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说和日心说dixinshuo he rixinshuo
古代描述宇宙结构和运动的两种学说。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绕地球转动。日心说则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各种天体绕之运转。
最初系统地提出地心说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柏拉图、欧多克斯、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曾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球式的宇宙模型。到了公元3世纪,阿波隆尼提出了本轮-均轮模型以解释行星亮度的变化。他认为所有的天体都沿着本轮作匀速圆周运动;本轮的中心又沿着均轮作匀速圆周运动;地球位于均轮的中心。公元140年前后,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托勒密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学说,在其巨著《天文学大成》中,用本轮、均轮、偏心轮等的不同组合说明天体的运动,完善了地心说。在当时的观测水平上,托勒密的地心说可以很好地解释天体运动原因,预言天体的位置,因而沿用了1400多年。后来,到了13世纪中叶,地心说被教会歪曲利用,论证上帝的存在。
日心说是在公元3世纪由古希腊学者阿利斯塔克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恒星所在天球不动,地球每日绕轴自转一周,同时在一年中又绕太阳公转一周。由于这种看法违背当时的普遍观念,而且既无确凿的观测事实支持,又不能预报天象,因而未能被人们接受。到了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完善和发展了阿里斯塔克的思想,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其后,经过300多年的发展,随着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的研究,特别是恒星光行差和视差的发现,日心说终于取地心说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