臀部和外阴部也常疼痛,髋关节外旋时疼痛加重,梨状肌下缘坐骨神经径路处有压痛,且可触及肥厚的梨状肌,可作为诊断依据(自髂后上棘向尾骨方向向下2cm处,至股骨粗隆的联线是梨状肌下缘的表面投影,该线的内1/3的分界处即坐骨神经通过处)。腰骶椎其他病变: 脊柱骨折引起的骨质增生,腰椎小关节突的创伤性炎症以及脊柱结核等,也可引起坐骨神经痛,均可根据病史及X线检查等诊断。但早期骨质破坏不明显或有轻度椎间盘狭窄的结核,易误诊为椎间盘脱出,应予注意。骶丛以下神经干病变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远较上述根性坐骨神经痛少见。可因腹部压迫性病变、臀部药物注射或久坐于湿冷地上、骶髂关节结核以及糖尿病等引起。除有原发病的特有病史及体征外,和根性坐骨神经痛不同之处,在于咳嗽动作或压迫双侧颈静脉使脑脊液压力增高时多不引起疼痛加重,压痛以臀点以下各点为主, 伸腿背屈𧿹趾时可引起下肢后外侧疼痛(Sicard征),克氏征可阴性,神经体征多较严重。 本病应和下列疾病鉴别: 骶髂劳损:多因弯腰提物引起,疼痛可自骶髂关节处放射至臀部及股外侧,直腿抬高试验也可呈阳性,但压痛及抬腿疼痛仅限于骶髂关节处。使骶髂关节紧张的各种动作,如骨盘分离挤压试验、“4”字试验以及作Bonnet试验内外旋时,均可使骶髂关节局部疼痛加重,但无阳性神经系统体征。臀上皮神经炎:多因扭伤引起,疼痛也可向下肢放射。但疼痛以臀部为主,且不超过膝关节,当坐立位互变时症状加重。髂骨中点下方3~4cm处有压痛点,且可触到纵行并变粗的神经,该处封闭可使疼痛迅速缓解。 在防治上,应针对原发病进行。如腰椎间盘脱出急性期经对症治疗不能缓解时,可采用牵引或推拿疗法,久治不愈者应考虑手术。梨状肌综合征可在压痛点处,沿梨状肌下缘与肌肉走行垂直的方向进行推扳治疗,或痛点的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常可迅速奏效。 对症治疗: 卧硬板床,在腰骶部及臀部行热敷、蜡疗、红外线照射、超短波、碘离子导入以及火罐治疗等。针刺可取压痛点和阳陵泉、殷门、承山等穴,或进行2%普鲁卡因和维生素B12等的穴位注射(每次0.5~2ml)。耳针及腕踝针也有某些疗效。药物常用神经营养剂、血管扩张剂及安定等松弛剂,以改善神经代谢、增进血运和减轻腰肌痉挛。中药可用杜仲丸、木瓜丸、虎骨酒等。骶管内缓慢注射0.5~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10~15ml(还可加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2100~500μg),术后取半坐位半小时以上,每周2次,共数次,常有良好疗效。平素宜注意操练,姿势正确,避免腰部外伤和受寒,防治感染,增强腰肌和体质锻炼,均有助于减少本病的发生。 ☚ 脊神经根炎 横贯性脊髓病 ☛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的疼痛,亦称坐骨神经炎,是指第4、5腰神经根、第1、2骶神经根以及坐骨神经本身任何部分的疾病。病因很多,绝大多数是椎间盘脱出所引起,其他病因尚有椎管内疾病(如马尾圆锥肿瘤、蛛网膜炎、鞘内注射药物),椎骨疾病(结核、外伤、瘤肿转移、肥大性脊椎炎),盆腔病变(骨盆骨折、盆腔脓肿、盆腔肿瘤、盆腔炎),妊娠子宫压迫及坐骨神经本身损伤(股骨骨折、髋关节脱位、药物注射所致损伤、糖尿病、血管炎所致神经缺血等)都可引起。是否存在所谓“受寒性坐骨神经炎”尚无定论。 主要症状是沿坐骨神经通路疼痛,尤其是腰椎旁、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及腘窝处常有压痛点。疼痛常呈钝痛、针刺或烧灼感,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弯腰或活动下肢时加重,由于坐骨神经含有许多交感神经纤维,故疼痛常十分扰人。患者常采取各种减痛的特殊姿势,以弛缓对坐骨神经的牵拉,如卧位时喜向健侧侧卧,患侧髋膝微屈,坐时健侧臀部着力,站时身体向健侧倾斜,腰椎侧弯等。根性坐骨神经痛可在椎管内压力增加时疼痛加重,如喷嚏,咳嗽及用腹压时;干性坐骨神经痛则沿坐骨神经干压痛较明显。 臀部及小腿肌轻度萎缩, 踝关节及大𧿹趾背屈力弱,踝反射常减弱或消失。感觉障碍多较轻微,可有小腿及足背外侧感觉下降。拉塞格(Lasèque)征阳性是坐骨神经痛的特征性体征,患者平卧,膝关节伸直,抬高其患肢,患肢后侧发生疼痛,即为阳性,如能抬高超过45°则意义较小,若同时背屈其踝关节及𧿹趾, 则疼痛更明显。此外,患者平卧,伸直下肢,屈颈时患肢疼痛加重(颏胸试验),或加压双侧颈静脉亦可使疼痛出现或加重,此两项体征指向根性坐骨神经痛。病程往往很长,多反复发作,受寒及劳累可使病情加重。 诊断主要根据特殊的疼痛型式,Lasèque 征阳性等。病因诊断有赖于详询病史,仔细的神经系统及体格检查,腰椎平片、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及必要时脊髓腔碘油造影等。鉴别诊断包括腰腿肌劳损及肌纤维织炎等。 治疗首先应针对病因。对症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止痛药、维生素B1、B12等,理疗、针灸、坐骨神经干封闭、骶管内硬膜外封闭等都有帮助。 ☚ 腰骶神经根炎和腰骶神经丛炎 脊髓疾病 ☛ 坐骨神经痛sciatica
坐骨神经痛sciatic neuralgia;sciati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