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圭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圭表

 匠人建国。水地以悬。置𣙗以悬,眡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


 【评】这是关于立表定向之观测方法的最早记述,为战国时代作品。这一段记述中,已经提到许多精细、科学的方法,如:要求地面水平,要求𣙗垂直于地面,等等。该段记载中所述的方法虽然简便,但由于日出、日入时表影较模糊,故与圆周相交的交点不易定准。
 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尺五寸八分。冬至至于牵牛,远极,故晷长;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分日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七尺三寸六分。此日去极远近之差,晷景长短之制也。去极远近难知,要以晷景。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
 

《汉书·天文志》


 【评】由于地球的自转,太阳每天在天球上不断改变着位置和方向。我国古代就以太阳的位置来作为一天内时刻的标志,并用立表测影之法来测定太阳的方位。这段史料记载了这种用途。
 梁天监中,祖暅造八尺铜表,其下与圭相连。圭上为沟,置水,以取平正。揆测日晷,求其盈缩。至大同十年,太史令虞𠚳,又用九尺表,格江左之影。夏至一尺三寸二分,冬至一丈三尺七分,立夏、立秋二尺四寸五分,春分、秋分五尺三寸九分。……
 

《隋书·天文志》


 【评】由这段史料记载可知,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太史令虞𠚳曾用九尺表高,而祖暅则造八尺铜表。虽然到了元代,郭守敬制四丈高表,并加横梁及景符,大大改进了测景。但八尺表这一古老制度,仍代代相传,一直沿用到清初。
 景表议曰:
 步景之法,惟定南北为难。古法置𣙗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极星不当天中,而候景之法取晨夕景之最长者规之,两表相去中折以参验,最短之景为日中。然测景之地,百里之间,地之高下东西不能无偏;其间又有邑屋山林之蔽,倘在人目之外,则与浊氛相杂,莫能知其所蔽;而浊氛又系其目之明晦风雨,人间烟气尘坌变作不常。臣在本局候景,入浊出浊之节,日日不同,此又不足以考见出没之实,则晨夕景之短长未能得其极数。
 

《宋史·天文志》


 【评】这是沈括所著《景表议》之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测景方法也逐渐精密。
 景表议曰:
 ……
 参考旧闻,别立新术。候景之表三,其崇八尺,博三寸三分,杀一以为厚者。圭首剡其南使偏锐。其趺方厚各二尺,环趺刻渠受水以为准。以铜为之。表四方志墨以为中刻之,缀四绳,垂以铜丸,各当一方之墨。先约定四方,以三表南北相重,令趺相切,表别相去二尺,各使端直。四绳皆附墨,三表相去左右上下以度量之,令相重如一。自日初出,则量西景三表相去之度,又量三表之端景之所至,各别记之。至日欲入,候东景亦如之。长短同,相去之疏密又同,则以东西景端随表景规之,半折以求最短之景。五者皆合,则半折最短之景为北,表南墨之下为南,东西景端为东西。
 

《宋史·天文志》


 【评】用圭表测影关键是提高影长量度的精度。由于空气分子和尘埃杂质对日光的漫射,使影的端线变得模糊不清,这是提高测影精度的极大障碍。针对这一点,熙宁七年(公元1079年),沈括在他所著的《景表议》中提出了两项改进:(1)把圭表放在一个密室内,减少尘埃杂质和日光漫射的影响;(2)立一个副表,增加表影浓度,提高观测精度。这段史料即选自《景表议》。
 长安灵台有铜表,高八尺,长一丈三尺,广一尺二寸。题云:太初四年造。
 

宋·王应麟《玉海·天文·圭景》


 【评】对于古代中原地区,日中的表影总在表的正北方向,故人们用与表同样的材料(多为石料或铜料)制成一条平板,一头放在表基,沿伸向北,并在平板上刻凿尺寸。这种仪器已溶土圭和表为一整体,故称为圭表。该段史料是目前所找到的整体的圭表的最早记载。
 圭表以石为之,长一百二十八尺,广四尺五寸,厚一尺四寸。座高二尺六寸。南北两端为池,圆径一尺五寸,深二寸,自表北一尺,与表梁中心上下相直。外一百二十尺,中心广四寸,两旁各一寸,画为尺寸分,以达北端。两旁相去一寸为水渠,深广各一寸,与南北两池相灌通以取平。表长五十尺,广二尺四寸,厚减广之半,植于圭之南端圭石座中,入地及座中一丈四尺,上高三十六尺。其端两旁为二龙,半身附表上擎横梁,自梁心至表颠四尺,下属圭面,共为四十尺。梁长六尺,径三寸,上为水渠以取平。两端及中腰各为横窍,径二分,横贯以铁,长五寸,悬线合于中,悬锤取正,且防倾垫。
 按表短则分寸短促,尺寸之下所谓分秒太半少之数,未易分别;表长则分寸稍长,所不便者景虚而淡,难得实影。前人欲就虚景之中考求真实,或设望筒,或置小表,或以木为规,皆取端日光,下彻表面。今以铜为表,高三十六尺,端挟以二龙,举一横梁,下至圭面共四十尺,是为八尺之表五。圭表刻为尺寸,旧一寸,今申而为五,厘毫差易分别。
 

《元史·天文志》


 【评】这段史料记载了元代圭表的详细结构及观测情况。
 ……
 其议晷景也,曰:“何承天立表测景,始知自汉以来,冬至皆后天三日。然则推步晷景,乃治历之要也。授时历亦凭晷景为本,而历经不载推步晷景之术,是为缺略。今用北极出地度数,兼弧矢二术以求之,庶尽其原。又随地形高下,立差以尽变,前此所未有也。”……又曰:“夫冬至之景一丈有馀,表高晷长,则景虚而淡,或设望筒、副表、景符之类以求实景。……”
 

《明史·天文志》


 【评】这段史料表明,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曾用圭表进行观测,并在此实践的基础上编制年历。

圭表guī biǎo

测日影的仪器。比喻典范、表率。唐·斐延裕《授孙储邠州节度使制》:“明镜利剑,高谢尘埃;止水秋山,居为圭表。”也比喻使合法度、标准。唐·崔嘏《授萧邺李玄监察御史制》:“盖以圭表百吏,纠绳四方。”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測算部 > 觀測用具 > 圭表
圭表  guībiǎo

古代用以測日影之儀器。包括土圭和表兩部分。北齊·劉畫《劉子心隱》:“三剛之動,可以圭表度也。”參見本類“土圭”。

计时器

计时器

时计 钟表 钟镖
钟:钟(时~;闹~)
怀表:挂表
古代记时器:漏(漏壶;~刻;箭漏;滴~;沙~;水~) 壶(沙~;铜~;滴~;日天~;夜天~;退水~) 沙钟 铜荷
寒夜的滴漏:霜漏
银饰的漏壶:银漏
古代漏壶中指示时刻的指示物:箭(钟箭)
银饰的标记时刻以记时的漏箭:银箭
古代测日影的记时器:晷(日晷) 圭(圭表) 臬(时臬) 日规 日表
古代测日影的标杆:
古代打更用的器具:梆(梆子;更~) 柝(金~;塞~) 更鼓
古代击以报时之器:钟鼓

☚ 秤   锁、扣 ☛
圭表

121 圭表

中国最古老也最简单的天文仪器。用来测量日影的长度。分为两部分:表是直立的标竿,圭是平卧于子午线方向的尺。表置于圭的南端,与圭垂直。根据正午投射于圭面上的表影长度,可以定正午时刻和节气。其创制年代已不可考,但在春秋时代已知用圭表测量连续两次日影最长或最短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现存紫金山天文台的一具圭表是1437年至1442年间所制,原表高8尺,清朝加高到10尺,又在圭北端立一小表,相当于圭的延伸。郭守敬所建的登封观星台,就是一个巨大的圭表。

☚ 台北市立天文台   圭 ☛
圭表

圭表Guibiao

中国古代用来测量正午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为正南北方向平卧的尺,叫做圭;一为直立的标杆,叫做表,它与圭垂直。有的圭表在圭北端竖一立圭,以避免在冬季表影落到圭外。最初圭多用玉或石制成,后改用石或铜制。表的高度经历了多次修改。汉代以后,一般表高为8尺,也有10尺的。元代郭守敬将表高增至40尺,以提高测量的精度。明代形云路制出60尺高的表,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表。到清代,又采用10尺高表。随着表长的变化,圭的长度也作了相应的修改。8尺高表,一般对应1丈3尺的圭。40尺的高表,对应128尺的圭。根据正午时度量表影的长度可以推定二十四节气,从表影长短的周期变化,可以确定回归年的日数。现今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存有清钦天监制的一具圭表。

☚ 太阳高度   日晷 ☛

圭表

又称“土圭”。中国古代量度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由沿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圭)和圭的南、北端直立的竿(表)构成。观测表的日影长度以推定节气、校正漏壶和确定其他天文常数等。

圭表

圭表圭(gui)

也叫土圭、日晷,是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度以确定时刻的计时仪器。圭表包括圭和表两部分,表是直立于地面的标竿,圭是平卧在地面上的尺,表在圭的南端(有的还有一个短的表,立于北端,同圭垂直。在古齐鲁文化典籍中有最早的记载。《周礼·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表明我国至迟到周代已用圭表观测日影来定季节。

☚ 场师   考工记 ☛

圭表

gnomon

圭表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表是直立的竿子,圭是和表相连的底座;圭平卧而表立在圭的南端,用以观测日影。创制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前后。《周礼》中的《考工记·玉人》和《地官·司徒》多次提到土圭和用“土圭之法,以考日影”,汉代逐渐普及。最早的土圭实际上只是一根直立的竿子,有表而无圭,正午时候太阳投射到这竿子上,就可根据竿影的长短,来推算太阳距离赤道南北的远近。当太阳移动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时候,竿影最短,这时候叫做夏至;当太阳移动到最南的时候,位置最低,竿影就最长,这时候叫做冬至。古人从这些竿影长短的变化周期中,已知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并且用它来推定二十四节气。土圭还可以用来测定时刻,当做日晷用。因为在一年中,夏至的表影最短,在一天中,则以正午的表影最短;从一天中表影长短的变化,可以知道大概的时刻。后来才从表发展到把圭固定于表底,成为圭表。汉代已用圭表作为随葬器物,1965年江苏仪征东汉墓中出土的铜圭表,表身可折叠存放于圭上专门刻制的槽内,圭上的刻度和铜表的高度均为汉制缩小10倍的尺寸,是现存最早的圭表实物。圭表的合称,始见于北齐刘昼《刘子心隐》。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11:49