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表即地质时代表,用以表示地壳从形成至今所经历的漫长发展的地质时代和主要的地壳运动。 陕西地壳从形成至今已有近30亿年的历史。震旦纪以前,本省秦岭以北及米仓山一带,先后由活动型地壳转化为稳定形地壳,分别成为华北古陆与扬子古陆的一部分。秦岭活动带的沉积自古陆边缘开始,逐渐向中心扩展,至晚震旦世转为稳定,并与华北、扬子区拼接成统一的大陆壳。奥陶纪末,华北区结束海浸,上升成陆。扬子区为稳定类型沉积。秦岭区在陆壳基础上发生裂陷,成为新生的活动带。印支运动使秦岭褶皱成山,扬子区结束海浸,全省统一成为陆地。新生代以来,受新构造运动影响,陕北逐渐抬起,秦岭持续上升,关中盆地、汉中盆地相继形成,成为本省今日地貌的基础。 陕西省地史发展在时间上可划分为6个阶段。具体分为: 一、前晚长城纪阶段(距今17亿年以前)。约25亿年前,陕西省北部开始形成一些孤立陆核,经阜平运动陆核连成一体,构成统一的华北地块。南部则形成扬子地块的雏形。其后,华北地块进一步增生,扬子地块向北发展,2地块之间为秦岭活动带。中条运动是省内第一次重要地质事件,经过这次运动华北区转入稳定,中朝准地台基底最终形成,从而造成本省北、中、南3个地质构造单元的初步轮廊。 二、晚长城纪——青白口纪阶段 (距今约17~8亿年)。是本省地史发展较重要的阶段,华北区以海相稳定类型沉积为主,扬子大陆边缘区为海相活动类型沉积,北秦岭活动带沿陆缘发展,南秦岭处于外海。晋宁运动是省内第二次重要地质事件,经这次运动扬子区全面转入稳定,扬子准地台基底固结,华北区整体上升成陆,秦岭活动带范围收缩,本省两“台”夹一“槽”的构造格架逐渐形成。 三、震旦纪阶段(距今8~6亿年)。晋宁运动后,北秦岭与华北地块连成统一的稳定大陆区,处于被剥蚀状态。扬子区为稳定的滨——浅海环境,南秦岭为活动带,二者构成连续沉积区。震旦纪末,南秦岭与扬子区也大部分升出海面,并与华北区拼接形成统一的大陆壳,成为古中国地台的一员。 四、寒武纪——志留纪阶段(距今6~4亿年)。寒武纪本省稳定陆壳开始分化,华北、扬子、秦岭区相继解件,形成不同类型的海相沉积。奥陶纪是省内地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主要以秦岭区陆壳的强烈解体为标志,北秦岭生成裂陷海槽,有海底火山喷发活动,南秦岭为宽阔的海相碳泥质——碳酸盐沉积。加里东运动在全省影响较强烈,秦岭南北加里东褶皱带形成,活动区域进一步向中心收缩。扬子区上升成陆,而华北区则于奥陶纪末脱离海浸,成为陆地,长期经受风化剥蚀。 五、泥盆纪——三叠纪阶段(距今4~1.95亿年)是本省地史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泥盆石炭纪华北区仍为陆地,中石炭世起转入后地台阶段,有海陆交互含煤沉积。扬子区大部处于剥蚀状态。秦岭区海相沉积主要在中部凤县——旬阳一带,中泥盆世达到鼎盛,从而形成两陆夹一海的自然环境。二叠三叠纪省内沉积较普遍,北部以含煤和油气内陆盆地沉积为主,中部和南部为海域,以海相沉积为主。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是省内第三次重要地质事件,经这次运动秦岭海盆关闭并褶皱成山,秦岭构造带基本定型,南北单元再次拼接,全省统一为陆地,成为古亚洲大陆的一员。 六、侏罗纪——第四纪阶段(距今1.95亿年以来)。此阶段全省以整体上升、断陷沉积和逆冲推覆为特点。侏罗白垩纪时,内陆盆地和断陷盆地以含煤碎屑沉积为主,燕山运动Ⅰ、Ⅱ幕先后使全省整体隆起,普遍缺失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沉积。第三纪是省内第二次重要转折时期,地壳差异升降与引张裂陷相伴出现,省内沿相邻地块边缘产生分裂,形成巨大的渭河地堑和其他断陷盆地。第四纪时,陕北沉积了早、中、晚更新世午城、离石、马兰3期黄土,形成黄土高原;巴山为侵蚀山地;秦岭继续上升,并出现大陆山谷型冰川;渭河地堑急剧下降,与秦岭升起的总幅度达万米左右。至此,本省北为黄土高原,南为秦巴山地,中为渭河谷地,构成山、原夹一谷的态势,陕南则为两山夹一川的地貌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