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窨子dìyìnzi旧时赶山人搭建的简易住所:木帮矿山的~、采参人的窝棚,大批远离亲人的“跑腿子”单身汉,只得用家乡的小调、民间的故事和相互的逗口笑骂,取得片刻的欢乐,消磨难熬的岁月。(王兆一等《二人转史论》) 地窨子dìyìnzi房屋底下的洞穴或屋室。〔例〕原来外间穷山僻壤,有等惯劫客商的黑店,合不守清规的庙宇,多有在那卧床后边、供桌底下设着地窨子,或是安着地道。(儿105)∣擦窗户外面的时候,我得踩着玻璃窗户边儿爬出去一大截。尽下面就是地窨子的洋灰地。(雨365) 地窨子二1622名地窖;地下室;地洞。⑴东北官话。东北〖 〗。林予《人事沧桑》:「『牛棚』的所在,是终年不见阳光,北方叫做~的地下室。」李明顺、雷再润《烽火完达山》:「看看睡在~里的战士们,他们睡得正香。」⑵北京官话。北京〖 〗。⑶冀鲁官话。山东寿光〖 〗。西虹《家》:「人乍一进去,就像下了~一般,黑咕咙冬。」⑷中原官话。山西临汾〖 〗、永济〖 〗。河南洛阳〖 〗。⑸晋语。山西忻州〖 〗。⑹西南官话。贵州贵阳。许庄叔《黔雅・释器用》:「《说文》:窨,地室也。今谓地下室曰~。」⑺吴语。江苏苏州。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临部》:「窨,地室也。今苏俗犹曰~。」   地窨子dì yìn zi地窖,地下室。如:把那~里周遭一看,方砖墁地,上面横着一尺见方的大木。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陋居部 > 土屋 > 地窨 > 地窨子 地窨子 dìyìnzi 地窨子旧时赫哲族冬季民居。解放前流行于黑龙江省同江、饶河一带的赫哲族群众中。其构建方法是,在背风的地上挖坑,坑上以木头树枝茅草搭棚,留一向阳的小门供出入。从外观上看,像是矮窝棚;从里面看,有一半是低于地面的,可直立在其中活动。造成这种民居的客观环境是冬季风雪大,气候寒冷;渔猎经济,需经常迁移;生产落后,经济生活贫困。解放后已不存在这种民居建筑形式。 地窨子 197 地窨子赫哲族的住房,称“胡如布”或“希日免克”。在地上挖深一米的大坑,用大木作梁,细木作檩子、椽子,上面盖树枝,覆以土,再苫草,南面开门,旁开小窗,里面搭火炕。 ☚ 撮罗子 窑洞 ☛ 地窨子一种半地穴式的原始住所。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一带地区。为我国东北地区肃慎族系传统居室。考古发现表明,先秦肃慎人已住这种半地穴式房屋,一般在山的斜坡挖建,利用上坡为墙,下坡用石块垒砌,面积长6米,宽4米。《后汉书》等载挹娄人也是“穴居”。南北朝以后的勿吉、靺鞨、女真,或“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或“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夏则出随水草以居,冬则入处其中”。鄂伦春、赫哲等族旧时仍有这种简陋房屋,只是覆盖物稍有差异,分别称“乌顿柱”、“胡如布”或“希日免科”,详见各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