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坏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坏疽huài jū

坏死的一种。1919年汤尔和译《诊断学》下卷:“白喉与单纯坏疽性口峡炎,其鉴别亦复不易。”1942年乔树民《内科学·绪论》:“人体组织反遭破坏,而糜烂,而崩溃,而化脓,而成坏疽,而坏死。”

坏疽gangrene

坏死组织变干或被腐败菌分解液化的一种病理变化。组织坏死后因受环境影响,水分被蒸发而变干变硬,呈褐色或黑色,称为干性坏疽,多见于四肢、耳壳、尾、鸡冠、肉垂等处;坏死组织因腐败菌分解而液化,变成污绿或黑色恶臭的液状物质,称为湿性坏疽,多见于肺、肠和子宫;坏死组织在崩解过程中同时产生气体,称为气性坏疽,多见于深部创伤的厌气菌感染。

坏疽gangrene

大块组织坏死后,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改变(如腐败菌感染等)而形成特殊形态的变化,叫坏疽。常见的坏疽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3种:干性坏疽见于暴露于空气的体表,如四肢的粥样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伤等,病变部分干固皱缩,呈黑褐色,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湿性坏疽,多见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在动脉闭塞同时有静脉回流受阻、伴有淤血水肿的四肢,坏死处含水分多易被腐败菌感染,局部呈深蓝色(或暗绿、污黑色)、肿胀,病变弥漫,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楚,如坏疽性阑尾炎、肠坏疽、肺坏疽等;气性坏疽,为一种特殊的感染类型(详见该条)。

坏疽gangrene

指大块组织坏死,常伴有腐败菌繁殖。一般由于动脉阻塞、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常发生在下肢。气性坏疽则为产气杆菌感染所致。

坏疽

坏疽

坏疽是一种合并了继发性改变的较广泛的组织坏死。它一般是在动脉梗阻,供血断绝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也可说是一种合并了继发性改变的特殊类型的梗死。所谓继发性改变通常有二种情况,一是因静脉回流未受阻碍,坏死组织内的液体逐渐蒸发,组织因而干缩,局部组织坏死后未发生细菌侵入,颜色变黑,状如木乃伊,称为干性坏疽;另一种情况是组织坏死后又继发腐败菌感染,坏死组织因而腐败肿胀,变为污秽的墨绿色,具恶臭,称为湿性坏疽。严格地说,干性坏疽只是一种缺血性坏死,伴有腐败性改变的湿性坏疽才是真正的坏疽。干性坏疽如合并湿性坏疽斑块者称混合性坏疽。根据感染发生的情况不同,又可将坏疽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种。组织的坏死与腐败均由同一种感染因子所引起的坏疽,称为原发性坏疽; 在组织坏死的基础上继发腐败菌感染所形成的坏疽,称为继发性坏疽。
干性坏疽 通常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等所致的血管阻塞引起。常累及肢体的末端或远侧段或其他体表部位,如手指、足趾、肢体的一部或大部,甚至整个肢体。身体某些部位的皮肤亦可发生。因为病区动脉血流阻断,故初起时该部温度降低,以后逐渐干缩变黑。这是由于血流阻断后血液不能流入病区,同时这些体表部位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组织内残留液体易蒸发而使坏死组织变为干燥所致。


干性坏疽


由于坏死组织的刺激作用,引起与其邻接的活组织产生炎性反应,在两者之间形成一条明显的反应线,使坏死组织与活组织有一清楚的分界。但在年老和虚弱的患者,或伴有血管疾患的患者,这种炎症反应常不明显,以致不能形成明显的分界线,坏疽往往继续扩展。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的坏疽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或Burger病时,动脉和静脉均可发生血栓形成而逐渐阻塞管腔,此时如不能建立充分的侧支循环,则可发生坏疽。患者年龄一般较轻,通常在20~40岁,病变多累及足部和小腿,一般为干性坏疽。
雷诺坏疽 由于小动脉的持续性痉挛引起的肢体坏疽。痉挛通常认为是血管神经官能症所致。初起时局部因缺血而温度降低,色苍白,继而血管可高度扩张,导致血流淤滞,引起组织坏死。手指较足趾常受累,多为双侧对称发生,故又有对称性坏疽之称。这种坏疽亦属于干性坏疽。
湿性坏疽 可见于肢体及肺、肠、子宫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组织坏死后,腐败菌(常见的如梭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奋森螺旋体等)经体表伤口或经呼吸道、肠道、阴道等与外界相通的通道侵入坏死区滋生繁殖,使坏死组织腐败分解。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变为胆绿蛋白,使坏死组织呈污绿色;坏死组织腐败分解产生的胺类、硫化氢及硫醇等产物,使坏疽部位带有恶臭。内脏器官因处于身体内部,当动脉供血阻断时,坏死区内的液体不致蒸发变干,而且周围活组织内的组织液仍可透入坏死区内,使其保持湿润;肢体的动脉和静脉同时闭塞,坏死区内血液淤滞,也使坏死区保持湿润。这些条件有利于腐败菌的滋生,促进湿性坏疽的形成。
湿性坏疽常发展迅速,分界线模糊不清或甚至不形成。同时,由于坏死组织腐败分解所产生的大量毒性物质被机体吸收,造成毒血症,威胁患者生命,预后严重。
湿性坏疽的实例很多,如肠扭转时的肠坏疽、大叶性肺炎合并腐败菌感染时的肺坏疽、坏疽性阑尾炎、坏疽性胆囊炎、高度营养不良儿童的面颊部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所致的走马疳以及肢体的湿性坏疽等均是。
气性坏疽 为湿性坏疽的一种,其特点是坏死组织内产生大量气体,使病区肿胀,按之有捻发音。引起气性坏疽的细菌多为梭形芽胞杆菌,主要的有三株,即魏氏梭形芽胞杆菌或称产气荚膜杆菌,诺威梭形芽胞杆菌或恶性水肿杆菌,及腐败梭形芽胞杆菌。其中以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最为多见,约占80%,其次为恶性水肿杆菌(约占40%)及腐败梭形芽胞杆菌(约占20%)。此外尚可有溶组织梭形芽胞杆菌、双酵素梭形芽胞杆菌及谲诈梭形芽胞杆菌等。但气性坏疽时的细菌感染多是混合性的。产气荚膜杆菌为严格的厌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容易在外伤时随同衣物碎片和泥土等进入伤口,引起感染。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早期阶段,几乎10%的伤员都发生了气性坏疽,因此是战伤和大面积创伤时值得注意的问题。
气性坏疽的体征在受伤后数小时至数天即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发展迅速,按之有捻发音。病变的特点之一是明显累及肌肉,并易沿肌束蔓延,肌纤维发生凝固性坏死,部分为液化性坏死,起初横纹肌苍白如鱼肉状,继而广泛软化,伴有气泡形成,颜色转为暗棕绿色或黑色。肌肉坏死看来是产气荚膜杆菌的α毒素直接作用于肌纤维的结果。这种毒素能直接破坏细胞膜,改变血管通透性,再加上细菌所产生的其他毒素和酶类 (如透明质酸酶、胶原酶、杀白细胞素、脱氧核糖核酸酶、纤维蛋白溶酶以及溶血性毒素等) 的作用,使组织发生广泛破坏和溶解,可致机体迅速中毒而死亡。在较晚期的病例,病灶周围可出现充血及强烈的白细胞反应带; 但在严重病例则仅见广泛的水肿和充血,常无白细胞反应。毛细血管和静脉血栓形成也很常见。最终,细菌可侵入血流而播散至全身。
褥疮性坏疽 属于压迫性坏疽,多见于骶部、臀部和足跟等处。单纯的长时间局部压迫在健康人并不会引起坏疽,只是在年老体弱、长期卧床循环不良及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缺乏) 等情况下才会发生。其主要原因是持续性压迫所致的局部缺血。严重的组织坏死可深达骨表面,细菌感染几无例外,故属湿性坏疽。
外伤性坏疽 肢体的外伤直接破坏局部血管引起的坏疽。外伤如仅损及动脉,常为干性坏疽;如同时破坏动脉和静脉,则常导致湿性坏疽。外伤性坏疽有时发生于距伤区一段距离的肢体远侧段部位,称为间接性外伤性坏疽。
细菌性协同性坏疽 Meleney曾对一种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坏疽,称之为手术后进行性细菌性协同性坏疽或进行性协同性坏疽,亦称为细菌协同性坏疽。这种坏疽是由非溶血性链球菌与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两者联合作用所引起,故名。非溶血性链球菌单独并不致病,却为引起坏疽的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创造致病条件。这种坏疽常开始于腹腔脓肿引流处。早期,病灶中央呈紫色,周边部鲜红色,内含大量链球菌。嗣后,中央部因葡萄球菌的作用发生坏死,最后,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称为共生性溃疡。
老年性坏疽 是典型的干性坏疽,因常见于老年人的足部(通常在𧿹趾), 故名。 老年性坏疽常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中层硬化伴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粥样斑块常并发血栓形成而逐渐阻塞血管腔,从而引起组织坏死。这种坏疽的发生通常是逐渐的和比较缓慢进行的。但有时也可迅速发生,例如当动脉因栓塞而突然闭塞时。在健康个体,动脉闭塞后通常有充分的侧支循环形成予以代偿,故不致发生坏疽,但老年人则往往由于心收缩力较弱,或伴有血管疾病,或由于长期患病而致机体组织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等原因,较易发生坏疽。由于上述原因,老年性坏疽分界线的形成有时也受影响,其形成的快慢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分界线的迅速形成常提示血液循环状况较好,预后较佳。此外,在分界线业已形成之后,有时又出现坏疽再次向肢体近端蔓延的情况,这往往是由于组织的活力低下,不能以强有力的炎症反应来限制坏死扩展的原故。
糖尿病性坏疽 可认为是老年性坏疽的一种类型,伴发于糖尿病。其特点是组织内含有较多的糖分,有利于细菌的滋长,故坏死后继发感染的机会较高。这种坏疽见于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但发病年龄较老年性坏疽为早,其主要原因也是与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有关。 病变主要见于𧿹趾, 有时也可见于足窝。 发病情况完全与老年性坏疽相同,因此凡老年性坏疽患者均应作尿糖检查。糖尿病性坏疽向上部扩展较老年性坏疽为多见,发展也较快,与健康组织间不易形成分界线。
冻伤性坏疽 低温既可引起小动脉的高度痉挛,造成组织缺血,也可直接作用于组织而引起坏死,进而形成坏疽。对冻伤的治疗不当,也能使本来不至于发生坏疽的受冻肢体发生坏疽。例如对冻伤的肢体局部升温过快,可使局部血管迅速地极度扩张,从而引起血流淤滞和血栓形成,使本来尚可救治的冻伤发展为坏疽。冻伤性坏疽也属于干性坏疽。
化学性坏疽 由强酸、强碱等腐蚀性化学物质灼伤所致的坏疽。强酸灼伤引起的坏疽多为干性坏疽,因强酸能使局部组织及组织液凝固;而强碱则使组织液化,导致湿性坏疽。
麦角碱中毒性坏疽 长期过度应用麦角碱引起的慢性麦角碱中毒,可因血管的持续收缩,发生肢体的对称性坏疽,这是慢性麦角碱中毒的表现之一。
神经性坏疽 继发于神经性疾患的坏疽。例如脊髓空洞症、雷诺病等时发生的坏疽等。
营养性坏疽 又称神经营养性坏疽,乃各种原因造成的神经损伤导致神经营养障碍所引起的坏疽。热性坏疽 以炎症为前驱,继而发生的坏疽。冷性坏疽 并无炎症为前驱而径直发生的坏疽。
过敏性坏疽 由于反复血清注射或药物、细菌毒素等引起机体变态反应,从而发生的局灶性坏疽。这主要是由血管的变态反应性损伤(如坏死性动脉炎)所引起,故亦称血管过敏性坏疽。
☚ 坏死   血液循环障碍 ☛

坏疽

坏疽

坏疽是指活体中发生在与空气相接触的体表,特别是四肢,以及与体外相通细菌易侵入的内脏,如肺、肠、膀胱、子宫等的大块组织、器官或肢体坏死,多因血供中断,并继发细菌感染而发生腐败。由于坏死组织分解腐败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中的铁相结合成为硫化铁,致使坏死组织变成黑褐色并伴发臭气。周围健康组织和坏死组织之间,因为红、白细胞的渗出和血管扩张充血,形成一条红色微黄的分界线。
坏疽的后果决定于病灶的部位、范围,以及机体抗病方的不同。当病变范围大或为重要器官时,可以直接致命;病变范围小而又发生在非生命重要器官时,一般可仅导致功能降低。
坏疽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三种:
干性坏疽 多见于上、下肢的远端,水分蒸发,坏疽部位变硬发黑,以后逐渐出现明显的分界线。这种坏疽多见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和肢体极度受冻而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
湿性坏疽 坏疽部位继发腐败菌感染。局部呈深绿色或黑色,有恶臭。组织腐败分解产生毒素,吸收后产生严重中毒现象。
气性坏疽(参见“气性坏疽”条)
临床常见的坏疽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糖尿病性、动脉血栓或栓塞引起的肢体坏疽,肠系膜血管栓塞或绞窄性疝所致的肠坏死或坏疽等。
对于引起坏疽的原发疾病和病因需根据各自情况进行治疗。对已形成坏疽的组织、器官和肢体原则上必须切除和截除。对肢端干性坏疽主要是改善局部血循环,严格保持无菌和干燥,防止感染,待局部病变稳定、坏疽界限明确后予以截除;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及湿性坏疽则应及早施行截肢,积极治疗感染和全身中毒症状。

☚ 坏死   溃疡 ☛
坏疽

坏疽gangrene

一种特殊类型的坏死。四肢远端或身体其他部位体表大块组织坏死后,合并腐败菌感染等而形成的特殊形态变化。常呈黑色。分干性和湿性坏疽二种。前者呈皮革状硬化,组织皱缩,与健康组织有明显分界,坏疽可自行脱落;后者冰冷、潮湿、肿胀,与健康组织无明显分界,坏疽部分不能自行脱落。晚期二者均致组织缺损、解剖畸形和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主要由各种原因的局部血循环障碍所致。

☚ 颈僵直   皮肤红肿结节 ☛

坏疽huài jū

gangren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