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地洼学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地洼学说著名地质构造学家陈国达教授于1956年提出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其内容:❶阐明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单元(第三构造类型活化区或地洼区)。陈国达认为从印支或燕山运动开始“中国地台”已大部衰亡,转化为新型活动区,1956年将其命名为活化区,1959年改名为地洼区; 地洼学说 003 地洼学说地壳演化理论。陈国达首创。认为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演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大地构造性质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是从地台区向活动区转化的产物,即为地洼区,是大陆壳发展演化的第三个构造单元。地洼区的发现和阐明,揭示在地壳演化史上,相对活动的地槽可以转化为稳定的地台,而稳定的地台也可转化为新的活动的地洼区。地洼也不是地壳发展的最后形式,还会为更新的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所代替,即大陆壳的发展过程是多阶段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是地球深部物质受热力,重力的影响发生离心扩散和向心凝聚的结果。地洼区的最主要特征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以水平运动为主导时期的地壳运动,区内出现强度很大的构造起伏,在地洼中充填了地洼沉积,故地洼具有3层结构;地台基层、盖层和最上面的地洼沉积层。该学说重要意义在于明了一种新的成矿作用,从新的角度探索了成矿规律,扩大了找矿领域。 ☚ 地质力学 气象台站网的建设 ☛ 地洼学说1956年由中国地质学家陈国达提出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主要内容包括:1.阐明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单元,即活化区或地洼区。2.提出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3.提出地洼(递进)成矿理论。 地洼学说 地洼学说是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原所长陈国达提出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新理论。该学说突破了传统理论地槽—地台学说,在世界上首次公开提出“活化区”这个新构造单元的概念,论证“活化区” (地洼区)是与地槽区、地台区并列的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阐明地壳构造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相互转递,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在其《地洼学说及找矿意义》、《多因复成矿床并从地壳演化看其形成机理》等著作中,研究区域大地构造、成矿规律、找矿勘探、地震地质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广泛承认和运用。1983年日本弘文堂出版的《科学技术史大事典》,把地洼学说的诞生列为世界自然科学史的大事之一。地洼区——大陆地壳第三期构造单元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科研成果选介 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研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