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极;地籍◉ 地极dìjí 名 地球上的南极和北极。〈例〉~科学考察。 ◉ 地籍dìjí 名 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面积、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例〉这份~是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的,至今仍然有效。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簿契部 > 簿册 > 地籍 地籍 dìjí 古代官府登記土地之册籍。唐·白居易《議百官職田》:“故稽其地籍,而田則具存;考其户租,而數多散失,至使内外官中有品秩等、局署同,而厚薄相懸不啻十倍者,斯積弊之甚也。” 地籍dì jíземéльный кад стр地籍 地籍dìjí由土地的自然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法律状况的调查与记录所形成的内容。具体指在房地产调查登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图表、证件等登记资料,经过整理、加工、分类而形成的图表、档案、卡片、簿册等资料的总称。也叫“产籍”、“房地产籍”。 ☚ 地级市 地价 ☛ 地籍dì jí征收田赋的册籍。白居易《议百官职田》:“故稽其~~,而田则具存;考以户租,而数多散失。” 地籍cadastre狭义的地籍是国家为了按照地亩征税而编造的簿册;广义的地籍是国家为了加强对土地的管理,而进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评价等项活动,即地籍管理。 国家出现后,土地成为国家收入的源泉之一和专门的征税对象,便开始有对土地进行统计和评价等的地籍工作。中国登记土地作为征收田赋根据的簿册始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土”(农民自报占有土地)以定赋。东汉时全国普遍编造地籍簿册。以后历代政府都将地籍作为征收田赋的根据。最著名的地籍是明代的鱼鳞图册。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命各州县分区编造,以田地为主,分号详列面积、地形、四至、土质及业主姓名,一式四份,分存各级政府,作为征税根据。因图上所绘田亩依次排列如鱼鳞, 故称“鱼鳞图册”。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土地进行登记、质量评价、经济评定和统计、编制地籍图等工作, 为组织土地的经济有效利用和土地保护、农业生产布局、土地改良以及同土地利用有关的其他经济技术活动服务。 地籍cadastre中国历代政府登记土地作为征收田赋根据的册籍。始于秦。明代的鱼鳞图册是历史上著名的地籍图册。 地籍国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登记册籍。国家建立地籍、进行地籍管理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保障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合法利益,为房地产业发展中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交易提供服务,以保障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更好地为生产与建设服务。 地籍 地籍历代政府登记土地的册籍。地籍与户籍结合, 是政府征收田赋的根据。始于春秋战国之交实行按田亩征赋税之时。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令黔首自实田以定赋。东汉山阳太守秦彭按当地田亩多寡、肥瘠、编造文簿, 藏于乡县。后来朝廷通令各州县仿行。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全国普遍编造地籍簿册。地籍簿册的形式与内容, 各代有所不同, 总的趋势是日益细密、完善。发展到明代为鱼鳞图册, 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 二牛抬扛 疁田 ☛ 地籍 地籍土地的户籍。是记载土地及其上附着物的位置、界址、面积、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数据和图纸等。 ☚ 数字化成图 地籍测绘 ☛
地籍 地籍登记土地隶属关系等内容的簿册。是土地管理部门对地产的位置 (地界、地号)、种类、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 (地类) 等基本状况进行登记而形成的簿册,即土地的 “户籍”。中国历代政府都设立有关土地资料的簿册,作为征收税赋、摊派徭役的依据。地籍最初依附在户籍之中,后来由于土地作为私有财产的地位越来越高,作为税收来源的作用越来越大,就逐渐从户籍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簿册。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设置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籍册,即按田亩征税课目而设置的簿册,所载的主要内容有应纳课税的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及土地税额等。后来地籍的概念有了很大发展,它已不仅仅是课税对象的登记清册,还包括了土地权属登记、土地分类、面积统计及管理等内容。因此,地籍的含义也应理解为对有关土地的自然情况、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记录、权属登记等。它不但包括其登记簿册,还包括与之有关的文件、数据、表、卡和图纸等。目前一些国家还用自动测距、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地籍管理,形成了自动化地籍系统。 ☚ 产籍管理 地籍的特点 ☛ 地籍 地籍中国旧政府登记所清丈的土地作为征收田赋依据的册籍,是政府管理土地、保证财政收入和控制人民的一种工具。地籍一般以田地为主,分别列明面积、地形、地界、土质以及田主姓名。西周青铜彝器铭文中,有关于田土面积的记载。春秋中叶以后,鲁、楚、郑三国先后进行土地和田赋的调查。楚国把土地性质、形势、位置、用途等划为各类,制为册籍。秦始皇三十一年 (公元前216年) 令黔首自实田,即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报占有土地数额,政府根据呈报的数额确定田赋。经过一系列调查、清理以后,秦国的地籍得以完成。全国规模普遍编造地籍簿册,始于东汉。自汉迄唐八九百年间,政府最重视的是户籍的编制。户籍是当时基本册籍,实际上具有地籍和税册的作用。唐中叶以后,尤其是宋代以后,在户籍不断完善的同时,地籍逐渐取得和户籍平行的地位。各种单行的地籍,如方帐、庄帐、鱼鳞图、砧基簿、流水簿、兜簿等相继建立。明代的鱼鳞图册是古代地籍中最为完备和著名的一种。由于地籍和户籍是政府征税征役的依据,故田主尤其是豪绅权贵田主, 常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 以便偷漏赋役。 其结果,使地籍所载土地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为此,历代政府下大力清丈土地,括出隐占田地,完善地籍,以增加财政收入。参见“鱼鳞图册”。 ☚ 奏销册 按图求赋 ☛ 000108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