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病理学geographical pathology系研究各种地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影响的一门科学。地理因素包括地域、地形、地势、气候、雨量、土质、水域以及居民居住历史、生活习惯等。这些都可对某些疾病产生影响,乃至成为地域性疾病的重要原因。地理病理学就是从地理角度出发探讨其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从而为防治某些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病理学geographic pathology是研究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疾病分布的差异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用以探讨疾病的病因。如食管癌有一明显的世界性高发带,有着共同的地理环境: 自然植被稀疏,干燥度均在1以上,水土流失,偏碱性,土壤中钼、锌含量低于低发区。 地理病理学 地理病理学地理病理学是通过比较研究各地人群的疾病种类及其发病率,来探讨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包括山川河流的分布、地势高低、雨量、气温、土质以及各地居民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等因素,在某些疾病的病因学和发病学中所起的作用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一些严重危害人类的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病等。这些疾病的病因,有些迄今还不清楚,地理病理学在这项研究中可发挥较大作用。 不少疾病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差别很大。例如肝癌、鼻咽癌、食管癌、胃癌在有些地区发病率很高,有些地区发病率很低。其高发区往往有一些相似的地理因素。又如多发性硬化病在赤道附近少,而在南北纬度30~40度以上地区却发病较高。再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病在世界各地均甚少,而在日本关岛却较多。中国一些病种的发病率不仅与欧美相比存在明显差别,即使在国内的不同地区也有显著差异。世界各地区自然条件明显不同,如海拔高低、河流分布、气温、日照长短、土壤中微量元素(如碘、砷、硒、氟等)的含量不同,这些都可影响人群疾病的发生。不同地区人群的种族、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方式对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回族和犹太人自幼割除阴茎包皮,故阴茎癌的发生甚少;克什米尔人有贴身怀炉取暖的习惯,因而腹壁皮肤癌的发病率较高。因此研究各种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对比高发区和低发区各种地理条件以及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一些疾病发生的影响,再结合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病理研究,就有可能对某些疾病的发病原因加以澄清。地理病理学的研究资料包括临床、病理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统计。临床和病理的检查资料各有其优缺点,病理诊断虽较准确,但只能代表一部分病人。临床、病理和流行病学资料相结合就可互相补充,取得较为可靠的资料。例如临床调查发现肝癌高发区后,还需要区分究竟是肝细胞癌还是胆管上皮癌,研究该地区肝细胞癌和肝硬化关系时,还须研究该地区肝硬化的主要类型(大结节性抑或小结节性) 和各型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多少等。研究胃癌的高发区发病因素时就要分清是肠腺上皮化生的胃癌或为无肠腺上皮化生的胃癌。研究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的关系时,就要分清该甲状腺癌是乳头状腺癌或滤泡性癌;研究肺癌的地理病理学也要作组织学分型,因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病因素可能不同。地理病理学研究就要把各种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统计分析。由此所得的线索,必要时还要进一步作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现在地理病理学研究较多的是各种癌肿、动脉粥样硬化病、高血压、类风湿、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一些神经病、畸形及淀粉样变等。地理病理学的研究往往需要多地区和多种专业人员的协作,必须按照统一的疾病分类、诊断标准和分级标准,才能将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近30年来,中国对克山病、大骨节病以及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等病的地理因素作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地理病理学资料。 ☚ 环境病理学 病理解剖学 ☛
地理病理学 地理病理学地理病理学是对疾病及生理特征的地理分布以及影响分布的因素的研究,是流行病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世纪鼠疫在欧洲危害惨烈,但以后由于大量土地被开垦了,建设了城镇、村落,鼠疫就迅速消灭了,所以传染病的地理分布不是一成不变的。 各种疾病的地方性是可以通过研究得到解释的。例如中国的日本血吸虫病有严格的地理分布界线。在北纬33度以北没有此病,因为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不能在干燥寒冷的环境里生存繁殖。没有钉螺的地区或已消灭了钉螺的地区,就不可能有血吸虫病流行。肺吸虫病的地区分布也严格地受中间宿主(第一和第二中间宿主)的支配。E1 Tor霍乱与古典型霍乱的地理分布不完全相同,二者的流行趋势和临床特点亦不完全相同。如果El Tor弧菌被带入具有适于弧菌生存条件(主要是水中的盐、pH和蛋白质)的水中,可以经年生存繁殖;反之,如果E1 Tor弧菌被带入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适宜其生存条件的水中,虽可生存一时,但不能“安家落户”而长久为害下去。因此,E1 Tor霍乱能在某些地区形成“地方性”,终年不绝;而在引入不适宜生存繁殖的水中时,虽能引起一些病例,但不能形成“地方性”长久存在下去。 通过地理病理学的研究,疾病的地理分布原因逐渐得到阐明,这是流行病学对人类的贡献。这里所谓疾病不以传染性为限。例如印度北面山区某少数民族居民男子患阴囊癌者较多,经调查研究发现该地区天气寒冷,居民喜用火钵放在裤裆内取暖,由于致癌物质的刺激而致阴囊皮肤癌。 红细胞增多症及其他高山病与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有关。江苏启东、海门、南通和如东四县的某些部分,有肝癌严重流行,分布区域大小不等,但都有严格的地理范围,多年不变。经调查研究,肝癌高发区与低发区,居民的饮水来源完全不同。高发区内水流不畅,居民饮的是宅沟、泯沟(灌溉沟)的呆水,而肝癌低发区居民的饮水大都是大河水或井水。在肝癌高发区内,饮用深井水而不用沟水的居民,肝癌发病率亦极低。高发区内居民停用沟水而改用深井水者在短短数年内(5年)肝癌发病率即有显著降低。 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地区的居民移居湖北省钟祥县数年后,食管癌发病率高于钟祥的土生土长的居民。故有人认为食管癌的成因可能与人群的饮食习惯的关系大于地理环境。 饮水中含氟量低于正常的地区的儿童龋齿率高,水中加氟后,龋齿发病率降低,停止加氟后则龋齿发病率又复升高。水土含氟量过高的地区,居民可出现氟中毒症。用人工改变水质来研究龋齿、肝癌发病率的变化,是实验流行病学的例子。研究地理病理学的方法,不论用的是实验流行病学或其他研究方法,其主要的方法是比较几个常用的指标,如发病率、罹患率、死亡率、病死率等。用来作比较的对象(对照)必须选择适当,不适当的对照比没有对照还要差。因可使人误信其错误的结论为真。寻求疾病的地理分布不同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居民特性,生物(病原体和中间宿主)或其他病因,环境。各方面的因素可以单独发生作用或在更多的时候联合发生作用。 所谓比较是多方面的。例如当我们判断甲状腺的地方性的因素存在于本地环境内时必须能满足以下条件: ❶区内各种人的发病率均高(不一定完全相同); ❷同类的人住在别地的不发病; ❸外来者住了一定时间后发病; ❹居民迁出病区后所患之病有减轻或自愈倾向; ❺人工补充碘量于食物中可使食用者免于发病或使病情减轻; ❻区内易感动物亦可发病。 ☚ 疾病生态学 描述流行病学 ☛ 00014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