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符号diceng fuhao
在地质图件中,各级地层单位常用各种专门地层符号来表示,参阅“地质年代表”条。
❶界的符号: 采用原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再加一个字母 (小写) 表示: 太古界(Archaeozoic)Ar,元古界(Proterzoic)Pt,古生界(Palaeo-zoic) Pz,中生界(Mesozoic)Mz,新生界(Kainozoic)Kz,古生界还可分为下古生界Pz1和上古生界Pz2(在Pz右下角分别加上阿拉伯数字1和2,1代表下,2代表上)。
❷系的符号: 一般采用原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 震旦系 (Sinian) Z, 寒武系 (Cambrian) ⋲,奥陶系 (Ordovician) O,志留系 (Silurian) S,泥盆系(Devonian) D,石炭系 (Carboniferous) C,二叠系(Permian) P,三叠系 (Triassic) T,侏罗系 (Jurassic)J,白垩系 (Cretaceous) K,第三系 (Tertiary) R,又可分为下第三系(Palaeogene) E和上第三系(Neogene) N,第四系(Quaternary) Q。(注,以上震旦系和志留系的原文第一个字母都是S,故震旦系改以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代替; 寒武系、石炭系和白垩系的原文第一个字母都是C,故寒武系的符号在C中间加一小横⋲,白垩系则以K代替;三叠系和第三系的原文第一个字母都是T,故第三系改用原文中和第三个字母R代替;下第三系原文第一字母P和二叠系相同,故改用E代替)。
❸统的符号: 一般在系的符号右下角加阿拉伯数字,凡二分者加1、2,代表下、上;凡三分者加1、2、3,代表下、中、上。如下二叠统和上二叠统分别为P1和P2;下、中、上奥陶统分别为O1、O2、O3。余类推。下第三系的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分别以E1、E2、E3表示;上第三系的中新统、上新统分别以N1、N2表示;第四系更新统又分为下、中、上更新统,分别以Q1、Q2、Q3表示,全新统以Q4表示。
❹阶和组的符号:阶的符号是按汉语拼音方案,采取阶名第一个字母 (小写正体),放在统的符号之后。例如:上寒武统崮山阶⋲3⋲。在同一个统内,阶名第一字母有重复时,时代较老的阶用一个字母,较新的阶则在第一个字母后再加一个最接近的子音字母。
组的符号,其写法习惯上同阶的符号,但组名字母用小写斜体,放在统的符号之后。例如中奥陶统马家沟组O2m。
❺群的符号: 在相应的统或系或界的符号后,加上群名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或在第一个字母后再加上最接近的子音字母(小写斜体),例如下太古界密云群Ar1m。
❻段的符号:一般采用在组名右上角加1、2、3等,表示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