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地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地震 地震三幕七景话剧。山东省文联实验剧团集体创作,贾霁执笔。1944年10月初稿。1946年5月重稿。解放文艺丛书第一辑。1946年6月临沂山东新华书店初版。 ☚ 升官图 穷人乐 ☛ 《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①,地大震。余适客稷下②,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④。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⑤,兢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⑥。后闻某处井倾仄⑦,不可汲⑨;某家楼台南北易向⑩;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聊斋志异》) 注释①戌刻——晚九点左右。②稷下——今山东济南。③俄而——一会儿。④错折——错位折断。⑤裸聚——光着身体,聚在一起。⑥未衣——没有穿衣服。⑦倾仄——倾斜。⑧汲——打水。⑨易向——调转方向。 赏析这是篇记实性的小品。记叙了华北的一次大地震。作者把地震时的怪异现象和人们的惊恐,写得眉目清晰,一丝不乱,把地震的全过程都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先点明地震时他在哪里,在做什么:“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交待了地震的地点——“稷下”;时间——夜晚。作者不用常例“对饮”,而用“对烛饮”,绝非画蛇添足,是再次强调地震之时。接下来,作者从地声、初震、大震,以及人们的惊恐状和震后传闻几个方面来写,把猝然而至、瞬息万变的种种情景写得如在目前。写地声,“自东南来,向西北去”,滚动如雷,这巨大流动的声响似在耳旁,特点鲜明。写初震是用的眼前景:“几案摆簸,酒杯倾覆”,不能“对烛饮”矣,屋中梁柱,“错折有声”,孕含更大危险,写得真切、形象。写大震用墨最多,是全篇重点。作者从容运笔,巧妙地捕捉到当时的场景。“楼阁房舍,仆而复起”是所见;“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是所闻;“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是所感。这样从视觉、听觉、感觉写毕后,再总写一笔:“河水倾波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写出了天塌地陷般的险景。下面写大震才停,人们骇异惶急不知所措的情状,作者巧妙地摄取了一个镜头:“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这在礼法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是极不寻常、极为罕见的,强烈的求生欲望压倒了一切,它把人们在大灾大难面前惊惶之至的神态,淋漓尽致地展现无遗。最后再写震后传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点出了震灾的区域和程度。到此,把这场巨大的突发性的地震全过程和种种情状,历历如画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其严整的层次、简约的笔法都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描叙以时空为顺序,由近及远,由点及面逐层展开。这既适应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也使叙写富于延伸性和流动感。还应指出,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二者相辅相成,互补互利,使读者在时间推移的同时,看到空间的变化;在空间的转换中,更加深了对时间的记忆。作者用“忽”(忽闻)、“俄而”、“久之”、“逾一时许”、“后”(后闻)等,表示不同时间的词语,绾结了各层次的递进关系,表示了时间发展的顺序。在这中间,揉合了空间位置由近及远的转移。先写室内身边眼前之物,桌椅摆簸,屋梁咔咔作响,这是局限于作者所居房舍的近景描写;继而写室外,写全城“墙倾屋塌”、“儿啼女号”,描写扩展到一个区域;最后再俯瞰这次地震对齐鲁大地的广泛影响,井口倾仄、楼台易向、山裂、水灾,都表现了地震灾害的烈度和广度。这样时空结合的叙述方法,自然把地震之始终、波及范围、影响程度都印在读者的脑海之中了。 本文的语言也是很值得称道的。小品要“小”,洋洋洒洒的长篇不能列入小品之列。然而篇幅小并不等于包容量小,这就给作者提出更高的语言文字要求,就是一个词、一句话,都要有功用,决不能有废词赘语。本文的语言就精炼之至,传神之至,确实作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地震(《聊斋志异》) 《地震》可以看作是一篇记实性的小品散文。它相当详尽地记叙了发生在康熙七年 (1668) 的一次可能由海啸引起的大地震的经过。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在描状震情上既注意到材料的准确性,又注意到细节的生动性。前者如写初震,先写声,着一“雷”字,其大可知,真有点先声夺人; 然后写形,“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 屋梁椽柱,错折有声”,地震的特征很明显,故“众骇异,不知何故”之后,终于“方知地震”。又如震后了解到的各地的震情: “某处井倾仄,不可汲; 某家楼台南北易向; 棲霞山裂; 沂水陷穴,广数亩”,从纵向写到横向,也无一不写出地震的独特形貌,这些都高度显示出材料的准确性。后者如写震情稍定,看到街上“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者也”。作者拈出这一生动的细节,活脱脱地写出了处于地震中的人们的心理和神态。 又本文系写“余”在地震中的亲见亲闻,故“闻”、“见”、“顾”、“视”这些动词在文中的转接过渡作用不可小视,赏析时当仔细体察。 地震dìzhèn因地球内部结构变动而引起的地壳震动 地震dìzhèn〈名〉由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地壳震动:地震预报│地震灾区│发生地震。 地震dìzhèn由地球内部活动所引起的地壳震动。 地震dìzhèn〈名〉 喻指引发重大变化或者让人分外震惊的事件。 地震dì zhèn由地球内部的变动引起的地壳的急剧变化和地面的震动。比喻社会变动或引起人们震动的事件。如:新老殖民主义者的脚下,到处发生地震。 地震dìzhèn〈名〉比喻引起强烈震动的事件。 地震Earthquake地球内部的变动引起的地壳的震动。加拿大平行山脉、西海岸和近海、育空地区、北极高原、东部和东部沿海为地震多发带。平行山脉地区多发生弱震或中强度地震,最大的一次发生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堆霍普附近,震级为8级。在西海岸,温哥华岛和乔治亚海峡板块挤压活跃,常发生地震。近海是太平洋中两大板块的交界处,加拿大强度最大的地震就发生在该地区,但对陆上居民生活影响不大。育空地区的马更些山脉、波弗特海和一些北极岛屿也是地震多发区。1933年,巴芬湾就发生过一次7级地震。加拿大东部地震区遍布阿巴拉契亚山脉北段。1982年,新不伦瑞克省的米拉米契地区发生过一连串的5级地震。圣劳伦斯河入海口、拉马尔拜河谷地区和魁北克西部曾多次发生地震。1925年的一次7级地震波及整个加拿大东部,美国东北部也受到影响。加拿大能源矿业和资源部下设的全国地震网负责监测地震,全国大概有100台地震仪。 地震俗称地动。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地震分为2类:❶自然作用产生的地震,如火山地震,构造地震等为“天然地震”。 地震 地震dizhen指地壳甚至上地幔的某一部分发生的快速颤动。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叫震中。从震源至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常以h表示。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叫震中距,常以△表示。当△小于100公里时,称为地方震; 当△为100~1000公里时,称近震;当△大于1000公里时,称远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0~70公里)、中源地震(70~300公里)、深源地震(大于300公里)。目前观测到最深的地震为720公里。震源位于海底的地震叫海震。海震发生时,因海底突然陷落,海水迅速从四周冲入,发生激烈碰撞,再折回猛烈地向四周冲散,产生巨浪,称为海啸。它主要是由环太平洋海沟浅源地震引起的,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每10年发生一次较大的海啸。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海边发生一次8.9级全球最大的地震,由于海底断层,发生海啸。23日,10米高的海浪冲到夏威夷,摧毁了岸上的一切设施;24日,巨浪达到日本东海岸,浪高仍达6米左右,造成巨大伤亡。 ☚ 断层 地震波 ☛ 地震 地震Dizhen地壳的快速颤动。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一种表现形式。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与地面垂直对应的点为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震源深度,从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时为地方震,100—1 000公里称为近震,大于1 000公里称为远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0—70公里)、中源地震(70—300公里)、深源地震(大于300公里)。震源位于海底的地震叫海震。根据地震的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因为构造运动产生的地震叫构造地震,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其震源局限于火山活动地带,深度一般不超过10公里,这类地震数量不多,约占总数的7%左右。由于岩层崩塌陷落而造成的地震叫塌陷地震,主要发生在石灰岩溶洞发育地区,震源浅,震级小,传播不远。还有因水库蓄水而引起的地震称水库地震。 候风地动仪 地震仪原理 P. 重锤;S. 杠杆; 等震线图解 ☚ 火山 外力作用 ☛ 地震又称“地动”。大地发生的突然震动。广义包括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类。一般仅指天然地震,主要由地壳内的瞬间破裂变动所引起。 地震地球内部的物质不停地运动着并产生巨大的力量作用于岩石,使岩层发生变形,在力量超过岩石所能经受的限度时,脆弱、不结实的地方,便突然发生断裂和错动,引起震动,这种震动以波的形式迅速传到地面,这就是地震。又叫地动。地震多发生在大的断裂带部位,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约500万次以上。但人能感觉到的只有500次左右。大地震除对地面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外,还会出现地面变形、山崩地裂、喷沙、冒水、海啸等自然现象。 地震 地震由于地壳或地幔上部突然位移和断裂而引起的地下震动和地面振动,能以弹性波形式传播很远的距离。地震的强度以震级估算或以烈度测算。已经知道的有两大地震带: 太平洋地震带,包括环太平洋沿岸; 地中海地震带,西起比利牛斯半岛,经过欧亚大陆南部,东至马来群岛。在大洋范围内,地震活动性大的地区在洋中脊。最著名的灾害性的地震有: 1755年的里斯木地震; 1906年的加利福尼亚地震; 1908年墨西哥地震、1948年的阿什哈巴德地震; 1960年的智利地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 老挝 地中海 ☛ 甘肃地震活动区域地质背景/海原活动断裂带/阿尔金活动断裂带/古浪活动断裂带/昌马活动断裂带/龙首山北缘活动断裂带/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带/甘肃强震活动/明代前甘肃地震活动/明清时期甘肃地震活动/近代甘肃地震活动/1949年后甘肃地震活动/临洮6~7级地震/西和西南地震/甘谷西地震/高台西地震/天水地震/碌曲地震/兰州地震/会宁地震/高台红崖堡地震/礼县罗家堡地震/文县地震/海原8.5级地震/古浪8.0级地震/玉门昌马7.6级地震/山丹71/4级地震/民勤7.0级地震/天祝景泰6.2级地震/甘肃的弱震活动/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第二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临洮地震/甘肃省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观象台/高台地震台/兰州地震博物馆/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 ☚ 甘肃省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管理办法 甘肃地震活动区域地质背景 ☛ 地震 地震据晋代出土的《竹书纪年》记载:夏代“帝发七年,陟,泰山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地震时间在公元前1768年(一说公元前1621年)。关于地震的原因,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典籍中有最早的探讨。鲁国人左丘明《国语》记伯阳父解释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镐京大地震时,三川竭(指泾水、渭水、洛水枯竭)、歧山崩的原因,是阳气潜伏,被阴气压得不能上升,于是发生地震。这种阴阳元气说,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公元前6世纪《晏子春秋》记述齐国大夫晏婴与别人的对话,把地震的发生看成是与某些天体运行有关。这是天文因素说。关于震前征兆之一的地下水异常,在《寿光县志》中有较早的记载。1668年7月25日寿光“未震之前一日,耳中闻河水汹汹之声,遣子探试,亦无所见,或云先一日弥丹诸河水忽涸。” ☚ 动态地植物学 地质部石油地质局钻探技术队 ☛ 地震 地震由地球内部的变动引起的地壳的震动,是一种极大的自然灾害。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位于活动断裂带的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频率最高; 而在断裂带的弯曲突出处和断裂带交叉的地方,往往是震中所在。 ☚ 地基承载力 工程地质病害 ☛ 地震earthquake 地震earthquake 地震earthquake 地震earthquake;quake;tremor;seis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